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鋒 章美仁
摘要: 結合具體院校的定位和就業市場調研與分析,確定了計算機軟件技術專業的辦學定位和人才特點,建立了“三維”的人才培養改革模型。在此基礎上,構建了以“兩大核心目標”為基礎,以“五大模塊”為核心的全新課程體系。闡述了以“四大實踐平臺”和“IT創新工作室”為主的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創新機制。該研究對地方本科院校的應用型人才培養具有實際應用。
關鍵詞: 計算機專業; 實踐教學; 人才培養模式; 創新; 工作室
中圖分類號: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6-8228(2012)04-46-03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n training model of IT talents
Li Yongfeng, Zhang Meiren
(School of mathematics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Linhai, Zhejing 317000, China)
Abstract: By analyzing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s of graduates and demands for talents in IT markets, the authors presents in this paper training a way of training called innovative education, in order to solve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reform, help students majoring in programming transfer theoretic knowledge into practice during innovative education, and strengthen their skills in practice. The study is useful for training IT talents in colleges.
Key words: Studio; Creative Talents;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0 引言
隨著計算機及其相關專業畢業生的增多,計算機專業的學生就業形勢十分嚴峻。一方面畢業生找不到滿意的工作,另一方面用人單位招不到適合企業需要的專業人才,從而形成了一大批高不成、低不就的就業族和待業族。這種現象在一些地方性本科院校中表現得更為突出。通過對用人單位的走訪調研,我們發現地方院校計算機類應屆畢業生存在的問題[1]有:⑴所學課程繁多,但學生缺乏專業核心競爭力;⑵缺乏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⑶缺乏創新意識和能力;⑷自主學習能力偏差;⑸普遍缺乏溝通和團隊協作能力;⑹缺乏軟件開發的職業素質;⑺缺乏吃苦耐勞的素質。根本原因在于:⑴教學內容與產業市場的實際技能嚴重脫節;⑵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缺乏;⑶學生的心里浮躁,科學素養缺乏。因此,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各高校計算機及其相關專業盡快轉變工作觀念、改革教學和課程、更新育人模式、進行配套的教材建設、師資隊伍建設,努力探索與實踐技能型人才的培養模式,縮小和解決人才技能與企業實際開發需求脫節的問題,從而最終解決就業問題。本文以我校計算機軟件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為對象,探討地方性高校的計算機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
1 培養目標與改革模型
1.1 培養目標定位
圖1人才需求金字塔模型
計算機學科是一門理論聯系實際非常緊密的學科。計算機專業和計算機軟件專業在人才需求上呈現出金字塔型結構[2],如圖1所示。金子塔頂端是理論研究性人才,專門從事國家戰略性和關鍵應用領域的科技攻關的理論和技術研究,以及一些的計算機領域核心技術的創新性研究;中間的為工程技術性人才,利用計算機研究的成果從事特定行業的工程研發,解決工程領域的核心技術問題;底部的為信息應用型人才,利用計算機應用技術實現社會各行業的信息化,設計、開發、實施、維護、推廣計算機應用技術。具體到計算機軟件專業的學生,金字塔頂端是項目管理和軟件架構師等高級人才,中間的為系統分析設計師等人才,底部為程序員和軟件實施和維護的人才。
我院大部分計算機專業學生的就業領域和崗位集中在金字塔的中部和底部,因此,我院計算機軟件專業的培養目標應該定位在服務于地方中小企業的應用型人才培養上,即培養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具有良好的職業素質的專業技能人才。他們掌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包括計算機硬件、軟件與應用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與方法,能在企業、事業、技術和行政管理等部門從事計算機應用技術工作的計算機高級專門技術人才。
1.2 改革模型
計算機專業應該與時俱進地制定與調整培養目標,改變教學手段和方法。本文從課程體系的改革、教學實踐平臺的建設和產學研結合這三個方面提出了“三維一體”的計算機專業改革模型,如圖2所示。首先,要改革核心課程體系,明確人才培養的目標,打破原有課程體系,重新選擇、組合教學材料,調整教學內容,制定課程大綱;其次,在利用傳統課堂教學的優勢的基礎上,要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建立網上教學平臺,拓展教學內容,豐富學生的第二課堂;最后,要充分利用地方中小企業、軟件公司、各類競賽和各種項目,搭建產學研的實踐學習平臺。三者的關系是,課程體系的建設是課堂教學的基礎,教學實踐平臺的建設為課堂教學提供保障,產學研結合是課堂教學成果的體現。
圖2“三維一體”人才培養改革模型
2 課程體系的構建
當前,經過教育部的本科評估,各高校計算機專業的軟硬件實驗環節建設相對于本科層次的人才培養來說已經到位,但是,學生在校學習期間的理論知識沒有能夠從實踐中得到運用,缺乏系統的、綜合的工程化訓練,不少畢業生連基本的編程能力都不具備。同時,地方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大多參考重點大學和兄弟院校,雷同性較多,缺乏特色。教學大綱規定過于死板,教師教學趨同,高校特色不明顯,創新受到遏制。根據這種情況,并根據我校的計算機(軟件)專業應的社會需求和自身實際,確定了以當地的中小型企業和軟件開發公司為立足點,以服務生產第一線的軟件開發和網絡維護的專門人才培養目標,以“計算機軟件技術”、“計算機網絡安全與維護”為核心的專業能力培養目標。
根據兩大核心專業能力培養目標,建立了以專業基礎模塊(C語言成程序設計、數據結構、面向對象程序設計、數據庫原理與應用、計算機組成原理、操作系統、計算機網絡、軟件工程等)、計算機軟件技術模塊(.Net程序設計、Java程序設計、web應用技術、算法分析與設計、軟件測試技術、軟件項目管理等)、多媒體應用技術模塊(多媒體應用技術、計算機圖形學、圖像處理技術、計算機輔助設計、二維動畫設計、UI設計等)、網絡工程與安全模塊(網絡工程、網絡安全、Cisco(或華為)網絡技術、網絡設計開發等)、企業信息管理模塊(現代企業管理、電子商務技術及應用、信息安全概論、Oracle數據庫開發、信息法規等)構成的五大模塊為核心的全新課程體系。其課程體系的部分構建如圖3所示。
圖3計算機軟件專業課程體系部分構建圖
3 基于網絡教學和學習平臺的人才培養模式創新
我校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定位為地方性應用型人才,因此,要培養學生具備較高的專業技能和創新能力,具有較高的計算機技能知識和科學素養。為此,我們以夯實課程知識,聯姻學科競賽,實現技術創新,豐富第二課堂為目的設計和開發了四個網絡平臺,即教師教學共享平臺、程序設計在線判題與實踐平臺、軟件項目開發綜合實踐平臺、多媒體應用學習實踐平臺。具體的內容如下:
⑴ 教師教學共享平臺。該平臺的目的是方便教師和學生共享課程體系中各門課程的課堂教學資料。注冊到該平臺的任課教師會自動獲得一個由平臺自動生成的教師個人教學網站、ftp空間、網絡硬盤。教師可以自由地組合各自教學網站的版塊,將教學大綱、教學課件、實驗要求和內容等上傳到網站上,下載批改學生上傳的作業,公布學生上交作業的情況。注冊到該平臺上的學生也可獲得ftp空間和網絡硬盤,可上交作業和查看作業批改情況。
⑵ 程序設計在線判題與實踐平臺。該平臺是為了程序設計課程實驗教學和ACM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的練習服務的。該平臺為C/C++/Java程序設計、數據結構、算法分析等軟件類基礎課程專門定制了大量的實驗題目,可以高效地完成實驗過程中的報告提交、教師批改、成績打印等實驗的基礎環節,可智能地分析學生的學習情況并統計實驗成績、平時成績,自然有效地改進實踐教學中的各個環節。以此實踐教學平臺為基礎,各門課程的實踐教學可融為一體,可加強教師和教師之間、教師和學生之間、學生和學生之間的交流。對教師而言,可以結合平臺提供的實驗報告、實驗代碼、系統排名、參加競賽等情況使實驗成績更具開放性和公平性,增進師生對專業培養模式的共識。將實踐教學平臺與ACM評判系統相連,按照教學進度設置各種競賽,能夠更好地貫徹將競賽作為學生學習載體的方針。平臺詳細的工作原理和功能模塊見文章[3]所述.
⑶ 軟件項目開發綜合實踐平臺。該平臺可讓學生在項目模擬實驗中掌握軟件項目開發整個流程,鍛煉項目開發的綜合能力,了解計算機軟件技術發展的最新動態和市場的就業形勢,為學生的職業規劃提供幫助。該平臺為.net程序開發、Java EE程序開發、Web應用技術等軟件項目開發的相關課程定制了大量基礎練習題和實戰項目模擬題。學生選擇某門課程后,系統自動會按判斷題、選擇題、填空題、問答題、項目實踐題的形式自動生成一套試卷,并要求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學生提交試卷后客觀題系統自動地會給出對錯判斷,對主觀題可自動給出參考答案。另外,平臺還提供了軟件開發文檔規范樣板、軟件開發案例(含完整文檔和源碼)、項目實訓案例(含需求分析和設計思路)。
⑷ 多媒體應用學習實踐平臺。該平臺的目的是為學生提供一個在線的多媒體應用技術方面的實踐環境。同時,也為方便學生參與多媒體競賽提供了一個學習的交流的平臺。通過該平臺,學生可以觀摩歷年競賽優秀多媒體作品和學生平時作業的優秀作品,可以參與學科競賽活動,上傳自己的作品,評價別人的作品,貢獻自己的多媒體資源,發起練習主題等權力。該平臺主要的功能包括競賽報名、作品展示、資源庫、技術跟蹤等欄目。平臺詳細的工作原理和功能模塊參見文獻[4]。
這四個平臺之間的關系如圖4所示。四個平臺是依次遞增,相互關聯的關系。教師教學平臺是輔助課堂教學的,為其他實踐平臺提供了實踐基礎;程序設計在線判題與實踐平臺是輔助程序設計語言的實踐教學的,為軟件項目開發綜合實踐平臺的成功運行提供了保障;多媒體應用學習實踐平臺是輔助多媒體應用技術課程的實踐教學,為軟件項目開發綜合實踐平臺提供可技術保障。
4 基于IT創新工作室的人才培養模式創新
為了培養學生的職業創新能力和創業能力,在借鑒了“工作室制教學方法”[1,5]后,我們建立“IT創新工作室”。主要任務是承接各類軟件開發類的項目和協助教師完成一些科研項目。同時,也鼓勵學生進行自我創業。工作室的人員主要有軟件開發方面感興趣的學生、具有過項目開發經驗的老師和企業的高級開發人員組成。工作室的項目主要從教師科研、學生科研和教師的橫向項目中獲得。
4.1 選拔制度的創新
根據我院制定的人才培養計劃,大一、大二的學生還無法勝任實際的項目開發工作。因此,在大一、大二期間,學生們主要通過參與ACM的競賽以及其他專業基礎課程學習培養自己的軟件開發的能力和修養,為以后迅速的掌握高級的軟件開發工具打好基礎。與此同時,對一些對軟件開發不感興趣或者接受能力較差的同學,我們擬成立以多媒體競賽為目的多媒體活動小組。通過多媒體活動小組的日常培訓、講座、競賽等活動開發學生的第二興趣,豐富大家的第二課堂,使部分同學能夠迅速地掌握網站界面的設計等方面的知識。工作室通過日常的學習過程和平時的競賽選拔優秀的多媒體人才進入工作室從事網頁美工設計制作。工作室對軟件開發人員的選拔主要從大二下學期和大三上學期開始。選拔的標準是大一和大二期間在ACM判題系統上做了至少300道題的同學。由于ACM主要用的是C/C++語言,離實際軟件開發還有較遠的距離,因此,不能單純以上述標準來選拔,工作室將通過一套考核機制來挑選優秀的學生。選拔的具體方式如圖4所示。
圖4基于能力的工作室選拔制度工作原理圖
4.2 實訓環境的創新
工作室倡導自主學習、協作學習、互助學習和持續學習的理念,營造良好的實訓環境。工作室的教學有別于正常的本科教學。它的目的性和針對性比較強。因此,對有興趣的大一、大二學生,我們指定他們自學相關的課程和書籍,也可以參與到實際的項目討論中來。工作室的正式成員有義務幫助其他成員進步。在工作室建立初期,由教師向學生講授軟件開發知識,并從事軟件項目的開發工作。當這批學生具有一定實際開發項目的經驗后,向低年級的學生傳授新知識,分析開發思路和方法。新手也可通過每次的例會和講座提出自己的解決方法和方案。另外,工作室將一些項目開發的文檔、開發的資源放在網上,學生們在任何地方任何地點都能獲得知識和訓練技能。
4.3 教學方法的創新
工作室主要以項目為主導,項目分虛擬項目和商業項目。學生進入工作室后,因沒有項目經驗,不能直接參與商業項目,這時教師可精心挑選難度從低到高的虛擬項目(案例)分配給學生,由教師指導完成,讓學生在學習案例的同時,掌握軟件開發的高級技術,進而培養職業能力。對于商業項目,應營造企業真實的工作氛圍,嚴格按照項目實施的要求進行,實行項目負責制,引進團隊開發工具集,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實現“做中學、學中做“的教學理論與實踐的統一。
4.4 評價體系的創新
工作室以能力為中心構建多元化教學評價體系,注重過程考核,引入社會評價機制,將職業素質和創新意識納入考核。在項目方案的設計中,我們將客戶的評價和學生成績直接掛鉤,加強學生評價力度,促使教學質量提高。采取激勵方式進行考核,幫助學生獲取自我實現感,增強學習動力。在各學習任務的開發過程當中,通過學習態度、技能水平、熟練程度、知識掌握情況、小組協作情況來進行評價。根據項目由社會人士、教師和學生參與的評價,最后得出學生在工作室的積分和報酬。
5 結束語
“高不成,低不就”已成為大學生就業的一個怪像,原因就在于高校培養的人才與社會需求脫節。而培養社會所需要的具有創作性的人才是教育部“卓越計劃”的一個重要內容。本文對計算機軟件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探索與實踐。結果表明,采用該模式有效地彌補了學生實踐環節的不足,使學生能夠零距離接觸社會實際項目,發揮他們的潛力,對于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職業素質。希望該模式能夠為人才培養的進一步研究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 Yongfeng_li,Meiren_Zhang,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n talent Training model based on IT innovation studio,2011 15th global Chinese conference on computers in education proceedings,2011,vol.2
[2] 倪慶萍.基于信息系統應用開發綜合能力培養的實踐課程[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0.13(6):117~180
[3]Rong-Qin Chen, Yong-Liang Hu, Ai-Dong Wang, Xian-Hai
Guo and Jian-Jian Ying. An Effective E-Learning Platform for Computer Programming. 2010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Technology and Training, 2010.
[4] 李永鋒,宋涵慧.基于B/S的多媒體競賽系統的設計與實現[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09.4:69~71
[5] 溫振華.高等職業教育課程模式改革的探索[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7.11:17~19
[6]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EB/OL] http://baike.baidu.com/view/38638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