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留守兒童的教育,是我國農村教育的一個難題。學校作為教育的主陣地,教師作為教育的主力軍,應該承擔起教育的主要責任,要健全各項機制,采取多種方法,感化教育好每一位留守兒童,讓他們能健康成長。
【關鍵詞】留守兒童 學校 教師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5-0033-01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們身邊逐漸出現了一個新名詞“留守兒童”,根據權威調查,中國農村目前“留守兒童”數量超過了5800萬人。57.2%的留守兒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兒童是父母同時外出。留守兒童中的79.7%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撫養,13%的孩子被托付給親戚、朋友,7.3%為不確定或無人監護。由于缺乏父母的監管,因此留守兒童的教育已成為學校教育的重要問題。解決好農村留守兒童問題,關系到未來人口素質,關系到農村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也關系到社會穩定和可持續發展,關系到民族的振興和未來。作為學校、老師,如何才能更好地關心、教育好這些孩子,使他們能夠健康快樂的成長,成為國家的有用之才,下面我從以下幾方面談談我的一些看法:
一、健全機制,讓孩子們找到家。
在留守兒童的教育上,學校應該承擔起“主力軍”的作用。留守兒童的家長均在外打工,家庭教育缺失,只得依靠學校教育,因此,學校對他們的教育就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孩子們在家找不到依靠,就希望在學校找到避風的港灣。那么,怎樣讓孩子們找到家的溫馨?我認為:首先,學校成立留守兒童管理領導小組,明確學校各部門及班主任、任課教師的責任,形成校內齊抓共管的工作機制。其次,學校要建立健全各種留守兒童教育的專項制度,比如跟蹤監測制度、評價制度、談心制度、家訪制度等等,以制度來規范教育,落實責任,真正做到每位學生都有人關心,讓孩子們能深切感受到他們都和其他孩子一樣,是有人關心,有人愛護的。第三,學校要創新家長學校機制,建立留守兒童家長學校,不斷創新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定期開展留守兒童監護人家庭教育培訓,給予家庭教育的科學指導,提高監護人的家教水平和監護能力,更好地履行監護人的責任。充分利用節假日外出務工人員集中返鄉之機,舉辦留守兒童家長培訓班,召開“留守兒童”家長會,與家長交流,幫助留守兒童家長更新家教觀念,學習掌握家教知識和方法。開通家長熱線,及時和家長溝通。第四,動員一切可以動員的社會力量,形成合力,共同教育好留守兒童。如聘請法制副校長對他們進行專題法制講座,聘請心理咨詢師對他們進行心理咨詢等。只有學校能多方面采取措施,建立健全各項機制,孩子們才能真正感到自己是有人管的,自己是有家的。
二、把愛留住,讓孩子們找回愛。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技巧的全部奧妙在于如何愛護兒童。”“愛”是教育的主旨和中心。教師是留守兒童教育的直接執行者,由于長期得不到來自父母的關愛,留守兒童最缺乏的是愛,如何讓孩子們找回愛,這是教師在面對留守兒童教育時第一要解決的問題。
首先,教師要有一顆特別的愛心。由于長期與父母分離和缺乏溝通,得不到完整的家庭溫暖,生活上缺少必要的關愛,加上常受到周圍孩子的歧視、排擠和欺辱等,由于沒有父母的照顧,留守兒童親情缺失,兒童缺少情感和心理關懷,缺少傾訴和尋求幫助的對象,與外界不愿意接觸或接觸太少,不少留守兒童情緒消極,失落自卑,行影孤單,甚至心理壓力過大,表現出內心封閉,情感冷漠,性格脆弱、任性、叛逆,行為孤僻,缺乏愛心和交流的主動性,形成了一定的人格障礙。因此,教師要對留守兒童學習生活、言行舉止施以特別的關愛。要了解他們家庭背景及性格特征,更要了解個別差異,把他們真正當成自己的孩子,關心他們生活的點點滴滴,經常性的同他們交流談心,幫助他們解決學習和生活中的困難,以心換心,讓他們找到心靈的依靠,找到傾訴的對象,用愛去打開他們的心靈之門。
其次,教師要有一顆執著的愛心。愛是成長的動力,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爾,在一所小學選了一個成績平平,其它條件也很一般的女孩做實驗。他斷言那個女生“具有各方面優異發展的特殊資質”。教師聽說后,對她另眼相看而傾以厚愛,對她提出更高的要求,積極引導幫助她。這個女孩受到極大的鼓舞,各方面格外努力,一年后進入優等生行列,各方面表現都很好。留守兒童由于缺少情感和心理關懷,缺少和父母相處交流的機會,他們常常表現出情感冷漠、行為孤僻、悲觀消極、不善于表達等自閉傾向,存在不同程度的性格缺陷和心理問題,有的自卑懦弱、多疑敏感,有的性格怪異、暴躁叛逆,有的憂郁焦慮、自暴自棄等。如果教師能以執著的愛心來面對他們,就能給他們帶來無窮的力量和信心,煥發他們的智慧和勇氣。許許多多的教學實例都證實如此,得到老師的愛和關心,會使學生對前途充滿信心,奮發向上。學生的問題往往不是一次兩次、一年兩年就可以解決,而需要我們長時間的教育、影響、感化。這就要求我們有恒心和耐心,不能因為一兩次的失敗就對學生失去信心。
第三,教師要有一顆寬厚的愛心。由于家庭監管的缺失,多數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經常違反校紀班規。面對學生,很多教師都是不問青紅皂白,對學生劈頭蓋臉批評一頓,這樣要么學生是左耳進右耳出,要么同教師形成對立,達不到教育的效果。因此,教師在面對這些學生時,應該要有一顆寬厚的愛心。教育家陶得知曾告誡那些對孩子粗暴的人說:“你的鞭子下也許有瓦特;你的冷眼中可能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或許有愛迪生。”人非圣賢,孰能無過。他們犯了錯誤之后,教師不要盲目批評,而要耐心細致地問明原因,因勢利導,挖掘其內心中真實的想法,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既誠懇指出其錯誤所在,又為其改正錯誤創造機會,給予他們真摯的關愛,他們的錯誤才容易矯正過來。同時,對這些學生的教育,不能一味的批評,如果這樣,就容易使這些學生產生自卑的心理,甚至自暴自棄。要把批評同表揚結合起來,多表揚,少批評,這樣才能挖掘孩子們的潛力,激發他們進取向上的情感,時刻讓學生樹立一種“我能行”的思想,讓他們感覺我并不比別人差。
第四,教師要有一顆聰慧的愛心。“留守兒童”因特殊的環境,很大程度上缺乏父愛、母愛,心理不完善、感情脆弱,教育的難度更大。因此,教師在關愛留守兒童時要開動腦筋,根據不同的學生,采用不同的辦法。對自尊、自愛較強的學生,可以采用漸進式教育,要有層次,逐步深入地進行教育,而不是把信息一股腦的拋出。對善于思考、性格內向、思維敏捷、顧慮心理比較重的學生,可以采用暗示式教育,用提醒或啟示之類的語言與學生進行談話。對反應快、脾氣暴躁、否定心理表現明顯、常常被情緒左右的學生,可采用商討式教育,用商討問題的態度,把教育的信息傳遞給受教育者。
同時,教師可針對留守兒童由于長期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導致許多心理不能健康發展:厭世自閉、社會逆反、空虛、自卑、膽怯、沒有精神寄托等問題,可以以班為單位,采取多種辦法對學生進行心理疏導。比如,在班級管理中,可以采用魏書生老師的方法,根據學生各自的特點,把班級事務落實到每一位同學身上,讓每位同學,尤其是留守兒童能真正感到自己是這個集體的一員,是這個家的主人。在集體活動中,鼓勵留守兒童積極參與,給他們多展示自己才華的機會,讓他們認識到自己的閃光點。
留守兒童的教育,是學校、教師所面臨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學校和教師要以對國家負責、社會負責,對學生負責的高度責任感,積極探索,開拓創新,讓這些兒童在學校能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溫情,并從中找回失去的溫馨,健康成長,成為社會的有用之才。
參考文獻:
[1]顧春主編,華夏出版社出版《中小學德育專題》
[2]蔣平 《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基本缺失的問題和對策》, 《理論觀察》
[3]陳麗麗 《關注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觀察與思考》
個人簡歷:
許東,1969年4月出生,大學本科文化,1991年7月工作。一直從事農村初中語文教育工作。現為中學語文一級教師。先后擔任班主任,語文教研組長等職,是學校的骨干教師,獲得過很多榮譽。目前任初三語文教學工作,班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