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瑜 程珍珍
摘 要 自學能力是指學生獨立的獲取知識的能力。自學能力的具備對學生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從如何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角度入手,探討了目前學生自學能力的現狀,并針對目前學生自學能力低下的原因,試圖提出了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策略。以期達到提高學生學習成效,提高教師教學效率的目的。
關鍵詞 自學能力 培養 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文獻標識碼:A
Talking about Developing Students' Self-learning Ability
LIU Xiaoyu, CHENG Zhenzhen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He'nan 475000)
Abstract Self-learning ability means someone who has the ability to acquire knowledge by himself. Self-learning ability is very important to students. This paper concentrates how to develop students' self-learning ability, discusses the current status of self-learning ability and try to find some strategies which can improve students' self-learning ability. The purpose of this is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Key words self-ability learning; develop; strategy
1 自學能力的內涵
自學能力是指學生獨立的獲取知識的能力。學習者在已有掌握的知識和技能基礎上,不依賴他人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和學習方法,獨立地進行學習的一種能力;并且能夠運用已掌握的知識來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 自學能力培養的必要性
(1)社會發展需要學生具備自學能力。在經濟全球化、科技信息化的時代,人們要面對并處理大量信息,面對迅速變化的環境僅僅靠在學校接受的教育已經不夠受用終身。要適應未來的社會,人們必須終身學習。然而終身學習又要求人們具有可以獨立于教師和課堂以外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也是教師的重要職責之一。自學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經過后天培養形成的。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想方設法幫助學生學會學習。學生一旦養成良好的自學習慣并掌握了一定的自學技巧,那么他們學習效果將會事半功倍。
(2)學生自身的發展需要其具備自學能力。知識的學習,特別是基礎知識的學習,對一個人未來的發展是必要和必須的,但這不是學習的唯一和最終目的,更為重要的是學會獲取知識的方法,學會在面對龐大的信息時獲取有用的東西的能力。并且要能迅速、快捷地用我們所學的知識來解決我們在工作中和社會中遇到的種種問題。學習的能力也是能力的一種,也是作為教師務必教會學生的一種東西和傳遞的一種價值。
3 學生自學能力的現狀及原因分析
3.1 學生自學能力的現狀
(1)學習習慣方面。很多學生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沒能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不懂得合理安排學習時間,上課滿足于隨意聽聽;作業就是敷衍老師隨便寫寫;對待各種考試也是敷衍了事。再加上學習基礎的薄弱,更讓他們不會學,不想學。如此惡性循環,導致他們怕學、厭學、學習能力低下。
(2)學生的自律能力差。學生的自律能力較差,缺乏學習的主動性。上課不做筆記甚至不帶課本,經常在課堂上睡覺、看小說、玩手機游戲、聊天。我們經常能夠在課堂上看到一些所謂的問題學生,這些學生不但自己不學,還經常故意擾亂別人學習。有的學生一放學后就跑到網吧,甚至沉迷于網絡整天不來上學。對于這些學生老師、家長強制其學習都不成,那么“自學”就更是無從談起。
3.2 學生自學能力低下的原因
(1)應試教育忽視學生人格的培養和發展。人格因素的健康與否制約著學生的自學效果。傳統的理論教學是以知識為本位的教學,而且應試教育為了追求升學率,一味地進行“填鴨式”教學,忽略學生心理和人格培養,這種教學很難激發和調動學生自學的情緒和動機,學生也就沒有了自我發展的動力。
(2)教學過程中師生缺乏情感交往。由于中國教育幾千年來受傳統儒家思想的影響,“師道尊嚴”的思想根深蒂固,使得教學過程中師生交往不平等。學生對教師只有服從,教師所教的一切,學生必須無條件接受。在這種缺乏和諧民主的教學氣氛中,學生的學習缺乏主動性,長此以往,導致學生好奇心與創造性減弱,主體意識喪失。如果不能形成一個和諧融洽的課堂氛圍,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那么學生是不可能積極主動地去學習,那么想讓他們自學就更不可能了。
4 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策略
4.1 轉變學生的觀念,充分調動其學習積極性
首先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在學習中教師要善于激發學生的興趣,把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在學習過程中,外因只起一個輔助作用,而學生的內因才是獲取知識的關鍵,只有學生對學習內容產生興趣,才不會感到學習是一種額外的負擔,才會積極主動地去學。其次,學習要有主動精神,遇到不懂的問題要主動去問周圍的同學、老師等。主動性是自學能力培養的基礎。
4.2 教給學生自學的方法
我們常說:“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要想培養學生自學的能力,還必須在教學中教給學生自學的方法,是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1)掌握思維方法。教師在日常教學中,不光要傳授給學生知識,更要教給學生一些思維方法,如比較、分類、歸納、概括、聯想或想象等,這些方法都來自于思維,并在思維過程中不斷發展和完善。如教師在講陶淵明的《歸園田居》時,可以讓學生一邊朗讀,一邊想象詩中描繪的場景,最后要求學生能夠通過想象畫出一幅田園景色的圖,這樣學生既理解了詩的意境,又培養了他們的想象力。
(2)教會學生利用工具書和網絡資源。現在的孩子可以通過多種渠道來了解自己需要的知識,在培養學生自學時,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合理地利用各種工具書與互聯網。對于自己不懂的問題,要鼓勵學生在網上尋求解答,讓網絡資源成為學生學習的重要工具。
4.3 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1)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重視課堂上師生間的情感交流。教師要自然、大方、和藹可親;教學語言要有感染力,以情動人,要能夠不斷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鼓勵學生克服學習中遇到的困難,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習;對學生的評價要以鼓勵為主,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使他們感受到自己被重視、被信任,從而使其產生繼續學習的動力和欲望。另外教師還要從生活中,從情感上關心學生,從細微處給學生關愛,學生覺得你可親可近,他們才更愿意學習你所教的學科。
(2)課堂上多給學生討論、發言的機會。多給學生討論、發言的機會,讓學生真正能夠參與到課堂中來。例如在語文課上,教師可以編排課本劇,讓學生自編,自導、自演、自評。這種以學生為本的教學法,充分調動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把本來離我們很遠的歷史典故,拉到學生身邊,使學生更容易理解。英語課上,我們可以分組扮演角色進行英語會話,讓每一位同學都參與到對話、表演中去。在表演的過程中學生的潛能得以發揮,學生的口語得以鍛煉和提高。
5 結束語
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和發展,擁有終身學習的能力比擁有豐富的知識更重要。未來的競爭其實就是學習能力的競爭。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努力幫助學生學會學習,培養其自學能力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參考文獻
[1] 張興.關于學生自我學習能力培養的研究[J].教育與職業,2007(12).
[2] 余紅兵.構建“樂學”課堂培養自學能力[J].寧夏教育科研,2007.2.
[3] 卞志榮.也談中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J].物理教學討論,2009(6).
[4] 王秀民,何貴中.試論自學的方法和技巧[J].繼續教育研究,2003(5).
[5] 單寶格.學生自學能力培養的意義和途徑[D].遼寧師范大學,2007.
[6] 喬炳臣.學習原理與方法[M].哈爾濱工業大學出版社,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