婁文艷
新課改以來,為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許多學校和老師把構建歷史高效課堂作為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但在實際教學中卻存在著形式化、模式化的做法,這嚴重影響了教學效果。我從以下幾個方面結合教學實踐談一些自己的看法。
1.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制定科學的學習目標。
構建高效課堂最重要的是實現“三維目標”。三維目標是一個相互滲透、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在掌握歷史知識的過程中,既有能力的培養,又有對史學方法的學習和運用,更有情感的體驗和正確價值觀的培養,所以我們在制定學習目標時對這三個方面要進行全盤考慮。學習目標是學生通過學習要實現的目標,所以學習目標的制定一定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三維目標是否科學主要看它是否符合學生的實際需要,這就決定了我們備課的出發點應立足學生,以學生為本,密切聯系學生實際。
從學生實際出發,我們必須重視學情分析。怎樣了解學情呢?我的做法是,通過預習讓學生把自己已知的、未知的、能知的、想知的寫在學習卡片上,收集并加以匯總。據此,我再確定本課的學習目標和重難點,從而實現了有的放矢教學,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有真正了解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和心理認知特點,才能準確找到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最近發展區,成功搭建已知和未知的橋梁,從而準確定位學習的重點、難點和關鍵點。學情分析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也是成功構建高效課堂的核心和關鍵。
2.精心命題是課堂討論的質量保證。
課堂討論是在商討和辯論中互相啟發,從而研究和探求真理的教學模式。它強調在教師教與學生學的關系中,改變教師“一言堂”的傳統方式,變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為學生主動地學習,并去研究和探求真理;在學生與教學內容的關系中,改變學生機械地接受知識的觀念,讓學生多問“為什么”。
2.1注意命題的綜合性。如“19世紀后半期和20世紀初,西方國家的資產階級已走向反動,而東方國家的資產階級卻表現出極大的革命性,試結合史實分別指出這種反動性與革命性的表現,并分析其原因。”此題涉及教材《世界近代現代史》和《中國近代現代史》中六章十節的相關內容,這就幫助學生聯系教材章節之間的知識割裂,使相關的知識體系化、網絡化。
2.2加強命題知識的橫向聯系,即學科聯系。因為歷史與政治、語文及地理聯系密切,命題時充分利用這種聯系,將知識的觸角延伸到相關學科和現實生活中去,以推動學生思維的遷移、融合和借鑒,加大知識貯量,使之為創造性思維服務。如通過對蘇聯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和列寧新經濟政策的討論,聯系到我國1958年的“大躍進”和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改革開放,使學生從歷史和現實中借鑒教訓,得到啟示,深刻地認識到改革開放是強國富民的必由之路,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從而正確看待當前出現的國企職工下崗和再就業等社會現象,使學生的認識源于教材,卻又高于教材。
2.3注意命題的多角度和新穎性。學生對紛繁復雜的歷史事件、歷史現象和歷史人物從各個角度、種種聯系中進行分析、比較和辨別,捕捉其規律性,從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獲得有生命力的知識。如“試分析匈牙利事件和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之春的性質,若蘇聯不出兵,你認為捷克斯洛伐克將向何處去?”
討論中,學生們對蘇聯若不出兵,捷克斯洛伐克的前途提出了三種設想:一是改革取得較大成效,但被蘇聯開除出社會主義陣營,如南斯拉夫那樣,成為不結盟國家;二是隨著改革的深化,資產階級自由化泛濫,捷共領導人把握不住社會主義方向而走資本主義道路;三是捷共出現鄧小平式的領袖人物,堅持社會主義道路,改革獲得極大成功,給社會主義國家提供了寶貴經驗,則可能避免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那么整個世界歷史將可能重新改寫。“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們創造性思維的火花就這樣被點燃了。
3.歷史教學要充分體現歷史學科特色的教學。
課改實驗之初,面對排山倒海般的各種新課改理念話語體系的輪番沖擊,我們確實有一種要把舊有的一套教學方式徹底推倒重來的沖動,于是,恨不得把新課程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等新的東西,能夠一股腦兒地搞在一堂課里全部體現出來,特別是還有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搞得滿滿當當。可是,漸漸地,我們忽然感到有點不對味兒了:這樣的課堂里,好像是五味俱全了,也活躍、熱鬧起來了,可是我們畢竟上的是歷史課啊,怎么好像恰恰就少了歷史學科的“味道”了呢?
這方面的問題并不只是在我們的歷史學科教學中存在,其他學科也程度不同地存在類似的問題。事實上,自然科學和人文學科包括社會學科等,不同屬性、不同類別的學科,其特點都是各不相同的。如果在歷史教學中,我們不假思索地將本屬于自然科學范疇的基本要求機械套用到包括歷史在內的人文學科身上,顯然就是張冠李戴,就會偏離人文學科的基本軌道,這樣一來也就根本談不上其教學的有效性了。可是,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我們有一部分老師卻有意無意地忽視了這一點,疏忽了這個問題,這是非常遺憾的。
關于這個問題,我注意到首都師大的趙亞夫教授近年來作了比較多的研究,并提出了一系列發人深省的觀點。他說:用今天的標準看,如果一個教師只理會他教的課本,教學生應付考試,而不諳熟學科的精髓,就勢必不能對學生的發展有益。因此,學科教學的有效性首先要考慮的問題,是明確學習這門課程究竟有怎樣的價值。我強調回歸歷史教育本義,這個本義凸顯它的“人文性”,人文性的核心是人。所謂歷史學科教育的特點,如果沒有人,不能從人的行為(有目的的社會行動)方面著眼的話,就很難體現教學的有效性。事實應該服務于學生對人的行為目的和行動能力的理解,這樣我們才會講究學習的過程和深究學習的方法,理解學生能夠理解的歷史,并有效解釋他們能夠理解的歷史,這就是好的歷史教學了。所以,無論是教師的功夫還是學生的功夫,一定都不能從歷史以外去借。
我們談歷史教學的主體、生命、本質等議題,僅依賴教育理論不行,根本的元素在歷史內部。把歷史課上得不像歷史課了,歷史課就已經死亡了。同樣,把歷史當成兒戲,胡編亂造,不僅失掉了歷史教育者的良知,而且會扭曲學生的歷史意識。對此,北京市歷史特級教師李明贊老師也有一句非常形象和透徹的概括,他說:講歷史要講出歷史的“道”,學歷史要學出歷史的“味”。這個歷史味,首先是歷史的意識,其次是歷史的見識。
歷史教學,要培養有歷史意識的學生,就要學生做有思想的人。歷史講傳承,要用歷史本真的眼光看待歷史;歷史講聯系,要用歷史與現實結合的眼光看待歷史與現實的關系;歷史講借鑒,要用歷史智慧的眼光看待歷史,這就是歷史教學所追求的歷史意識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