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麗芬
摘要: 為了考察團體積極心理輔導對相關醫學新生總體幸福感的影響。本文采用整群抽樣的方法,在剛入學的2011級相關醫學新生中抽取1個班,進行團體積極心理輔導及前后總體幸福感問卷調查。結果表明,團體輔導的干預效果顯著(<0.01),各個因子平均得分均有顯著的提高,除了在H(對健康的擔心)這一因子中存在顯著差異,其他因子都存在非常顯著差異。團體積極心理輔導對相關醫學新生總體幸福感的提高起著一定的積極作用。
關鍵詞: 團體積極心理輔導相關醫學新生總體幸福感積極心理學幸福感教育
1前言
隨著我國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不再簡單地拘泥于解決基本的溫飽問題,更關注生活質量,即總體幸福感。所謂總體幸福感是指個體根據自定的標準對其生活質量的整體性評估[1]。這種評估決定著人們的生活態度,影響著個人的發展規劃[2]。幸福感是一種主觀的體驗,客觀的外界因素往往是通過主觀加工而起作用的。目前,許多研究者一致認為[3],主觀幸福感由情感體驗和認知評價兩種成分構成。情感體驗為個體在實際生活中感受到的情緒體驗,包括積極情感和消極情感。認知評價是對生活質量的總體評估,即在總體上對個人生活做出滿意判斷的程度。以往在對總體幸福感各維度的研究中[4],人們相對比較重視情感因素,而對認知因素的研究較少。事實上,總體幸福感與大學生歸因方式、自我效能感有著密切的關系。
而積極心理學作為一股全新的心理學思潮,致力于發現并激發人的內在品質和積極力量,幫助人們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潛力,實現自我,提升生活品質[5]。其首倡者是美國當代著名心理學家賽里格曼(SeligmenM.E)。他提倡用一種積極的心態來對人的心理現象做出新的解讀,從而幫助人們最大限度地獲得幸福[6]。團體積極心理輔導作為積極心理學的一種研究方法,它在致力于培養大學生積極心理素質、發揮潛能、提高人際交往技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在此,筆者在多年的心理教育課程教學的基礎上,針對相關醫學新生采用團體積極心理輔導模式,旨在為大學生總體幸福感研究的有效進行提供新視野。
2.方法
2.1對象
采用整群抽樣的方法,在剛入學的2011級相關醫學新生(專業為護理、檢驗藥學、口腔醫學技術、眼視光技術等)中抽取1個班(共50人),進行團體積極心理輔導及前后總體幸福感問卷調查(獲得有效問卷49份)。被試年齡18~20歲,自愿參與,都為女生。
2.2測量工具
2.2.1總體幸福感量表
采用總體幸福感量表[GeneralWell-BeingSchedule(Fazio,1977)],它是為美國國立衛生統計中心制訂的一種定式型測查工具,用來評價被試者對幸福的陳述。國內段建華[7]對此量表進行了修訂,修改后的量表共有25項。除了評定總體幸福感,本量表還通過將其內容組成6個分量表,從而對幸福感的6個因子進行評分(前18項)。這6個因子是:對健康的擔心(H)、精力(E)、對生活的滿足和興趣(S)、憂郁或愉快的心境(SH)、對情感和行為的控制(O),以及松弛與緊張(焦慮)(RT)。
2.2.2量表信效度
本量表單個項目得分與總分的相關在0.48和0.78之間,分量表與總表的相關為0.56~0.88,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85。GWB總分與專家面談后對抑郁評估之一致性在0.27~0.47之間;與3種焦慮量表(PEI,PSS和CHQ)的一致性分別為0.41、0.40和0.10;與3種抑郁量表(HQ,Zung和MMPI)的一致性分別為0.35、0.28和0.21;它與PFI抑郁量表的一致性更高一些(0.50)。
2.2.3量表計分方法
本量表按選項0~10累積相加,其中帶*的選項為反向題(即反向題為1、3、6、7、9、11、13、15、16)。得分越高,主觀幸福感越強烈。6個因子在問卷中所對應的題目分別為:對生活的滿足和興趣:6、11;對健康的擔心:10、15;精力:1、9、14、17;憂郁或愉快的心境:4、12、18;對情感和行為的控制:3、7、13;松弛和緊張:2、5、8、16。
2.3實施過程
本研究探討團體積極心理輔導對相關醫學新生總體幸福感的影響,即相關醫學新生在接受一系列團體積極心理輔導前后分別對其進行總體幸福感量表的施測,從而對總分、H、E、S、SH、O和RT等幾個因變量進行前后比較,探討在團體積極心理輔導前后新生的總體幸福感是否有所提高,為大學生總體幸福感研究提供進一步的證據。在這里,團體積極心理輔導共有6次,共計12個學時,團體輔導形式包括:積極個人優勢訓練、積極情緒訓練、積極人際關系訓練、積極挫折應對訓練、積極個人成長訓練、積極組織訓練。
2.4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1.0版本軟件包對數據進行錄入、整理及分析。統計方法采用相關樣本t檢驗分析。
3.實驗結果
3.1團體積極心理輔導前后相關醫學新生總體幸福感差異比較
由表1中數據可以得知,不管是在團體積極心理輔導前還是在團體積極心理輔導后,相關醫學新生的總體幸福感得分都處于中等偏上程度,因為其團體積極心理輔導前的總平均分為95,在其后的總平均分為106,而總分為140。這說明相關醫學新生的總體幸福感水平較高,這和前人的研究相一致[8]。
另外,團體輔導的干預效果顯著(<0.01),各個因子平均得分均有顯著的提高,除了在H這一因子中存在顯著差異,其他因子都存在非常顯著差異,并且實驗后比實驗前分值都有顯著提高,這說明相關醫學新生在團體積極心理輔導前后其總體幸福感,對健康的擔心(H),精力(E),對生活的滿足和興趣(S),憂郁或愉快的心境(SH),對情感和行為的控制(O),以及松弛與緊張(焦慮)(RT)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說明團體積極心理輔導對相關醫學新生總體幸福感的提高起著一定的積極作用。
4.實驗討論
4.1團體積極心理輔導對相關醫學新生總體幸福感的積極作用
由實驗結果可知:在團體積極心理輔導后,相關醫學新生在總體幸福感各因子上都存在顯著的差異,這說明團體積極心理輔導對相關醫學新生總體幸福感的提高起著一定的積極作用。那么團體積極心理輔導和總體幸福感兩者之間為什么會存在一種積極的關系呢?即積極心理學和總體幸福感的關系是怎樣的?積極情緒往往伴隨著某種愉悅和幸福的主觀體驗,能提高人的積極性和活動能力,提高總體幸福感。也就是說,理解并幫助人們獲得幸福和總體幸福感是積極心理學的核心目標。培養大學生積極心態,使其成為一種習慣性的工作方式,促進其積極人格特質的形成,能夠充分發揮大學生的潛能并尋求更大的挑戰,并逐步走上自我發展與超越之路[5-6]。
4.2積極心理學下的相關醫學新生幸福感教育
相關醫學新生剛剛跨過了高考這個門檻后,當面對更廣闊、復雜的生活(即大學)時,不但沒有從心理和生理上做好迎接更大困難的準備,反而放松了對自己的要求,幻想著能輕松度日。而進入大學后繁重的學業和自身的特點(因多為獨生子女,常帶有強烈的自我中心意識,缺乏社會鍛煉,心理較為脆弱),使其存在種種心理上的不適應。如果從開學初就對他們進行幸福感教育,就可使得大學生對生命的理解、幸福的獲取,以及看問題的視角有一個科學的認識,這種積極的、科學的、發展的思想和理念將影響他們的一生。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4.2.1學會生涯規劃、確定目標,獲得幸福。部分新生在高考中沒有把握好,與理想的大學或者專業失之交臂,精神頹廢,從此生活中缺乏目標,失去了幸福感。所以要在開學初通過一系列職業生涯規劃講座等形式引導新生樹立崇高的人生目標,使生活更加充實,從而獲得一種積極的情緒體驗,即獲得幸福感[6]。
4.2.2學會珍愛生命、欣賞自己、領悟幸福。生命不光是一種權利,更是一種義務和責任[9]。當人有強烈的權利感、責任感、義務感時,就會有生活的熱情、積極性和主動性,就能夠更好地欣賞自己,關心他人,體驗到人生的樂趣、價值和意義。因此,在一開始就應教育大學新生珍愛生命,培養他們的責任感,教會他們學會善良,學會關愛,學會寬容,學會共同生活,肯定并欣賞自我,又成全他人,修己善群,和諧共榮,交互輝映[10],即領悟幸福。
4.2.3學會調整心態、適應環境、追求幸福。開學初應引導新生多去參加有關的健康講座、心理咨詢等活動,積極調整心態,做到不因生活環境不適應而產生失望感、不因人際關系不適應而產生孤獨感、不因在中學時的優勢消失而產生失落感、不因對學校管理制度不適應而產生壓抑感,從而盡快適應新的大學生活,保持穩定的情緒和良好的心態,追求幸福。
參考文獻:
[1]Diener E. Assessing subjective well-being: progress and opportunties [J].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1994,31(2):103-157.
[2]唐恩思,李曉靜,陳樹薇.新時代大學生幸福感營造調查研究.社科縱橫,2011,26:171-172.
[3]岳頌華,張衛,黃紅清,等.青少年主觀幸福感、心理健康及其與應對方式的關系[J].心理發展與教育,2006(3):93-981.
[4]李智萍,周金鑫.淺析音樂美育對大學生幸福感的影響[J].華東交通大學學報,2008,25(4):133-136.
[5]孫杰,李娜,方陽,張恒.90后大學生幸福感現狀調查及積極心理的培育[J].科教導刊,2012,4:255-256.
[6]陳矯.積極心理學視野下大學生幸福感教育.經濟研究導刊,2010,1:258-259.
[7]段建華.總體幸福感量表在我國大學生中的試用結果與分析[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1996,4(1):56-57.
[8]楊晨虹,謝茜茜,湯茗月,等.溫州醫學院學生幸福感與壓力應對方式、自我和諧的相關性研究[J].醫學與社會,2011,24(10):87-90.
[9]賈琦艷.從培養大學生幸福感入手對其進行生命教育[J].傳承,2010,8:136-137.
[10]王小紅.生命教育論綱[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