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速寫】
“綽號”的教育人生
1992年他畢業于無錫師范大專班,在常州市覓渡橋小學工作了十年,先后擔任教科室主任、教導主任、校長助理,在覓渡精神的引領下不斷走向專業的自覺。
2002年他調任花園小學副校長,為省級實驗小學創建立下汗馬功勞。創建的大幕剛剛落下,2004年調到清潭第二小學任副校長,再馬不停蹄地投入到該校的省級實驗小學創建工作中。俗話說“一二不過三”,可是還沒等他喘氣,2005年又調任盛毓度小學校長,面對的是更為艱巨的省實驗小學的復查評估。連續的工作變動,他沒有向領導提任何條件,總是愉快地接受,一些同事大為不解,可他總是說:“這是信任,是挑戰,是歷練。”這段特殊的經歷在鐘樓區絕無僅有,朋友們送給他“創建專業戶”的綽號。
2006年暑假,鐘樓區開始實施“城鄉教育一體化”戰略,于是屁股還沒坐熱的他就被委派到常州西郊的西林實驗學校任副校長。任職不到一年,他的話語系統充滿了鄉土氣息,于是大家戲稱他“大隊書記”。
2008年調任清潭實驗小學校長,面對一校三址的集團辦學格局,他大膽探索分合轉換、收放自如、條塊結合的管理機制。2009年暑假調任常州市懷德苑小學校長。從教的第二個十年,他先后輾轉六所學校,于是獲得了“游擊隊員”的綽號。
“閱讀”的教育人生
他出身于江南的丘陵山區,潺潺的小溪、金黃的菜花田、茂密的松林是他的樂園,一把彈弓、一副魚竿、一條小狗伴隨他的童年。兒童的天性在無憂無慮的鄉村生活中得到呵護的同時,卻是閱讀生活的缺失。五年的小學生活,除了教科書只讀過幾本不知從哪里跑出來的《少年文藝》,最早的文學啟蒙依靠的是電臺中的“小喇叭廣播”和“評書”。童年的缺憾深埋在心底,發酵成推動兒童閱讀的巨大力量。
他愛讀古典詩詞,也愛讀長篇小說,因為文學讓人柔軟而豐富;他愛讀西方哲學,也愛讀中國古代哲學,因為哲學讓人智慧而理性;他更愛讀兒童文學,在與兒子、學生共讀兒童文學作品的過程中,觸摸到晶瑩的童心,讓他成為“長大的”兒童。
2006年初彭志祥兒童閱讀工作室進入常州市首批26個名教師工作室行列,11位來自不同學校的青年人攜手走在兒童閱讀研究的路上。他們如同11顆兒童閱讀的“火種”,點燃了無數老師和孩子的閱讀熱情,在龍城常州掀起了兒童閱讀的熱潮。
他每到一所學校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盤點學校圖書目錄,親自為孩子們開書單購圖書;他主動承辦第六屆中國兒童閱讀論壇,組織幾百位家長走進論壇的現場;他大力推動兒童閱讀“五個一”工程,讓閱讀成為教師、孩子、家長的重要生活內容;他嘗試著不讓學生帶書包回家,給孩子們充足的閱讀時空……
他的閱讀信條格外另類:閱讀是兒童基本的生活方式,兒童閱讀不等同于文學閱讀,兒童閱讀不等同于課外閱讀,兒童閱讀不是語文教師的專利,兒童閱讀不能作為學校的特色,要讓兒童的閱讀如呼吸一般自然,讓兒童在閱讀中長大是最大的教育道德。2010年8月26日和2011年6月9日的《中國教育報》先后兩次以較大的篇幅報道了他的“另類”兒童閱讀主張和實踐。2011年他被評為中國推動讀書十大人物。
“懷德”的教育人生
他認為,一所具有良好道德的學校才是一所好學校,辦一所懷德的學校是他的教育理想。
他認為一所具有良好道德的學校會讓兒童像兒童,不會讓兒童成為“小大人”;會讓兒童自己長大,不會讓兒童“被長大”;會讓兒童慢慢長大,不會讓兒童快快長大;會讓兒童快樂長大,不會讓兒童痛苦地長大。懷德的教師應該是長大的兒童,用孩子的眼睛去看,用孩子的耳朵去聽,用孩子的心靈去體會,讓兒童在游戲中長大,讓兒童在閱讀中長大,讓兒童在探索中長大……
為了實現自己的教育理想,他敢于放棄,放棄那些打著兒童旗號卻對兒童發展沒有價值的行動,放棄對榮譽和排場的追逐;他敢于堅守,甘于寂寞,不隨波逐流,不人云亦云;他行勝于言,行先于言,低調內斂,一步一個坑;他總是從容淡定,雖輾轉多校,但意定神閑,很少受到外界喧嚷世界的侵擾。“懷德”不僅是他的教育理想,更成為他融化到血液里的行為方式。
【人物檔案】
彭志祥,常州市懷德苑小學校長,中學高級教師,先后榮獲全國優秀教師、2011中國推動讀書十大人物等榮譽。作為常州市首批名師工作室領銜人,從2005年起開始研究兒童閱讀,十多篇兒童閱讀研究論文在全國、省級刊物上發表,多次在全國、省、市范圍內作兒童閱讀推廣的主題演講,目前為“親近母語”典型學校建設項目負責人。
從教整整20年,擔任小學語文教師13年,擔任小學校長7年,然而真正走上兒童閱讀推廣之路是在擔任校長期間。7年的兒童閱讀推廣之路是艱難曲折的,但又是無比快樂幸福的,我的教育人生因兒童閱讀推廣而精彩。
一、兒童故事守護兒童精神成長——思量兒童閱讀的價值
所有不同稟賦的孩子都愛聽故事,他們在老師、父母的故事講述中長大;開始閱讀后,孩子們對故事書更是愛不釋手。做語文教師期間曾在自己任教的班級大膽開展讀故事、編故事的探索。伴隨著兒子的成長,我愈發關注兒童故事的閱讀。2005年暑假我赴鐘樓區盛毓度小學任校長,開始了“讀編兒童故事,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研究。這里的兒童故事指的是兒童文學中的敘事性作品,它是兒童文學的主體,主題主要包括表現成長和張揚幻想兩類,體裁主要包括成長小說、童話、科幻(魔幻)小說等。
研究起始階段,學校畢業班的三位語文教師開始了大膽的嘗試,整個六年級期間他們大量閱讀了《男生賈里》、《女生賈梅》、《今天我是升旗手》、《草房子》、《我要做好孩子》等20多部成長小說,平時的作文以寫“故事接力”為主。所謂故事接力,就是全班同學確定一個同齡的主人公,每天由一個學生圍繞主人公編故事,并在班后的小說園地里貼上自己的作品,交流后由另一位學生繼續。畢業前夕,三個班級都“出版”了故事集,有兩個學生“出版”了個人的中篇小說。時間推移到2006年6月,鐘樓區小學生語文畢業考試成績揭曉,名不見經傳的盛小放了“衛星”,獲得了區語文均分第一名,優秀率達到87%。驚訝之余教育行政部門和教研室調閱了我校學生的試卷,發現學生作文得分明顯高于其它學校。拿回120多位畢業生的試卷后我分析了一下,發現學生的作文基本為成長故事,內容主要表現身心變異帶來的困惑、煩惱、憧憬、期待以及朦朧的情感、自我意識的覺醒,也包括與家長的代溝等,傳達出少年真切的喜怒哀樂,文筆具有成長小說的味道。最讓我欣喜的倒不是考試放了“衛星”,而是在作文的字里行間我感受到了孩子們的精神成長,而這些與成長小說的閱讀不無關系,成長小說匯聚在少年(小學高年級)這一階段,多以寫實為主,主人公多為同齡人,校園生活是主旋律。孩子們喜歡這一類作品,關鍵在于他們能在故事中找到自己的影子,產生強烈的共鳴。
兒童故事是孩子理解現實世界的方式,但并不是把現實的惡俗、暴力、欺詐等丑陋的一面展示給兒童,而是用藝術的形象化的審美途徑告訴孩子“真的人”、“真的世界”、“真的道理”,從而引導孩子們的精神成長。因此兒童故事是橋梁,把兒童心靈世界與現實世界既隔絕開來,又連接起來。從這個意義上講,兒童故事是供孩子心靈居住的家,這也是他們喜愛故事的根本原因所在。如果童年沒有兒童故事相伴,孩子將無“家”可歸,成為一個了無生趣的“小大人”。
二、在師生共讀中讀懂“兒童”——確立兒童的立場
2006年初,常州市教育局在全市公開招聘名教師工作室領銜人,我憑借這一研究課題通過評審,成為常州市首批26個名師工作室領銜人之一,并在全市公開招聘10位工作室成員共同研究。在畢業考試中“放衛星”后,我們認為讀編兒童故事的價值定位應該是促進兒童精神成長層面,而不僅僅是提高語文素養,因此工作室的課題修訂為“讀編兒童故事,守護兒童精神成長”,接下來的兩年半時間內,我們和孩子們共讀兒童故事,在與兒童、兒童故事的對話中逐步走進了兒童的心靈世界,感受到了兒童的精神特質,尋找到了“兒童”的影子。
1.兒童時代是“逆反”的
成人推薦作品時往往一味地以小為美、以柔為美。其實當我們帶著對兒童的尊重“平視”他們時,就會發現盡管在兒童身上存在著許許多多的“小”,但他們渴望著許許多多的“大”;盡管在兒童身上存在著許許多多的“幼稚”,但他們渴望著許許多多的“成熟”,這就是兒童反兒童化規律。正因為如此,兒童讀者往往熱衷于并非為他們所寫的大人書,如《格列佛游記》、《魯賓遜漂流記》等等,也特別喜歡作品中“叔叔”型的強者形象。
當兒童想擺脫“軟性”時,我們總認為孩子還小還不成熟,一味地推薦柔軟的、缺乏力度的作品,這是一種狹隘的“兒童本位”,這樣的兒童閱讀不但不能實現兒童的精神成長,還可能會導致矮化的成長、畸變的成長。
2.兒童時代是懵懂的
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就像一座精神的富礦,我們總想讓學生挖深挖透,否則便以為淺化、辜負了作品。其實兒童的理解相對成人而言更多地只是意會,是在若即若離、若隱若現的意識中有所領悟,于是便不可避免地出現了“消化的不良”與“教化的硬灌”。也許,那些在童年時代讀過、并且在成年后又再回過頭來讀的書更能夠深刻地對一個人起作用,并且被他們所理解,這就是閱讀學中的“二重閱讀效應”。因此,面對優秀的作品,不一定非得追求“畢其功于一役”,更要尊重學生懵懵懂懂的狀態,不要怕孩子暫時的不懂,有些東西就讓他們不懂,就讓他們模模糊糊,當他們步入成年再來讀這些作品,原先不懂的會懂,原先模糊的會清晰,原先片面的會全面起來。
兒童閱讀不尊重兒童懵懂的精神狀態,就是與兒童的天性為敵,就容易陷入理性主義和教化主義的泥潭,兒童也有可能出現虛化的成長。
3.兒童時代是想象的
為什么成人眼中的經典敵不過《哈利·波特》呢?孩子們認為這本書太神奇、太有趣了。幻想是兒童心靈的主要本領和力量,在閱讀的過程中,兒童的自由天性和想象力得到充分的釋放,他們怎么不喜歡呢?
兒童閱讀故事與成人迥異,在他們眼中無論是花草樹木,還是飛禽走獸,天生有著人的靈性,與人一樣具有思想情感和語言,他們會置身于故事之中,把自己當成故事的主人。兒童是以一種完全“信以為真”的閱讀期待和接受心理進入作品,并進而與作品中的人物融為一體,歌哭嬉笑,而成人是在明知是假的狀態下進入文學作品的。兒童對作品的解讀與成人的理性分析不同,更多地是以想象的方式解讀文本,與人物對話,閱讀過程中兒童大膽的想象力、豐富的情感力、敏銳的感受力是成人難以具備的。
孩子的精神世界是想象的,他們在肉體上很弱小,他們在現實世界中缺少行動的能力,所以只能用想象來實現自己的意愿。孩子的想象世界其實就是他們的白日夢,是現實中不能實現的愿望的滿足。故事給孩子提供了想象的空間,帶領孩子走進想象世界,享受著做白日夢的樂趣。
4.兒童時代是游戲的
兒童喜歡富有幽默感的故事,他們并不在乎故事有什么“精神堂奧”,而更多地關注玩鬧、惡作劇……始于游戲、終于游戲。孩子們非常喜歡三毛、長襪子皮皮、哈克貝里費恩等頑童的形象。頑童型的人物并不高大完美,他們的傻氣、稚氣、缺點、不光彩的小毛病正是趣之所在,也是兒童游戲精神之所在。在兒童的生命中彌散著“自在的幽默”,它和兒童的游戲、兒童的幻想融合在一起,讓童年時代成為有意思的時代。有趣是童年生活的要義,兒童的審美也重在一個“趣”。
孩子的精神世界是游戲的,游戲是兒童重要的生活方式,游戲精神就是兒童的精神特質。評論家班馬先生說,游戲精神其實也就是“玩”的精神,兒童時期的一切所獲都在“玩”中得到最大的收效。兒童的游戲最初是幼稚簡單的身體模仿(如女孩過家家,男孩騎竹馬),隨著身心的日益成熟,他們會逐步忽略形體的、外在動作的游戲,更多地是在(頭腦里的)想象領域內進行角色的扮演。無論是閱讀故事,還是創編故事,都是一種想象力的游戲。
在研究兒童故事閱讀的過程中,我們感受到兒童的閱讀心理、精神特質和精神狀態與成人不同。我們逐步發現著兒童,慢慢讀懂兒童:兒童是與成人完全不同的存在形式,和成人相比兒童的身體是弱小的,但心靈的力量是強大的。成人與兒童的沖突無處不在,在這樣的沖突中,成人往往過于主觀武斷,過于強勢霸道。盡管認識兒童常常會像認識原子一樣困難,但只要我們用孩子的眼睛去看,用兒童的耳朵去聽,用兒童的心靈去體會,就能成為長大的兒童,就能更好地讀懂兒童,呵護兒童,引領兒童,發展兒童。
三、閱讀是兒童基本的生活方式——肩負兒童閱讀的使命
起初我們的兒童閱讀研究是在假設孩子有書讀、愛讀書的理想狀態下進行的,研究的是一篇(一本)故事的閱讀教學策略,在研究中我們讀懂的“兒童”也只是概念性的。2006年暑期,我被交流到西林實驗學校小學部任校長后,遇到了一群沒有書讀、不太愛讀書的孩子,我首先要解決的是如何讓孩子愛上閱讀,而不僅僅是具體的閱讀指導策略,于是兒童閱讀文化便進入了我們的視野。
1.理解現實:改變兒童生存狀態需要閱讀
這是鐘樓區最偏遠的一所鄉鎮學校,由于毗鄰江蘇最大的凌家塘農副產品批發市場,學校1000余名學生中近70%為外來人口子女,分別來自全國19個省、市、自治區。家長的文化層次普遍不高,一部分母親甚至沒上過學,由于忙于生計,部分家長晚上9、10點鐘才能回家,孩子必須自己做飯,對于孩子的教育他們不敢有太多奢求,孩子從老家到城市來有學上已經很滿足了。再看孩子們,放學后有的幫著照看弟弟妹妹,有的幫父母種菜澆水,或者守著小攤,很多孩子連做作業的地方都沒有,學習習慣較差,拖欠作業的孩子不在少數,學業成績普遍不佳,知識面偏窄,缺乏自信。但也不是一無是處,他們勤勞善良,樸實無華,他們的運動技能、勞動技能較本地孩子出色得多。
面對現狀一味地怨天尤人、強調困難而不努力變革是不負責任的,是缺少道德的;單單從抓學業成績著手,顯然過于功利,短時間內也難以奏效;從藝術教育著手,更不具備條件,也是不現實的。透過表象,我們發現孩子們目前的遭遇實質是童年的生存狀態問題,他們的童年生活是單一的,又是忙碌的,這種缺少精神支撐的單一和忙碌,導致了他們童年的蒼白。改變,可以從閱讀開始。因為閱讀能夠讓兒童的心靈安頓下來、豐富起來,因為閱讀可以使一個人精神敞亮,視界洞開,因為一個人的閱讀史就是他的精神成長史,閱讀力是學習力的核心。
2.改變現實:讓孩子愛上閱讀并不困難
改變,首先要從教師開始。我們在業務學習與活動中組織教師們反思:有天生不愛讀書的孩子嗎?如果沒有那又是什么原因導致孩子們不愛讀書?如果是家長不重視閱讀,教師就可以置之不理、袖手旁觀嗎?我們這群曾經讀過十多年書、正在教別人讀書的人現在還讀書嗎?思想基本統一后,我們開展了“教師讀童書”的活動,要求教師每天為孩子們講一段書中的故事,目的是用教師的閱讀熱情去點燃孩子們的閱讀熱情。實踐證明這是簡單但又非常有效的辦法,每天孩子們都等著這一刻的到來,實在等不及的就自己想辦法找書去讀。
改變,從家長開始。家長會上我對家長們說:“我也是山區農村走出來的孩子,是讀書改變了我的命運。閱讀能改變一個人的氣質,甚至能改變一個家庭的未來,幫助孩子們讀書吧!愛讀書的孩子學業成績不一定最好,但無疑是最有發展空間的。”對家長,我們的要求開始比較簡單,只希望不要干涉孩子們讀課外書,每月能給孩子零花錢買一本書就可以。
改變,從圖書館開始。盤點學校圖書館淘汰的部分圖書后,我們在調查了解的基礎上,親自給孩子們開出書單,通過學校公用經費支付、當地企業和村委會捐助等途徑,購置了大量的優質圖書。
改變,從細節開始。從每學期一次讀書節變成每月一個讀書周,每周的升旗禮必須表彰讀書小明星,各類表彰的獎品均為圖書,對于讀書表現上佳的孩子推薦到圖書館做服務員,家庭條件差的孩子放學后可以到圖書館讀書。
無數個改變帶來了孩子們的漸變:去圖書館的多了,校園里捧著書的多了,很多孩子成為弟弟妹妹的“故事老師”,不做作業的少了,孩子們的眼神亮了,更大方更自信了……雖然這些變化是細小的,甚至短時間內難以察覺,但是我堅信對孩子的影響是深遠的,即使若干年后他們依然是四處打工,但打工之余會有閱讀的生活,精神世界將更為豐盈。
盡管在這所小學的兒童閱讀推廣行動并不轟轟烈烈,辦法也是簡簡單單,但是孩子們的改變讓我堅信:每個孩子的心中都潛藏著閱讀的熱望,只要加以正確的引導,不管家庭經濟是富裕還是貧窮,不管是天資聰慧還是生性木訥,他們都會愛上閱讀。閱讀應該成為每一個孩子基本的生活方式,正因為如此,讓孩子愛上閱讀就是一所學校的責任與使命。
四、讓兒童在閱讀中長大是最大的教育道德——建設兒童閱讀的文化
兩年后的2008年暑期,我調任清潭實驗小學任校長,在清潭雖然只有短短的一年,但我把推動兒童閱讀當作自己的責任與使命。2009年暑假調任懷德苑小學校長,因為這是一所閱讀氛圍濃厚的學校,所以我的兒童閱讀推廣進入到閱讀生態的營造和兒童閱讀課程整體架構的層面,催生了自己對兒童閱讀的理性理解。
1.兒童的閱讀應如呼吸一般自然
作為校長,我每天早晨和傍晚站在校門口迎送孩子,問得最多的是“最近在讀什么書?”學校的絕大部分班級我都去上過兒童閱讀課。為了保證孩子們的閱讀時間,我們提倡不帶書包回家,周末不布置書面家庭作業。我們還向上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回了畢業考試命題權,避免過度應試對兒童閱讀產生負面作用。這些做法的目的就是為了營造良好的閱讀生態,讓兒童的閱讀像呼吸一般自然。
為了營造良好的閱讀生態,學校推出了“五個一”活動。
校園一個讀書日。學校定于每年4月23日世界讀書日那天,所有的課程均圍繞“讀書”開展,當日將開展讀書講座、名家進校園、閱讀人物頒獎、書香班級展示等系列主題活動。
班級一個讀書圈。包括由圖書角、讀書展示吧、讀書評比欄、讀書漂流單組成的班級墻面文化建設,每周組織一次以《日有所誦》為主的早讀,每月一次的班級讀書會,共同營造良好的讀書氛圍。
教師一個讀書袋。語文教師帶領學生每學期共讀一本書并有過程性資料,每學期能講述一次故事并能鑒賞一篇兒童文學作品;其他學科的教師能參與一次班級讀書會,組織開展一次與本學科相關的讀書指導活動。內容整理成袋,作為教師專業發展的過程性資料。
學生一個讀書冊。在中、高年級倡導制作讀書成長手冊,封面與封底自行設計,前言為讀書自勉語句,此外還應包括讀書目錄、《日有所誦》背誦情況、班級整本書閱讀情況、讀書的摘錄與感言、讀后的創編、讀書的成果獎狀等等。
家長一個讀書臺。每學期家長與孩子在家中共讀一本書并能寫一次讀后感言;家長在自我推薦和教師選拔的基礎上,走上講臺為孩子所在的班級上讀書課;每學期參與一次對學生讀書冊的審閱。
這“五個一”不作行政強制,也沒有等級評比,唯有交流展示,但每個班主任都非常自覺,在懷德苑小學,同學生日不送蛋糕而是送一本書,孩子們紛紛邀請故事校長去講故事,家長的QQ群中交流最多的是最近給孩子讀的什么書,祖孫三代會共同誦讀《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沒有誰規定非要這樣做,是文化的力量使然。
2.兒童閱讀不等同于課外閱讀
當前的兒童閱讀存在著諸多誤區,其中較為突出的是把兒童閱讀等同于課外閱讀,課外閱讀風生水起,語文課內濤聲依舊,課內與課外成為兩條互不交叉的平行線。這種簡單的加法思維讓兒童和教師叫苦不迭,兒童極易步入“被閱讀”的狀態。因此兒童閱讀必須重組融合,實現課內課外的一體化,這不僅是閱讀內容的一體化,也是閱讀時空的一體化。
一體化包括兩種類型:一是以教材為依托的兒童閱讀材料重組,包括課內教材與課外單篇文章重組教學,以及課內教材與課外整本書內容重組教學研究;二是教材外的教學內容獨立教學,包括同一主題內容的課外單篇文章、整本書的教學;同一表現形式的課外單篇文章、整本書的教學;同一作品體系的課外單篇文章、整本書的教學。
隨著年段的升高,教材外閱讀內容比重逐步增加,閱讀內容的選擇也因年級不同而有側重,比如低年段引入更多的是圖畫書和兒歌,中年段是童話和經典誦讀,高年段選擇的讀物則偏重于兒童哲學和成長小說。
3.兒童閱讀不單是語文教師的專利
學校的一位科學老師提出:兒童閱讀不等于兒童文學閱讀,兒童閱讀不是語文教師的專利。的確,在懷德苑小學諸多學科的教師都開始肩負起兒童閱讀的使命,懷小數學教師編寫的《親近數學》閱讀叢書已經面世,填補了國內空白,該叢書已經從課外走向課內,成為數學課堂教學的一部分。科學教師把科學實驗和科學閱讀作為提升學生科學素養的雙輪驅動。英語教師不甘落后,也開始了英語閱讀的探索。除了越來越多的教師肩負起兒童閱讀的責任,家長也成為推動閱讀的重要力量,僅2011年就有近100位家長走進課堂給孩子們上讀書課,成為兒童在閱讀之路上的同路人。
4.兒童閱讀不能作為學校的特色
懷德苑小學的兒童閱讀在常州頗有影響,學校承辦了第六屆中國兒童閱讀論壇,《中國教育報》兩次大篇幅地對學校的兒童閱讀進行報道,我本人也榮獲2011年中國推動讀書十大人物。但我們并沒有主動地在省、市、區等相關媒體上宣傳,在學校上報的特色項目中也沒有列入搞得轟轟烈烈的兒童閱讀,以前沒有,現在不會,將來也不可能把兒童閱讀作為學校的特色。這不是我們故作姿態,刻意低調,而是懷德人心靈深處有一個強烈的聲音——讓兒童在閱讀中慢慢長大,這是最大的教育道德。
所謂特色,是可以選擇的,而閱讀是兒童基本的生活方式,兒童閱讀是所有學校的必做題,不是選做題,就如同養育孩子是父母的責任與使命,是不能選擇的。如果一所學校沒有把閱讀當作責任,那是教育道德的缺失。一旦我們把兒童閱讀作為學校的特色來做,在這個功利主義和形式主義泛濫的年代,就很難免俗,我們可能會變得焦躁、功利和浮夸,而孩子們則可能會陷入“被閱讀”的怪圈,這也是教育道德的缺失。
五、兒童閱讀需要給兒童更多自由——追尋兒童教育的理想
從兒童故事閱讀到兒童文學閱讀,從兒童閱讀到兒童成長,從閱讀生態營造到閱讀課程架構,伴隨著兒童閱讀觀的變化,我們正逐步建構著自己的兒童觀和兒童教育觀。
1.兒童閱讀要給兒童更多的閱讀自由
作為受過高等教育的教師,閱讀曾經非常美好,閱讀曾經惠及我們的人生,所以我們中的很多人堅信,只有讓孩子重復自己經歷過的閱讀之路,他們才會更有收獲,才能按我們設想的方式“準確無誤”地成長。于是,我們樂此不疲地給孩子開書目,想盡辦法讓孩子親近書本。家長、老師、專家的“太過負責”“太多指點”,凡此種種,有時會對孩子們的閱讀興趣形成“傷害”,這其實是貌似道德的不道德。有一種愛叫做“放手”,我們應該給孩子更多的閱讀自由,讓他們自由地觸摸閱讀世界,讓他們在閱讀中自己長大、慢慢長大、快樂長大。
從兒童閱讀上升到兒童教育層面來看何嘗不是如此,成人往往擔心孩子自己長不大,長得慢,于是包辦代替,揠苗助長。兒童自己長大才是真實的長大,否則就會“被長大”;兒童當下的“慢”是為了未來的“快”,現在看上去“快”實則可能就是“慢”。兒童不是一張白紙,而是一顆有生命力的種子,成人要做的是提供適合的“土壤”,給他們更多的生長自由,讓他們自己長大,慢慢長大。這就是兒童的立場,也是我們的教育主張。
由此看來,兒童閱讀給兒童充分的閱讀自由,才能真正讓兒童在閱讀中長大;兒童教育給兒童充分的生長自由,兒童才能獲得真實的成長。
2.兒童閱讀要給兒童更多的生長自由
閱讀是兒童的基本生活方式,但不是至高無上的生活方式,更不是唯一的生活方式。所以兒童閱讀要超越閱讀本位,跳出閱讀視域,放眼整個兒童教育的視域,與兒童教育的其它領域有機融合,共同促進兒童的成長。這是更高層面的閱讀自由,也是真正的生長自由。
在兒童閱讀推廣過程中,我們不止一次地聽到這樣的事例,正在盡情玩耍的孩子被父母批評:不要玩了,快去讀書。由此帶來了一個命題,即“孩子的閱讀”與“孩子的玩耍”孰重孰輕?其實,孩子的玩耍與閱讀一樣重要,即使是漫無目的的玩耍也是對童心的保護,也是快樂童年的一部分,沒有游戲就沒有幸福的童年。
孩子還應該在探索中長大,因為兒童天性是自由的,是探索者,不讓兒童在探索中長大就是與兒童的天性為敵,就是對兒童的扼殺;孩子還應該在運動中長大,因為兒童的快樂首先源于肢體的解放,沒有運動的童年是不陽光的童年;孩子還應該在藝術熏陶中長大,因為兒童是天生的藝術家,沒有藝術的童年是不完美的童年;孩子還應該在親近自然中長大,因為兒童是自然之子,兒童本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他們與花草蟲魚之間存有精神的血緣,親近自然就是保持兒童的自然天性;孩子還應該在親歷實踐中長大,因為古人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只讀有字之書,不讀無字之書,兒童將會先天性缺“鈣”,就會缺少真實的成長;孩子還應該……
兒童閱讀推廣過程中,極易出現非此即彼的“一元化”的思維方式,只有當兒童閱讀超越閱讀本位,和兒童教育的其它領域共同作用于兒童,才是更為純粹的兒童立場,才能更充分發揮閱讀對于兒童成長的作用。
兒童閱讀的研究和推廣是一條無極之路,男孩閱讀、深度閱讀、二次閱讀等一系列的課題等待我們去探索。之所以樂此不疲,是因為心中有一個夢想:如果孩子在閱讀中慢慢長大,那是對我最大的褒獎;如果若干年后孩子們深情地回憶起小學生活,感謝學校讓他們愛上了閱讀,那將是我一生最大的幸福。
(彭志祥,常州市懷德苑小學,213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