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明節是由清明節氣、寒食節、上巳節三者相融合的節日,清明節節俗豐富多樣,文章考察了清明節由單一的祭祀到祭祀與娛樂相結合的節俗變遷。清明節歷史悠久,有著獨特的社會功能,即使在現代社會中也發揮著特殊的作用。
關鍵字:清明節;習俗變遷;社會功能
清明節是我國一個非常重要的傳統節日,即使到了今天也被稱為與春節、端午、中秋并列的四大節日。清明節又叫掃墓節、踏青節、三月節等,一方面是掃墓祭祖,緬懷親人的節日,另一方面是踏春游玩、貼近大自然的節日。
清明本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中國古代是一個農業社會,二十四節氣形成于戰國時期是用來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歷法。古人稱這個時節為“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而清明由單純的農事性質發展成為一個禁忌、祭祀、掃墓以及郊游踏青匯聚的綜合性節目,就不得不提到寒食節了,寒食節在農歷三月,大概在清明節前一兩天,據《荊楚歲時記》注中說:“介之推三月五日為火所焚,國人哀之,每歲暮春,為不舉火,謂之禁煙,犯則雨雹傷田”。其實寒食節禁火,淵源于古代人對于火的崇拜,由對火的崇拜進而衍生出對火的禁忌。到了唐代,清明節逐漸成為一個融合寒食節與上巳節的綜合性節日。
一、清明節之掃墓習俗
在我國,掃墓之習古已有之,秦以前就有祭墓事,但是并沒有在清明之際。到了唐代,玄宗皇帝下令寒食掃墓為當時的“五禮”之一,于是掃墓逐漸成為當時社會的重要習俗。此后寒食節逐漸并入清明節,二者的習俗也漸漸融為一體,所以清明節表現的主要風俗事項便是掃墓。如《夢梁錄》所訴,每到清明,“官員士庶,俱出郊省墳,以盡思時之敬”。在舊時,不論貧賤都有“燒包袱”的行為,即從陽間往陰間寄東西,即使到了今天,大部分的地區也還是有這個習俗,用特定的紙包著陰間用的紙錢,中間貼上一張標簽,寫上亡人名諱即可。有的富裕的人家還要攜家眷親自到墳塋去祭掃。屆時還要修整墳墓,或者給墳墓添點新土,以示別人此墳尚有后人。隨著社會的發展清明的習俗已經不再只是以掃墓為主要的節俗事項,更增添了許多娛樂的項目。許多傳統的陋習也隨著時間的發展漸漸退去。
二、清明節習俗的變遷
(一)娛樂功能的增強
在中國,幾乎每一個節日都蘊含著太多的倫理色彩,都與封建的倫理道德有著密切的聯系。但是發展到后期,隨著中外交流的不斷加強,節日的娛樂性、民眾參與度也開始增強。清明節作為一個節日,在不斷的發展中,節俗的根木性質雖然沒有發生變化,但出現了由神圣祭祀向世俗娛樂轉化的趨向。清明節開始更多注重活人的歡娛,偏重于踏青游玩,并且放風箏的規模、形式都較為豐富。清明節本來是掃墓祭奠亡人的,在民間俗稱“鬼節”的節日,很少有娛樂活動,但是發展到了后來,尤其是唐朝時期,也發生了很多的變化,民間興起了蕩秋千、放風箏的活動。蕩秋千本是本方山戎人為了鍛煉身體而發明的一項運動,春秋時期齊桓公遠伐山戎之后帶回來了這項游戲活動。后來逐漸成為北方人在清明時期進行的游戲活動之一。尤其是到了唐代,在清明節時期蕩秋千就已經特別普遍,參加者主要是女性。如有詩云“紫陌亂嘶紅叱撥,綠楊高映畫秋千”,說的就是清明春風拂柳之際,三五成群的女子于郊野樹下蕩秋千。據記載,說在唐朝宮中,有宮女把秋千蕩的很高,飄飄而下,好像仙女從天而降,唐玄宗因此戲稱蕩秋千是“半仙之戲”。放風箏習俗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在古人眼中,清明時節的鳳很適合放風箏,并且放風箏可以放走自己的晦氣。在唐代,風箏盛行,并定清明節為風箏節,宋代以后更是在老百姓中普及了。有記載“清明掃墓,傾城男女,紛出四郊,提酌挈盒,輪轂相望。各攜紙鳶線軸,祭掃畢,即于墳前施放較勝?!边M入現代,清明節傳承下來的活動事項并不是很多了,其一是掃墓,在大部分地區尤其是農村地區還保留著這一傳統,但是其中的各項儀式基本上已經被省略了?,F在的掃墓也不僅僅只是限于給自己的宗親掃墓,還推廣到了紀念革命烈士上去了。其二是植樹,植樹的民俗源于喪葬習俗。新中國成立之后,我國政府為了營造優美的生態環境,提出綠化祖國的號召,除大力提倡清明植樹的民俗活動外,又制定了全民義務植樹日,使植樹造林活動更加廣泛地開展起來。清明節發生的這些變化,既是民俗在傳承過程中的變異,又是節日習俗經過人與自然整合的結果。
(二)迷信習俗的褪色
清明節的習俗中的迷信習俗日益受到沖擊,我國的傳統節日中保留著許多迷信色彩和內容,大多數是跟原始宗教和迷信有關,由于當時生產力低下,人們的智力還不發達,對于一些事情人們還無法解釋,因此只能求助于神靈的庇佑。例如清明節的迎婦歸寧到清朝時期就已經很少看到了。據清朝光緒三年重修的《撫寧縣志·風俗志》記載,撫寧縣境還有“謂之躲清明”的“迎女歸寧”的習俗,即到清明節這天,新媳婦都要回娘家上墳,主要是為這天避開婆婆,以防婆婆用比較壓抑的眼神注視兒媳,兒媳會遇到不吉利的事情,俗稱“躲清明”。不過,這一習俗在清朝末期就已淡化,光緒年版《撫寧縣志·風俗志》記之為“今不然”。舊時每當清明節,各家的門窗插掛楊柳,婦女頭上戴楊柳。這主要是受到佛教的影響,觀世音用柳枝蘸水濟度眾生,于是在人們心中,柳枝就有了辟邪的作用。清明既是鬼節,于是人們紛紛插柳戴柳以辟邪。但是到了現代這種插柳戴柳的習俗已經沒有了先前辟邪的意義,郊游之時插根柳條也只是為了美觀欣賞罷了。
三、清明節的社會功能
有利于增強民族的凝聚力。文化具有凝聚力,這種凝聚力存在于同一種文化的人之中,民俗作為文化的一部分,也具有凝聚力。社會民俗的凝聚力,最為明顯。社會習俗,能增強社會組織的凝聚力,信仰和崇拜同一個神靈的人們之間具有凝聚力,清明節的祭祀祖先和亡靈,將祭祀同一祖先的若干家庭凝聚起來,加強了改祖各支子孫之間的凝聚力。在現代,清明節有利于增強民族文化意識認同感和自豪感,有利于增強民族凝聚力。
有利于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中國社會處于急劇轉型期,經濟的發展很快但是文化的建設卻沒有跟上,許多的人文精神都有失落的傾向。尤其是孝道及其親人之間的聯系的失落,清明節俗的興起通過上墳掃墓,祭奠祖先的儀式中,人們對亡人的孝敬和思念的情感有了適當的表達方式,不僅僅宣揚了中國的傳統孝道,同時在清明節踏青以及蕩秋千和放風箏的游戲活動中,加強了親人們之間的感情聯系,和他人一起掃墓,祭祀共同的亡人,也聯絡了同他人的感情。在農村,清明祭祀祖先是團聚祖族人重要方式。 有利于維系一個和諧穩定的家庭進而達到社會的穩定。這也就恰好從孝道的角度弘揚了中國的傳統美德。通過清明節的習俗活動,,獲得了精神慰藉與平衡。
有利于和諧社會的構建,在清明時節,人們郊游踏春、放風箏、打秋千,這種親近自然、愛護自然和融入自然的行動從而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時值桃陽春三月的清明節也給人們互動提供了一個絕好的機會,大家放下各自的事情,彼此交流,充分融入到集體中來。在祭祀過程中,整個家族的人團聚在一起,長幼次序既定,同屬一宗的血脈把所有的人凝聚在一起,人們的家庭意識、家族倫理意識頓然增強。繼之,這種基本關系結構擴展至整個社區互動網絡,加強了整個村落成員之間的情感依賴與精神聯系,從而增進了民俗共同體的內聚意識,保證了民俗共同體的內部和諧。進而促進了人與人之間的和諧。
參考文獻:
[1]耿光連.社會習俗變遷與近代中國[M].濟南出版社.2010.
[2]秦永洲.中國社會風俗史[M].山東人民出版社.2001.
[3]趙杏根,陸湘懷.中國民俗學通識[M].東南大學出版社.2011.
(作者簡介:宋立(1989-),女,湖南常德人,武漢大學社會學系2011級碩士研究生,主要學習和研究民俗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