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菊
摘要: “血型”是《生理學》的難點之一,應用行動導向教學法對“血型”進行教學設計,通過創設情境幫助學生獲取知識,通過老師引導和學生們自主的學習、討論、交流及活動體驗,有利于知識、能力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目標的有效實現。
關鍵詞: 行動導向教學法《生理學》血型教學設計
近年來,隨著職業教育教學的改革,以職業活動為導向的行動導向的教學觀被提出。行動導向教學以教師的職業活動為導向,以教師的工作過程為中介,以行動導向的教學活動為過程。行動導向教學的目標是提高職業行動能力,包括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采用這種教學活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職業關鍵能力。
“血型”是《生理學》的難點之一,應用行動導向教學法對“血型”進行教學設計,能讓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培養他們的團隊合作精神、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思考創新和再學習的能力。
1.教學目標
1.1知識目標
1.1.1掌握ABO血型的分型依據及類型。
1.1.2掌握血量的計算方法,以及輸血與血型的關系。
1.1.3熟悉紅細胞的凝集反應。
1.2能力目標
1.2.1運用所學的ABO血型知識,分析ABO血型之間的輸血關系。
1.2.2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
1.2.3培養學生的分析、解決問題能力。
1.2.4培養學生思考、創新和再學習的能力。
1.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3.1認同我國的無償獻血制度。
1.3.2培養珍愛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情感,樹立成年公民應當積極參加無償獻血的觀念。
2.教學設計思路
行動導向教學法中的教學過程是學生主動參與和推進的過程,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要給學生空間和時間,并讓這些時間和空間發揮應有效益,使學生能夠主動探究知識,得到一定的發展。為取得最佳效果,我采用如下教學方法:創設情境、激發興趣、視頻輔助、啟發設疑討論等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的綜合教學法,并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如提出問題、觀察方法、激發思維、資料分析、理論聯系實際、表達和交流等,從而深化重點、突破難點,使學生在學會的基礎上會學、樂學,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今后的發展打下基礎。[1]
3.教學過程和時間分配表
4.教學實施
4.1資訊
4.1.1投影一系列流動獻血車的圖片,提問:見過這種車嗎?在哪里見過的?知道它是做什么的嗎?
4.1.2播放一個視頻:流動獻血車來到大學校園里,很多學生主動上車要求獻血。醫生詢問了他們的年齡后,要求他們填寫關于健康情況的表格,然后分別為他們驗血型,并進行身體檢查,醫生分別為身體檢查合格的同學抽取200毫升血液。
看完這則資料,老師提出疑問:獻血前為什么要對同學們做身體健康檢查?獻血前為什么要詢問他們的年齡?獻血前為什么要化驗他們的血型?獻掉200毫升血會不會對身體有嚴重影響?
4.1.3為學生講述血型發現的故事:公元一四九二年教皇音諸生人為延長其壽命,以三個健康兒童為獻血者,進行了人類歷史上有證可查的第一次輸血嘗試,結果是四人全部死亡。但歷史的悲劇并未熄滅人們對成功的希望,1900年,奧地利科學家蘭斯坦納總結前人失敗的教訓,通過大量試驗,用血型鑒定的方法發現并確定了ABO血型系統,從而打開了輸血禁區和血液免疫學大門,并因此獲得了1930年的諾貝爾生理學及醫學獎,此后他又發現了MN、P、Rh等血型,贏得了“血型之父”的譽稱。
講完這個故事老師提出問題:ABO血型有哪幾型?ABO血型系統的分析依據是什么?如何才會發生紅細胞的凝集反應?
4.1.4同型輸血
播放一個女青年遇到交通意外,失血過多,生命垂危的視頻,提出問題:女青年失血過多,生命垂危,你認為應該怎么辦?學生發揮想象,積極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回答:輸血、包扎傷口、進行止血……緊扣學生的回答,老師繼續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你們都愿意為她獻出自己的愛心嗎?她可以接受哪些人輸的血呢?你的血可以輸給她嗎?讓每個小組學習輸血的關系表,然后總結出ABO血型之間的輸血關系,并強調,在一般情況下各種血型的血都很充足時,應該輸入同型血。(強調輸血的原則)
4.2計劃與決策
學生自由組合分組,每組7人,每組設組長一名(分配工作)、副組長一名(組織協調);組長、副組長由老師進行調配;組長必須具備組織領導能力;副組長必須具備協調、調配能力。各組學生在組長和副組長的組織下,根據老師前面提出的疑問和學習任務在書本中查找相關的資料,進行學習和討論,最后寫出總結筆記。
4.3實施
學生根據制訂好的工作計劃,分工合作,完成自學總結任務,老師巡視,幫助學生解決問題。
4.3.1學生總結出ABO血型系統中血型的四個種類。
4.3.2學生總結出ABO血型系統的分析依據。
4.3.3學生總結出相應的抗原和抗體相遇會發生紅細胞的凝聚反應。
4.3.4學生共同學習,對照表格討論相互之間如何輸血,以及輸血的原則。
4.3.5創設情境:假如醫院現在有一個大失血的A型血病人,可醫院血庫和血站又缺乏A型血,那么需要大家積極為他獻血,你們愿意為他獻愛心嗎?如果愿意的話,那么我要看看誰真的可以救他,誰會好心辦壞事?
(利用投影片一步步演示輸血關系表)表格演示完以后,引導學生分組討論:通過這個表格你能總結出什么規律?學生對照表格分析思考并舉手嘗試。
經過認真傾聽、思考,最后總結出規律:O型血的人是萬能輸血者,AB型血的人是萬能受血者。
4.3.6學生看書后搶答、爭論:①成年人的血量大約是多少?(占體重的7%—8%)②對于一個健康的成年人來說,一次失血超過血量的多少,就會有生命危險?(30%)③失血量如果一次超過800毫升,人就會出現什么癥狀?(血壓下降、脈搏加快、四肢厥冷、眩暈、乏力等缺血癥狀)④健康的成年人每次可以獻多少毫升的血?(200—300毫升)⑤從哪年(1998)起我國實行了什么樣的獻血制度?(無償獻血)⑥什么樣的人可以無償獻血?(18—55周歲的健康公民)
搶答活動能調動學習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并加深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播放每年醫院組織的本校教師和學生進行無償獻血的片段,出示老師自己的獻血證,講述一些我國無償獻血的優惠政策等,并列舉我國和世界上無償獻血的典型例子。教育學生:要輸血就要有人獻血,通常每人獻血只抽取200—300mL,在人體血量的10%以內,是不會對人體構成危害的,獻血后通過人體功能的自身調節,很快就會使血漿和血細胞恢復正常,不但不會損失身體,反而會刺激機體的造血組織功能,促進機體的新陳代謝,希望同學們宣傳獻血的科學道理,提倡義務獻血。人人獻出一點愛,人人獻出一點血,拯救生命垂危的失血患者,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特別是醫務工作者,更應在救死扶傷戰線上起模范帶頭作用。
4.4檢查與評價
4.4.1每組派出一名代表上臺進行筆記的總結展示和匯報,并回答同學們的提問。其他各小組認真聽取,并進行評價打分(互評)。
4.4.2每個小組發放1份評分表,對除本組外的其他組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分,包括科學性、新穎性、趣味性、技巧性和內容等方面進行評價。
4.4.3小組成員進行自評。
4.4.4教師針對學生的交流,作一些評價,對活動中表現突出的同學給予表揚。
(教師評價)
評價表
在“血型”的整個教學活動中,注重融入情景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努力營造一個和諧、民主、并充滿激情的課堂氛圍。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伙伴,而學生主動探究問題、發現問題、體驗與感悟情境,這樣使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形成了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利用多媒體的現代教育手段支撐整個教學過程,學生在一個生動、有趣又多姿多彩的生理課堂中,真正做到愉快地“享受”學習。[2]
參考文獻:
[1]廖涌權.《輸血與血型》的教學設計[OL].2011.
[2]戎愛香.《輸血與血型》教案設計[OL].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