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
摘要: 案例教學法應用于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勞動關系與勞動法課程的教學中,有利于提高學生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符合國家提高大學生實踐應用能力的要求。本文以實證分析的方式分析勞動關系與勞動法課程開展案例教學的必要性,提出創新該門課程案例教學方法的思路和途徑,并針對不同案例教學方法應用過程中的限制條件分析了對應的克服措施。
關鍵詞: 勞動關系與勞動法課程案例教學方法改進限制條件克服措施
“案例教學法”(Case method),又稱“蘇格拉底式教學法”(Socratic method),由哈佛法學院前院長克里斯托弗·哥倫布·郎得爾(Christopher Columbus Langdell)于1870年前后最早使用于哈佛大學的法學教育之中。案例教學法能夠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迅速被推廣到法學及其他學科的教學實踐中。隨著人力資源管理的專業化水平不斷提高,社會對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學生的專業技能要求也隨之漸高。勞動關系管理實踐中,最主要的就是關于勞動法知識的應用。作為該專業的主干課程,勞動關系與勞動法的教學效果也突出反映在案例教學方面。
一、勞動關系與勞動法課程案例教學的必要性。
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具有專業化程度高、實踐應用性強的特點,同時,勞動關系與勞動法課程內容涉及的很多是勞動法律法規的硬性規定,其適用要求具備精準、唯一且具有底限性的特征,因而凸顯了案例教學在鞏固課程知識方面的重要性。
(一)勞動關系與勞動法案例教學效果分析
案例教學法作為首創并應用于法學教育的教學方法,深受學生的歡迎。但是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勞動關系與勞動法課程并非一門專業的法學課程,所以在教學過程中采用的案例教學方法必須不同于法學專業的勞動法學,而應該將管理學元素與法學元素結合起來應用到案例教學中方能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下表是筆者教授的三個年級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學生的章節測驗成績統計結果,學生關于勞動合同管理的章節內容的平均成績是最高的,究其原因,是勞動合同的內容教師應用的案例教學內容是最豐富的,由此可見,案例教學確實是迅速增強教學效果的有效手段。
備注:1.教學方法分理論教學(L)和實踐教學(S)兩種,案例教學包含在實踐教學中;2.教學手段分傳統教學(C)和多媒體教學(D)兩種。
(二)勞動關系與勞動法案例教學的作用分析
案例教學是連接實踐和理論的橋梁。在勞動關系與勞動法教學過程中,案例教學之所以能夠實現良好的教學效果,是因為案例教學在教學實踐中所起的作用。
1.對案例的應用模擬可以實現鞏固理論知識的目的。單一的理論教學手段使學生對有關知識的理解過于抽象,輔助多種形式的案例教學可以幫助學生將抽象知識形象化,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從而達到鞏固理論知識的目的。
2.對案例的排比分析有助于梳理理論知識體系。在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勞動關系與勞動法案例教學過程中,要注意案例選取的典型性與關聯性。教師通過對關聯案例的比較、綜合案例的分析,建立案例庫,可以幫助學生樹立理論知識體系,快速地提升其綜合應用學科知識的能力。
3.對案例的理論分析有助于提高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勞動關系與勞動法在人力資源管理專業中是一門極其重要的主干課程,對學生將來從事本專業工作具有極強的指導意義。因此,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非常關注此門課程的教學實踐應用效果。案例教學本身就是一種源于理論、用于理論的教學手段,之所以深受學生歡迎,就是因為這種教學手段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
4.對案例的價值導向分析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屬于應用型專業,專業學習導向并非基礎理論研究。因此,在開展教學過程中,豐富的案例教學內容、方法和手段應用,能夠使學生感知到本課程的應用價值。借鑒馬克思的商品使用價值理論的精髓,當一門課程的應用價值得到充分體現,就能迅速激發學生對該門課程的學習熱情。勞動關系與勞動法的案例教學正是起到這樣的作用。
二、人力資源管理的專業性對勞動關系與勞動法案例教學方法的要求。
(一)案例選取要有典型性。
根據人力資源管理應用性專業的特點,教師在進行勞動關系與勞動法案例教學時要注重選取的案例具有典型性的特征。
1.針對勞動糾紛的多發點選取案例。比如對工資制度的案例教學應該結合農民工工資拖欠問題展開。除此之外,勞動關系與勞動法案例教學中可以重點分析的現實問題還有:勞動合同管理中關于勞動合同形式、試用期、勞動合同必備條款、勞動合同期限等。基于此,教師在開展教學前,首先要深入企業和勞動行政管理部門展開調研,梳理出問題多發點,選擇性地摘取案例分析點,最終結合相關的法律規定展開針對性分析。
2.結合學生的就業實踐選取案例。所有的高校畢業生最終都將面臨就業問題,在如今就業壓力較大的形勢下,要在實際教學中,結合大學生就業過程中實際遇到的問題選取案例,這樣更容易引起學生關注。因此,教師要及時掌握學生就業動態,建立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就業信息反饋機制。比較可取的辦法是與學生保持網絡聯系或通訊聯系、與學生就業管理部門保持密切聯系。
3.學會從社會熱點話題中選取案例。這一類問題比較容易截取,比如針對規避勞動合同法的華為解雇風波,河南農民張海超的“開胸驗肺”事件,富士康的員工跳樓事件,還有當下熱門的“蘿卜招”等社會熱點話題都可以作為選取案例的依據。此類問題由于社會關注度高,容易引起學生討論的興趣,在研討式和辯論式案例教學過程中應用度很高。
4.注重點面結合地選取案例。對于單元學習而言,選取一些足以說明對應的知識點的小型案例實施教學進度控制。此外,教師要適時地選取一些綜合性案例展開分析,以便于學生形成系統的知識鏈。綜合性案例由于涉及的知識點較多,宜采用研討式、情境式、辯論式的教學方法。
(二)案例應用要有實踐性
案例應用的實踐性是指在教學過程中使用的案例必須具有實踐價值,解決實際就業問題。除了上述案例選用技巧中論及的方法,教師還可以在使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中選取一些說法類節目中的實際案例啟發學生思維。此外,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一起參與用工調研,幫助學生理解課堂教學案例分析的內容。
(三)案例分析要思維多元化
勞動關系與勞動法的課程設置特點與勞動法學是存在本質區別的,其涉及的內容不僅僅是個法學問題,還包括管理學的相關問題。由此,教師在該門課程的案例教學中要應用多元化思維剖析,即既要從非法學的思維去學習法學及與法學相關的管理學問題,又要從管理學思維去理解法學相關命題。
(四)案例教學方法多樣化
如果將勞動關系與勞動法課程的案例教學方法局限于課堂教學,那么將無法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在開展本課程的案例教學過程中,要善于應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使教學內容精彩紛呈。尤其要注意的是,針對不同章節的不同知識點必須采用不同的案例教學方法。
三、針對教學對象特點進行案例教學改進的若干方法。
勞動關系與勞動法課程的案例教學方法改進思路應該是,針對教學對象的特點分步驟、有計劃、靈活性地推動,切忌教學手段單一化、教學方法模式化、教學內容模塊化。為此,針對面向對象的特點提出的案例教學方法改進的內容如下。
(一)教學理念突破
傳統的案例教學應用往往是教師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某個知識點而進行的輔助性說明,建立在這種理念下的案例教學存在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難以形成知識系統化;二是難以形成教學互動。對傳統案例教學理念的突破就是要實現“讓學生學會知識”到“讓學生會用知識”的轉變,把案例教學不再作為輔助性手段而是作為主要教學手段應用于教學過程中。
(二)教學手段改進
勞動關系與勞動法課程的案例教學手段改進并不僅僅指要采用多媒體手段教學,而是指要針對課程章節特點靈活運用傳統教學手段與現代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手段的應用在某些時候產生的教學效果并不強于傳統教學手段。對本課程理論性較強的內容部分宜采用傳統教學手段,以課堂講授為主;對實踐應用性較強的內容可以選擇性地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值得一提的是,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并不是簡單地把案例的文字闡述簡單地從教材搬到幻燈片上,而是要學會使用多種幻燈片制作技術,靈活應用動畫、視頻、聲音等多種豐富幻燈片畫面效果的處理技術。
(三)教學對象梳理
思想家孔子教學成功之道在于因材施教,勞動關系與勞動法課程的案例教學各種方法的應用也要注意因人而異,因此,教師首先要對自己的教學對象展開摸底,對學生進行簡單分類。分類的依據主要是學生的性格特征和學習能動性。分類的目的是針對不同性格特征和學習能動性的學生應用不同的案例教學方法。比如外向型的學生往往在進行角色模擬的時候會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四)經典案例選擇
勞動關系與勞動法課程案例的選取尤為重要。選取案例時要把握案例的代表性、前沿性和時效性。案例選取的來源主要有:(1)電視、網絡等媒體報道的重要社會事件或案件;(2)參考書中編寫的一些模擬性教學案例;(3)教師根據自己掌握的學科知識動態編制的案例。
(五)具體方法改進
勞動關系與勞動法課程的案例教學的具體方法應用中要改變過去單一講授的方法,靈活運用多種方式,變學生被動為主動,形成教學相長的良好局面。具體可以應用的教學方法有以下幾種。
1.研討式案例教學。主要是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分組討論、集中座談等方式,讓學生對案例問題進行自主討論。這種教學方法比較容易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是改變傳統填鴨式教學的重要手段,但在過去的教學實踐中應用得不多,是勞動關系與勞動法案例教學方法改進中重點要改造的領域。
2.情境式案例教學。又稱為角色模擬式案例教學,主要是讓學生扮演案例角色,將案情以真實情景再現。這種教學方法能夠有效地活躍課堂氣氛。情境式案例教學往往是一些外向型學生樂于參與的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方式由于耗時較長,應用頻率不宜過高。
3.辯論式案例教學。主要是教師拿出一些有爭論的案例,在學生中展開正反相對的辯論。這種教學方法要求學生具有快速的應變能力和高度的知識駕馭能力。盡管這種方式學生們都有較高的參與積極性,但由于難度較大,也不宜經常使用。根據辯論設置的規則要求,為了改變部分學生的學習慣性,可以讓一些性格內向和學習能動性不強的學生作為一辯,使他們盡快融入集體氛圍。
4.講授式案例教學。這是一種最傳統、應用最普及的案例教學方式。主要是教師針對課程知識舉出案例,然后進行案例講授分析。為了控制課程進度,講授式依然是當今開展勞動關系與勞動法案例教學的最主要的授課方式。但對這種傳統的案例教學方式是可以通過改良手段使之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的。在講授過程中,可以輔助以課堂提問、誤導性假設、各抒己見等手段使學生思考。
5.反串式案例教學。是指教師和學生之間進行角色反串,由學生臨時性擔任教師角色來分析案例,教師作為學生聽取學生的分析意見并適時提出問題啟發學生思考。這種教學方法應該提前布置,給學生足夠的準備時間。這種方法適時采用可以幫助學生提前預習課程內容,但由于難度較大,也不宜經常采用。
四、勞動關系與勞動法案例教學多種教學方法應用推廣的限制條件克服措施。
應用多種教學方法是當前開展勞動關系與勞動法案例教學中必須推廣的做法,但由于現實存在的諸多限制因素,教師必須想辦法盡力克服。
(一)課時限制條件的克服
由于課時總量的限制,辯論式和情境式案例教學方式采用頻率不宜過高。為了控制教學進度,教師和學生都要提前做好準備工作,充分利用課余時間預習、討論,以確保一些比較耗時的案例教學方式順利推進。
(二)學生參與面局限性的克服
辯論式、情境式、反串式等案例教學方法的學生參與面是有限的,為了避免在準備和開展過程中苦樂不均的現象,教師可以進行分組,不確定參與直接參與人選,由各小組集體討論后再確定參與人選,而此時的參與人實際不過是小組意見的代言人。由此,可以避免學生參與面過于狹小的局限性。
(三)學生積極性調動的限制因素克服
部分內向性格和學習能動性不強的學生往往不愿意參加一些需要公開發言的場合,為了調動這部分人的參與積極性,可以通過課堂提問階段的針對性提問、辯論階段安排非自由辯手、角色模擬中分配非主要角色等方式提高其參與度,逐步調動其參與積極性。
(四)學生知識能力的局限性的克服
有些案例教學方法的應用需要學生有較強的知識駕馭能力,為了實現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可以通過安排學生提前預習、團隊討論、開展單元測驗等方式克服學生知識能力局限。
勞動關系與勞動法案例教學多種教學方法的應用能夠幫助教師實現更好的教學效果,克服“填鴨式”單向灌輸的缺陷,變學生被動為主動,提高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是很多應用性學科課程教學中應該推廣的做法。教師在使用案例教學方法時要善于思考、靈活應用,才能取得預期的教學效果。
本文為安徽行政學院 安徽經濟管理學院2011-2012年度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教研項目“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勞動關系與勞動法課程案例教學應用方法改進”(yjjyxm201102)總結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