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革 張全梅
摘要: 公共心理學課程是培養教師教書育人素質的重要保障,學習評價是促進這一目標達成的重要途徑。但目前的師范院校公共心理學課程的學習評價主要存在評價功能缺失、評價方式單調和評價內容簡單等問題。為改變這一現狀,需要加強形成性評價,以促進知識的理解和應用為目的,使用檔案袋評價和改革考核題目及其比重的方法。公共心理學課程學習評價改革需要以下支持條件:改變教育觀念,加快師范院校教育教學實踐的改革;調整課程結構,增加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機會;利用信息化平臺,提供支持形成性評價實施的技術條件。
關鍵詞: 公共心理學課程學習評價改革思路改革方法
一、前言
林崇德等人經過大量研究,認為教師素質就是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決定其教育教學效果,對學生身心發展有直接而顯著影響的心理品質的總和,在結構上應包括以下成分:教師的職業理想、知識水平、教育觀念和教學監控能力[1]。其中,教師的知識可分為3個方面:教師的本體性知識、實踐性知識和條件性知識。教師的條件性知識是教育學與心理學知識,是目前廣大教師所普遍缺乏的,但它是教師成功教學的重要保障。
教師在接受職前教育的過程中,必須學習的課程之一就是心理學。師范院校開設心理學課程,目的是為了提高學生的自我素質和作為未來教師的教書育人素質,而具備這些素質的標志,不是對有關心理學知識能夠倒背如流,而是能夠在實踐中創造性地使用心理學知識。正如赫伯特·西蒙所說,“求知(knowing)”的意義已從能夠記憶與復述信息轉向能夠發現和使用信息[2]。
為了達到這些目標,在心理學學習過程中,必須促使學生積極思考,理論聯系實際,為將來的實際應用而不只是為通過考試來學習心理學的知識和技能,促使學生掌握一定的心理學思想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學會從心理學視角審視問題。這就要求教育者從教材、學習方式、教學模式等諸方面進行全盤考慮,而其中可操作性較強的措施之一,就是學習評價的改革。
學習評價主要有兩種方式: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教育教學中早期使用的方式主要是總結性評價,其功能是甄別、選拔、導向、監督、控制和激發動機。近年來人們越來越認識到以提供反饋為主要功能的形成性評價的重要性,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轉變評價方式的研究與實踐比比皆是[3]—[5]。但在師范院校的公共心理學課程評價方式上,許多地方仍然固守以總結性評價為主的老路。
二、目前公共心理學課程的學習評價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評價功能缺失。目前公共心理學課程的學習評價方式,一般是以平時成績和期末考試成績合成。平時成績一般所占的比例較小,包括考勤和平時作業兩部分,只要考勤過關、基本完成分量并不大的作業就可獲得不錯的分數,這種做法可以起到一定的提供反饋和激發學習動機的作用,但作用不很大。作為評價主要方式的期末考試,則以考查學生對心理學基本知識的掌握為主,學生只要努力記憶即可過關。因此,大量師范生對待心理學課程的方式是:平時混混考勤、抄抄作業,考前突擊背誦,考后全部忘光。
所以,目前公共心理學課程的學習評價方式還是以總結性評價為主,在促進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主動積極地學習應用心理學知識等目標的達到方面還存在欠缺,也不能提供及時的反饋信息以幫助學生和教師改進學習和教學。
2.評價方式單調。目前公共心理學課程的學習評價方式以紙筆測驗、閉卷考試為主。這種方式只利于考查學生知識的記憶和理解水平,不利于考查學生對知識的應用水平;只適用于總結性評價,不適用于形成性評價,評價方式較單調。
3.評價內容簡單。目前公共心理學課程的大部分作業和考試題目可簡單地應用教材中提供的概念、原理和案例完成,這種狀況使得學生以為只要熟讀課本便可學好心理學,客觀上助長了死記硬背式的學習方式,也無從得知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方法方面的情況。
三、公共心理學課程學習評價改革的思路
1.加強形成性評價。形成性評價是通過診斷教育方案或計劃,以及教育過程與活動中存在的問題,為正在進行的教育活動提供反饋信息,以提高實踐中正在進行的教育活動的質量的評價[6]。自1967年斯克里文首次提出形成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的概念以來,形成性評價日益受到教育理論和實踐領域的重視。一般認為,形成性評價有助于直接地、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有利于調動教育者進行教育改革的積極性,可以彌補總結性評價在提供反饋功能方面的不足。如果在學習過程中缺乏反饋,學生和教師都不知道學得如何、教學效果怎樣,就只能按照教學計劃走過場。因此,在教育實踐中應重視形成性評價方法的使用。
2.以促進知識的理解和應用為目的。學習的目標應該是理解和應用知識。死記硬背的知識是僵化的、無用的知識。因此,學習評價應促使學生努力理解和應用所學知識。應用知識,實際上就是學習遷移。要想促進學習遷移,必須讓學生知道在什么時候、什么條件下使用哪些知識,而且要讓學生理解,所學知識在實際應用中是有作用的。
3.評價內容盡可能理論聯系實際。如上所述,理論聯系實際是達到促進知識遷移的良方。因此,學習評價要促進這一過程。如果學生簡單地使用書本中的原理和概念便可輕易回答所有問題,他們就會認為自己已經掌握了所學知識。事實上,只有學生能夠變通地使用知識,才能衡量出他們掌握知識的程度。
四、公共心理學課程學習評價改革的具體方法
1.使用檔案袋評價。檔案袋評價,也稱學生成長記錄袋,是由學生匯集自己作品的樣本,展示自己學習和進步的狀況[3]。檔案袋評價與傳統評價方法的最大不同之處,在于學生充當了仲裁者、評價者,為學生提供了自我反思和評定的機會。另外,檔案袋評價也便于展示學生的學習與進步過程,非常適合在形成性評價中使用。在心理學公共課中,檔案袋的內容可以包括:(1)心理學家的傳記介紹;(2)心理學學術論文的摘抄和讀后感;(3)心理學小論文;(4)用所學知識解釋實際生活的案例報告或短文;(4)對所學內容表示困惑所提出的問題;(5)將心理學知識應用于實際的已有研究或個人設想;(6)閱讀、觀看與心理學有關的文學藝術作品后的感想;(7)某種心理學研究方法的介紹;(8)組織或參加小組討論的情況記錄及反思;(9)自己選擇以上內容的理由和自我評價。教師應與學生共同決定檔案袋的內容,經常組織學生展示其內容,以便隨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并做出反饋。最后,可按照學生檔案袋作業的完成程度、主動程度、認真程度、理論聯系實際的程度、自我評價的深度等方面來進行評價。
為降低作業難度,可以允許學生組成學習小組共同完成以上作業。
2.改革期末考核題目和所占比重。作為總結性評價的期末考試,所占分數比重應下降,提高平時的形成性評價比重。在期末考試中,減少記憶性題目的比重,增加理解和應用性題目的比重。一般來說,考核題目可分為“是什么”、“誰”、“為什么”、“何時”、“何地”、“怎么辦”等幾種,除前兩種主要考查記憶,其余皆為理解和應用性問題。另外,考核題目要避免使用書本中的原話,而要將書本內容加以引申、變化。
五、公共心理學課程學習評價改革的支持條件
1.改變教育觀念,加快師范院校教育教學實踐的改革。師范院校課程評價現狀的形成是有其原因的,比如在教育觀念方面,領導、教師和學生不重視公共課、缺乏正確的評價觀,在行動方面安于現狀、未掌握適當的評價方法,等等。要想促使公共心理學課程的學習評價改革,必須首先改變教育觀念,認識到心理學課程對于師范生的重要意義,認識到正確的評價方法對于學習與教學的重要意義,才能使改革得到領導的支持,使教師積極投入和學生積極參與。
2.調整課程結構,增加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機會。學生只在課堂中利用課本學習,要想真正做到理論聯系實際是不可想象的。只有學生有機會接觸到鮮活的實際,才能使他們密切關注理論與實際的結合,才有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中去的動力和條件。因此,在學生學習心理學、教育學等課程之前或者同時,學生應有時間到中小學去實習,去做老師或助教,接觸實際工作,帶著實際問題來學習,利用實際經驗來理解,再將所學用到實際工作中去。這樣,一定比只在書本中想象效果好得多。
3.利用信息化平臺,提供支持形成性評價實施的技術條件。公共課心理學課程通常是大班授課,一個班級幾十上百人是常事。即使是小班授課,在使用檔案袋、課堂提問、小組討論等形成性評價方法時,要想隨時記錄和評價每個學生的情況也是非常困難的。如果能夠借助信息化平臺,隨時記錄、匯集和展示每個學生的回答,將會給教學帶來許多便利,也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
參考文獻:
[1]林崇德,申繼亮,辛濤,教師素質的構成及其培養途徑[J].中國教育學刊,1996,(6):16-22.
[2]約翰·D.布蘭思福特,安·L.布朗,羅德尼·R.科金等編著.程可拉,孫亞玲,王旭卿譯.人是如何學習的——大腦、心理、經驗及學校[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7,第二版:14.
[3]李雁冰.質性課程評價的典范:檔案袋評定[J].外國教育資料,2000,(6):11-13.
[4]徐芬,趙德成.檔案袋評價在中小學教育中的應用[J].教育研究與實驗,2001,(4):52-56.
[5]黃光揚.正確認識和科學使用檔案袋評價方法[J].課程·教材·教法,2003,(2):50-55.
[6]陳玉琨.教育評價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2,第一版: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