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學的開展離不開三大環節:課前準備、課中實施、課后評價。然而,多數教師對后兩個環節比較重視,對課前準備的實踐與思考則相對簡單。事實上,課前準備是開展有效教學的前提和基礎,沒有課前的充分準備,課堂教學只能是低效的。就一篇課文的教學來說,怎樣的課前準備才是有效的呢?
一、深入鉆研,正確解讀文本
關于文本解讀,諶安榮在《語文課程科學精神的缺失與回歸》一文中說:“文本一經產生就已成為自我滿足的獨立的意義結構系統。讀者閱讀文本就要尊重文本的主體地位,而不能把文本當作可以任意肢解的對象。”[1]可見正確解讀文本的重要性。
我們的教師在備課的時候常有兩種問題:一種是不愛鉆研教材,熱衷于閱讀教學參考書,甚至連課文的有些字音都讀不準,練習題也沒有思考清楚,文章到底想要表達什么還模糊不清,就匆匆去上課了;另一種現象是雖然鉆研了課文,但對文本的解讀并不正確。例如蘇教版五年級下冊《愛因斯坦和小女孩》一課,主要記敘了大科學家愛因斯坦和一個小女孩偶然相遇并友好相處的生活小故事,表現了一個世界級大科學家偉大的另一面即充滿童心、關愛孩子、樂與孩子相處,以及文中小姑娘的天真活潑可愛。教學的重點應該緊緊扣住文中的語言文字來體會品味愛因斯坦的童心未泯和小姑娘的天真可愛,以及作者是怎樣把這些內容表現出來的。但是不少老師把這篇課文解讀成重點寫愛因斯坦的偉大,于是課堂上通過補充大量的關于愛因斯坦成就的資料來引導學生體會愛因斯坦的偉大,實在有失偏頗。這兩種問題,一個是鉆研不深,一個是誤讀文本。如果就這樣走進課堂,教學怎么可能是有效的呢?甚至會出現科學性的錯誤。因此,追求有效教學,首先要深入地鉆研課文,從字音到詞語,從結構到手法,從內容到主旨都了然于胸,力避不鉆研、淺鉆研及誤讀文本的現象。
我的做法是備課前首先像一個學生一樣反復地閱讀,直到弄清課文的主要內容,要表達的思想,課文的結構特點、表達技巧,藝術特色等,做到整體上把握,讀出自己的感受;其次動動筆,劃出文中的生字詞、好詞好句、關鍵詞句,標注序號,劃分段落,概括段意,做好批注,拿不準的字音、不明白的詞義通過查閱工具書標注清楚;再次試做課文后面的練習和相關配套的練習,每一題都要思考清楚,記下要點;最后閱讀教學參考書等資料,通過互聯網查閱相關信息,不斷修正和加深自己對文本的理解和認識,直至正確深入地理解文本。
二、聚焦言語,制定適切目標
毋庸諱言,現在的語文課堂上“教課文”,“圍繞課文內容轉”的現狀依然大量存在著。語文課上成了別的課,結果是種了別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比如,課文是《新型玻璃》,便讓學生研究新型玻璃的種類和功能,上成了科學課;課文是《談禮貌》,便讓學生討論講禮貌的重要性,上成了思品課;課文是《去年的樹》,便讓學生議論從樹木到火柴的演變,上成了環保課……[2]這些現象,是對語文學科認識的問題,也是教學目標制定偏差所導致的結果。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方向,整個教學過程都受教學目標的指導和支配,圍繞教學目標而展開。因此,教學目標正確、合理,才會形成有效的教學。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學科的基本特點?!闭Z文課必須要做“語文的事”,教學目標的設定必須體現語文學科的特點,要聚焦言語,牢牢把握言語運用這個根本,把人文素養滲透在扎實有效的語言文字訓練之中。例如,蘇教版六年級《錢學森》一課,有位老師制定了這樣的教學目標:第一,學會本課的5個生字及由生字組成的詞語,并能結合具體的語境體會關鍵詞語的意思;第二,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分角色朗讀課文中的對話;第三,通過具體的語言文字體會錢學森的愛國之心報國之志;第四,學習通過人物語言來寫人物的方法并能嘗試遷移運用。無獨有偶,在鳳凰語文網上有老師也上傳了這一課的教學設計,他制定的教學目標如下:第一,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第二,學會本課5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第三,通過語言文字的訓練,體會錢學森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我們把這兩位老師制定的教學目標放在一起對比著分析,第一位老師的教學目標,從生字到詞語到詞義,再到朗讀、體會情感、學習寫法,層層推進,每一點都緊扣著語言文字,著力點在言語運用上。第二位老師的教學目標也有言語運用,但是顯然不夠具體明確?!跺X學森》課文中有不同人物的對話,可以體會出不同人物的思想情感,是進行分角色朗讀訓練的好題材,但在這位老師的教學目標中沒有出現,第三點教學目標談到了語言文字訓練,但是他的指向是為了體會人物愛國的思想情感而不是指向怎樣把人物的愛國之情寫出來的,顯然偏離了語文的航向。這位老師目標的缺失在第一位老師的第四點教學目標中得到體現。由此,我以為第一位老師的教學目標始終著眼于言語的運用,更為適切。
三、講究方法,精心預設方案
多次在校內外觀摩同課異構的課堂教學,在這樣的課上常會出現兩種狀況:一種是學生在課堂上爭相發言,思維活躍,高潮迭起;另一種則是課堂氣氛沉悶,學生開小差,偶爾發言又不得要領,老師的教學難以推進。其中固然有教師專業水平及學生素質的差異,但是跟教學設計的不同也有很大的關系。
《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并且進一步強調“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于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钡降自撛鯓泳脑O計教學方案呢?教學實踐經驗表明,開放性的“并聯式”教學方案設計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有利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有利于課堂的動態生成,在很多情況下優于線性的“串聯式”教學方案的設計。所謂“并聯式”教學設計是指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實際水平,在教學中設計具有高度開放性的問題,然后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順學而導,推進教學?!按撌健苯虒W設計是指根據教學內容設計若干個問題,逐個解決,用問題推進教學??v觀名特優教師成功課例的教學方案絕大多數也是這種“并聯式”的教學設計。
我在教學蘇教版三年級下冊《日月潭的傳說》時,就采用了“并聯”的設計,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課文的2-6小節重點講的是大尖哥和水社姐不怕犧牲,歷經千辛萬苦,最終降伏惡龍的經過。重點的語句是這樣三句話:
1.就在人們一籌莫展的時候,年輕的漁民大尖哥和水社姐挺身而出,要去降伏惡龍。
2.他們翻山越嶺,披荊斬棘,吃盡了千辛萬苦,終于從阿里山的山洞里拿到了金斧頭和金剪刀。
3.回到潭邊,他倆又冒著生命危險,縱身潛入湖底,與兩條惡龍激戰了三天三夜。
這三句話分別散落于不同的段落之中,設計方案時,我沒有采取按部就班即根據語句在課文中出現的先后順序教學,而是請學生自由放聲讀2-6小節,劃出最感動自己的詞語和句子,然后說說感動自己的理由。課堂教學時,學生說到哪一句就進行哪一句的教學。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學生果然沒有按照課文句子的先后順序來交流。因為我事先做了很好的預設,所以課堂上就比較從容,頻頻出現“小臉通紅,小眼發光,小手直舉,小嘴常開”的高潮。
本文僅從文本解讀、目標設定、教學設計三個方面簡要談了開展有效教學需要認真做好課前準備工作的一點思考和實踐,但這些又是以準確把握學生實際水平為基礎的。其實,這三個方面是緊密相連、環環相扣又互為因果的,教學實踐中“課前準備”需要考慮和落實的也遠不止上述三點。但不管從哪個角度看,課前準備都是開展有效教學的前提和基礎,只有基礎牢固了,有效教學才能成為可能。
參考文獻
[1]諶安榮.語文課程科學精神的缺失與回歸[J].教育導刊,2009(9).
[2]薛法根.清簡·為言語智能而教[J].語文世界·教師之窗,2011(9).
(吳善虎,南京市江寧科學園小學,21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