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杰
自主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科學指導下,通過能動的創造性的學習活動,實現自主性發展的教育實踐活動。自主學習明確地指明教師的科學指導是前提條件和主導,更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以下我就談一談如何在初中語文課堂中指導學生自主學習。
1.充分認識自主學習的意義
小學對知識掌握的層面要求不高,學生往往缺乏主動探求新知識的習慣。進入初中后,他們很容易按照老方法、老習慣去學習。怎樣才能解決這個問題呢?首先教師必須讓學生明白學習是自己的事,需要主動去獲取知識,同時告訴學生好成績是自己學出來的,而不是教師教出來的。
自主學習是自身發展的需要。當代社會科學技術飛快發展,知識更新和知識激增速度也隨之加快,社會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學會學習,學會思維,樂于不斷獲取新知識和主動探索,善于辨別、加工各種可得信息,能根據個性設計近期發展方向和計劃,已成為現代社會的“頂尖級”素質。因此,學生必須有明確的自我意識,自主參與學習。
自主學習是未來學習的需要。語文學不好,自然影響其他科目的學習,從而影響學生的前途和終身發展。
2.創設良好氛圍,激勵學生自主學習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者不應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是知識獲取過程中的主動參與者。學習者通過自己練習、探索、發現,所獲得的知識才真正有效。”教師應充分信任學生,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教給讀書方法,放手讓學生自己讀書,創設自主學習氛圍,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良好的學習習慣,強烈的學習責任感,讓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得到充分發揮。
3.創設自學氛圍,教給學生自學方法
讓學生自主學習,并不是放任自流,在學生自學前,教師應教給學生自學的程序與方法,采用一讀(將課文讀通讀順,了解課文脈絡,知道課文主要講了些什么)、二思(看一看“預習提示”,讀一讀課后思考題,明確新課要學什么)、三寫(即認真讀課文,深入思考,在文中圈圈畫畫,記下疑難,寫下感受)、四用(即使用工具書,遷移舊知識,初步解決一些自己能解決的問題)的方法,使學生自學時有法可循,明白如何入手,懂得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由教到學有個過程,這個過程是不可缺少的,老師要充分發揮引導和示范作用,但不要扮演包辦代替的角色。
4.激發自主學習的動機,讓學生樂學
動機是內驅力,自主學習需要一種內在激勵的力量。如果學生對自己從事的探索活動具有強烈的欲望和追求,就會調動內部的精神,從而有效持久地投入到探索活動中。在語文教學中,利用學生好奇心強烈的特點,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置身于一種探索問題的情境中,產生對新知識的需要和渴求,并在興趣的激勵下形成探索動機。
5.搭建自主學習的平臺,多創施展空間
語文教學中,教師除了讓學生有明確的目標導向外,更要善于創設條件,為學生搭建自主學習的平臺,為學生提供更多互相交流、共同切磋的機會,讓學生相互協作,共同參與學習活動,使學生更多體驗互相幫助、共同分享的快樂,在充滿合作機會的個體與群體中自主地探索,獲得知識。在教學中,我采用小組合作式教學,認真編設學習小組,按座位就近四人一組,按學習能力有機組合,指定組長負責本組學習討論活動的開展,發揮“小能手”的作用。集體交流時,以小組為單位,小組四名成員先后分別匯報發言,也可以先由組長發言,其他成員補充。這樣,學生展示才能的機會就更多了。
另外,我還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課外活動,如:開展制作手抄報和讀書筆記展評活動、故事會、詩歌朗誦、詞語接龍、口語交際課等,同時指導學生進行廣泛的課外閱讀,為孩子們導航,提議學生廣泛閱讀文學、史地、生物等通俗少兒讀物,讓他們在書本和報紙甚至網絡上尋找自己喜歡的內容,從中學生可以得到豐富的知識。這樣就使學生的課堂學習得到鞏固,自主學習得到延伸,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多練習、多活動、增長知識、開闊視野的平臺,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進而提高了學生的語文能力。
6.以課堂提問為突破口,營造學生自主學習的氛圍
教學中發現,學生們在符合他們身心特點和發展水平的探究活動中,常常興趣盎然,情緒高漲,接受知識、運用知識的效率特別高。可見,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對語文課的自主學習來說具有重要的意義。只有學生對學習內容充滿興趣和疑問,其思維才會處于積極主動的活躍狀態,從而產生學習的欲望,積極主動地閱讀思考,對課文做出較為深刻甚至是獨到的解讀和評判,才會有自身深刻的感悟和啟迪。我常想:如果學生不愿上語文課,那就是語文教師最大的敗筆、瀆職和悲哀。
要上好一節語文課,使課堂始終處在一種積極主動的氛圍之中,單靠一兩個提問是不夠的,它需要我們站在高處,從整節課、整篇課文的高度來謀劃,設計出一組有層次、有步驟的系統化提問。這樣的提問才有一定的思維深度,才能激發學生自主探究、認真解讀文章的欲望、從多方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乃至創造能力。
7.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和現有的學力來設計教學方案
教學時要切記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學習的引導者,絕不能霸占本屬于學生的課堂。再有,學生自己能做到的事教師堅決不替學生做,不包辦代替,越俎代庖,以免好心辦了壞事。《桃花源記》是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中的一篇課文,我在教此文時,考慮到它是一篇故事性強又比較淺顯的文言文,加之八年級學生已有了一定的古文積累和古文學習能力,所以就引導學生自學。作者介紹及寫作背景介紹由學生自行查找資料來完成,并且在課堂上展示交流學習成果。課文的朗讀與翻譯,也由學生借助文下注釋、工具書和資料進行自主學習。在學生進行了充分的個人自學的基礎上,將有層次差異的學生分成若干學習小組,對個體學習中遇到的疑難問題和同學討論交流,再解決不了的可請教老師。教師在朗讀方面可適當做些指導,因為這方面是學生的欠缺處。對課文中學生特別難理解的地方或特別需要強調的地方,教師可適當做些點撥,以有利于學生順利將自學進行下去。教師在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學習時,要切記:不是學生自主學習,教師就可袖手旁觀,采取“放羊式”教學是極其錯誤的。教師一定要進行宏觀調控,告訴學生學習的目標,更重要的是要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即“授之以漁”,這樣,學生才有學習方向,才知道怎么學,才能將自學順利進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