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呂亞
摘要: 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都離不開網絡,良莠不齊的網絡信息與自由復雜的網絡環境會使自我控制能力尚低的大學生產生網絡失范行為。網絡環境下,思政教育的目的是教會學生面對復雜多變的環境,培養學生的批判能力和道德選擇能力,使學生學會正確觀察和分析,以正確的態度與行為對待大量流通的信息,在網絡行為中形成道德自律。
關鍵詞: 高職生網絡行為自律教育
網絡文化改變了高校學生的生活方式,導致一些學生價值觀念偏移、道德觀念的淡化,對高校的思政教育提出了挑戰。高校學生雖然有一定辨別是非的能力,但是在網絡環境下,隱藏在網絡空間的不良信息不斷沖擊著他們的道德觀念和價值尺度,面對這些強有力的沖擊,他們往往會失去控制力,主動或者是效仿做一些不應該做的事。學生是學校教育的主客體,學校網絡文化建設工作應轉移到引導大學生查找和利用正確有益的網上信息,主動參與網絡文化的建設,即引導學生形成正確、規范的網絡行為。高校思政教育必須教會學生面對復雜多變的網絡環境,培養學生的批判能力和道德選擇能力,使學生學會正確觀察和分析,以正確的態度與行為對待大量流通的信息,在網絡行為中形成道德自律。只有道德自律,才能夠規范個體的網絡行為。根據對高職大學生網絡行為的實證調查研究,高職院校可以通過自律教育、主動性人格培養、時間管理能力等途徑提高高職生的網絡行為素質,規范其網絡失范行為。
一、道德主體自律是基礎
自律是道德修養的一種境界,在道德教育中,“自律”是指人們依靠理性、信念和道德自覺自愿地發揮主體的意識、智慧、潛能的能動活動過程。在任何情況下,一個人能進行自我管理、自我監督、自我調整,而不需要法律法規來規范、約束自己的行為,才能真正稱之為有道德的人。馬克思認為:“道德的基礎是人類精神的自律。”意味著道德價值的根據在于自身而不在人之外。自律教育是培養學生自我約束、自我監督、自我批評和自我調整行為的教育活動。加強自律教育是提高大學生網絡行為的主要途徑,可以通過以下幾個途徑來加強自律教育。
1.充分重視自律教育。學校應轉變教學觀念與管理觀念,充分認識到自律教育的重要性,加強自律教育,將自律教育融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學與學生的日常生活與管理當中。
2.提高道德意識、法律意識水平。網民的道德意識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他們在網上的道德行為,從網絡行為調查結果看,許多大學生的網絡道德意識與法律意識還是非常薄弱的,不認為言論露骨、過激等行為是不道德的人還是不在少數的,甚至不少學生認為網絡黑客等行為是英雄行為,這些都是缺乏道德、法律意識的表現。我們在理論教學與實踐引導當中應當注重培養學生的道德意識與法律意識。
3.鍛煉學生的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指人們在履行道德義務或責任中克服內心障礙和外部困難的能力和毅力。在網絡這個監管相對較少的環境當中,常常是學生內心具有道德意識,也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但是,往往由于自身意志力薄弱,抵抗不住形形色色的誘惑而迷失自己,違背自身原則。因此,我們應注重通過學生意志力的培養來加強學生的自律教育。實踐內容可以是社會考察、社會公益事業,也可以由學校搭建一個公益平臺,在這個公益平臺上由學生參與組織公益活動。
4.培養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遵守網絡協議履行網絡職責。自我教育能力是由獨立分析能力、自我評價和自我改正能力、自我控制和自我監督能力所構成。學生帶電腦到學校時,就要求其簽署《計算機使用承諾書》,承諾在校期間文明使用網絡。自覺遵守國家和學校對網絡信息管理的規定。在學校規定的時間內使用,不使用計算機做違反網絡文明的事,如若違反,愿意將計算機帶回家或交由老師代為保管。強化簽署協議的過程,使學生能與自我進行約定,實現自我管理。在此基礎上,可以組建學生校園網絡勸導隊,對同學進行監督,在自律管理的同時配合他律監督。從學生間的相互教育轉化成自我教育,從而達到自我分析、自我認識,最終達到自我監督、自我控制,使學生將網絡道德要求轉化成自身的道德需要,從而影響網絡行為,實現他律轉化成道德自律。
二、主動改變尋求是提升
具備主動性的個體不受周圍環境力量左右并能影響環境變化,較少受到環境的約束,會主動改變環境;能識別有利機會,并采取一系列主動行為,直到帶來有意義的改變;會采取行動來影響周圍的世界。面對網絡這把雙刃劍,不僅要控制個體言行,更應該利用網絡進行有意思的活動。對于高職院生更需要學會自主利用網絡進行主動學習。
1.建立良好師生關系。尊重、理解、寬容、鼓勵是良好師生關系的主題。尊重學生的人格,每個人都有被尊重的需要,學生在認為自身得到尊重的情況下,才會主動與教師進行交流;設身處地地理解他們,讓學生感受到關心與愛護。研究表明,教育者的溫暖理解能促進受教育者主動性的培養;寬容,人無完人,每個個體都自己的個性特性,學生仍處于成長、學習的階段,對于其思想和行為的不成熟表現教師應報以寬容的態度,并給予指導幫助。贊美與鼓勵,高職生存在一個共性,都迫切希望能得到老師的贊揚與鼓勵。
2.選擇教學方法。某些課程可以增加采用實踐討論為主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在實踐談論當中不斷嘗試,探求新知,在探求新知的情況下獲得自我成功體驗,從而培養個體主動性。當然,由于高等教育知識量多的特性,不是所有課程都適合實踐教學,但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學生的實踐環節,不要流于形式、一味追求創新,應將每一個實踐環節的教學目標與培養目標落到實處,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切實獲得主觀體驗。
三、科學管理規劃是關鍵
時間是一種無法逆轉的稀缺資源。“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時間管理就是對時間的控制,進行合理的規劃和運籌以求提高時間的利用率的管理過程。時間管理的對象不是時間本身,而是管理時間、擁有時間的人。時間管理的本質是通過管理時間的人樹立正確的時間價值觀、增強時間意識、提高規劃、分配時間和監控時間利用的能力。
對高職生的時間管理能力培養應在高職生入學第一學期對于實踐管理能力進行訓練。剛剛進入大學校園的大一新生,面對大學與初高中兩種截然不同的學習方式,需要科學的時間管理知識與方法來幫助其適應人生新環境。
1.開設時間管理技能訓練課,掌握有效的時間管理方法。時間管理技能訓練課的教學內容可以包括:時間管理相關理論學習、時間管理的基本技能和方法的運用訓練。例如:事件分類法,人物優先級建立、時間估算等等;并用實踐運用與理論教學相結合的方法定期給予指導與反饋。課堂教學同時,也可開設“心晴坊”等團體輔導大量開展訓練。
2.人生觀、價值觀、生涯規劃教育。結合思政教學平臺,加強人生觀、價值觀教育,將生涯規劃教育加入人生觀教育系統當中,并作為教學重點于新生入學后展開。據了解,較多高校新生入學時會以生涯規劃專題講座等形式對學生教育,但系統的生涯規劃教學卻并入畢業年級的就業指導課當中。在這種教學模式下,一年級的學生不能接受系統的職業生涯規劃,不知道自己的職業興趣與職業目標需要的相關知識與技能,再加上大學較之高中的學習生活的巨大變化,出現了“不知道要干嗎”、“生活很無聊”等一系列現今大學生活現狀,“無聊”“不知道怎么打發時間”這些原因直接促使大學生宅在寢室上網,而網上良莠不齊的大量信息時刻誘惑著這些尚不是十分成熟的大學生。因此,在一年級時就對學生進行系統的生涯規劃教育非常有利于學生時間管理能力的培養。
四、網絡文化監管等
我們強調自律,但是也要充分認識到學生的不穩定、易受誘惑等特點,在加強自律教育的同時,完善規章制度是不可或缺的,特別是學生群體中少部分學生是無法實現自律、不能自律的。因此,規范網絡行為還需要他律與自律相結合。學校要建立并完善各種校紀校規,對高職學生的網絡行為、網絡道德提出明確具體的要求。如建立現實網絡社區,簽訂社區公約,利用網絡勸導小組、督察小組等群體對學生進行檢查,如出現不文明行為停網一段時間;創新管理模式,如實行校園內網,通過內網學習時間完成學習任務來獲得上網時間。網絡德育還可從開發軟件入手,德育軟件開發應遵循育德性、系統性、交互性、生動性、仿真性原則。
參考文獻:
[1]盛文斌,陳江.網絡文化背景下的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初探[J].湖北社會科學,2002(11):109-110.
[2]張峨建.構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J].經濟與社會發展,2006(4):37-39.
[3]宋元林.網絡文化培育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中國德育,2008(10):89-90.
[4]黃明偉.積極推進健康向上的網絡文化建設[J].實事求是,2009(1):70-71.
[5]論自律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04(24):2-24.
[6]孫可,陳鈺,趙雨.高職院校大學生時間管理能力的培養[J].職業時空,2009(11):79-80.
[7]對大學新生進行時間管理能力訓練的思考[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9(9):78-81.
[8]大學生道德自律教育論析[J].道德觀察,2003(3):32-33.
[9]大學生信息倫理與自律教育探討[J].當代教育論壇,2007(10):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