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鳳舉
摘要: 本文分析了高中生物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自學是學好生物的關鍵,疑問是學生積極思考和求知的潛在動力,創新離不開探究,應開展趣味性教學。
關鍵詞: 高中生物課堂教學存在問題自學創新趣味性教學
一、高中生物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生物學科不被重視。
由于生物學科在初中不參加升學考試,因此很多初中學校對生物教學不太重視,尤其是農村中學基本上不開課。即使到了高中,高一的學生也不太重視,甚至有的學生認為生物是一門副科;還有部分學生認為生物是理科中最好學的一門學科,在學習中就把大部分時間投入其他幾科。這樣,很多的學生在平時考試中就考不好,造成生物知識基礎打不牢,導致在高考中得不到高分。
(二)過分強調課堂氣氛。
在當今課堂教學中,評價一節課上得好與壞,課堂氣氛是否融洽是關鍵。但是,在追求課堂效果的同時,“度”的把握是很難的,一旦把握不好,不僅課堂效果達不到,反而會使得課堂紀律顯得有點差。
(三)教學缺乏多元化。
1.教材難易不易把握。在課前準備上,老師圍繞這一節課準備了很多內容,但一節課下來,對教材中的一些內容的取舍患得患失;總感覺有一些重要內容沒有講到,而一些不必要內容講得過多。
2.時間安排不合理。在教學過程中,一直有一些現象存在,現在的學生很少預習新課知識,課后也不及時鞏固;由于教師對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缺乏信心,面對這種現象,教師在課堂上,總想多占多講,盡可能地給學生多講一些知識,以彌補學生自學能力的不足。
3.教法不合理。在課堂上以教師為主,學生為輔。老師占用了大部分時間,只留下很少的時間給學生思考,甚至有的老師滿堂灌,從而導致學生缺乏學習主動性。我們學校的經濟條件不是很好,多媒體教室很少,平時很少利用多媒體教學,造成教學缺乏新意,很難吸引學生的眼球。
二、自學、創新、探究和趣味性教學
(一)自學是學好生物的關鍵。
在平時學習過程中,應做到課前預習新課,課上認真聽課和思考,課下及時復習并加以鞏固。
(二)“學起于思,思源于疑”。
疑問是學生積極思考和求知的潛在動力,從疑到問是學生認真思考、綜合分析、推理,從而獲取知識的過程。例如,在上必修①第五章第四節“光合作用”探索歷程的實驗時,用一個塑料瓶注入大半瓶水,然后在瓶內放入幾片新鮮的綠葉,放在有光的環境中讓學生觀察瓶內的現象。讓學生提出問題:為什么葉片會浮在水中而沒有沉入瓶底?氣泡是什么,是如何產生的?緊扣教學主題,通過問題式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三)知識的創新離不開探究。
學生通過探究不僅獲取了新知識,同時也培養了創新思維能力。例如,在學習孟德爾的豌豆雜交試驗時,為了探究生物的性狀分離比,讓學生模擬實驗,并通過分析、討論和總結,最后得出結論,這樣能夠加深學生對知識的記憶,效果較好。
(四)趣味性教學。
我從事教學多年,積累了一定的教學經驗,深刻地認識到興趣培養的重要性。可以說興趣是學生的良師益友。興趣不僅能促進學生主動學習,提高學習效率,更能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這對教師的教學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師應該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手段。
1.新課的引言是非常重要的,對于引言應該仔細揣摩,力求通過引言使學生快速直達主題,進入求知的學習狀態。
2.教材不同,教法也不同。巧妙的教法能夠使學生的記憶更加牢固。例如,學習遺傳病遺傳規律和有絲分裂過程中每個時期的變化情況,可以采用“口訣”記憶法;在學習細胞呼吸時,一摩爾葡萄糖在有氧條件下釋放出2870千焦的能量,其中有1161千焦的能量形成ATP,記憶時可以把2870記為“二爸七十”,1161記為“爺爺六十一”,即采用“諧音”的方法來記一些數字。
3.多媒體給學生新穎、生動的感覺,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集圖形、文字、動畫、聲音等多種媒體于一體的課件,讓學生耳目一新,不僅教學效果好,而且給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例如,在學習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知識時,傳統的教學是用粉筆在黑板上畫圖,展現細胞的分裂情況,教學效果不太理想;利用多媒體教學,能夠用動畫的形式表現出細胞的分裂過程,直觀且生動。用多媒體展示板書,知識結構緊密,板書清晰,設計合理,能夠吸引學生眼球,有效增強教學效果。
生物教學必須在新課程理論的指導下才能有效地得到提高,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張慶紅.多媒體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08(21).
[2]陳淑玲.中學生物教學實施自主學習初探[J].中小學教材教學:小學版,2006(7).
[3]何昭紅.溫馨的春風快樂的你我[J].求學,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