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飛
【摘要】肇始于70年代末的朦朧詩運動被認為是中國新詩歷史上的一次偉大的轉折和開端。本文將從朦朧詩的崛起,有關朦朧詩的爭論,朦朧詩的藝術特色進行淺論,并結合個別經典的朦朧詩進行簡單的賞析。
【關鍵詞】朦朧詩 爭論 藝術特征 賞析
【中圖分類號】I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4-0019-01
朦朧詩又稱新詩潮詩歌,是新詩潮詩歌運動的產物,因其在藝術形式上多用總體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義性,所以被稱為朦朧詩。因其在藝術形式上多用總體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義性,所以被稱作“朦朧詩”。
一般認為,朦朧詩是自1978年北島等主編的《今天》雜志開始的。1979年中國作協主辦的《詩刊》刊登了北島的《回答》和舒婷的《致橡樹》。1980年又以“青春詩會”形式集中推出十七位青年作者的作品和各自的詩觀。他們借鑒一些西方現代派的表現手法,表達自己的感受、情緒與思考,創作出與當時詩壇盛行的現實主義或浪漫主義詩歌風格截然不同的作品。這些詩歌后來被統稱為“朦朧詩”。
朦朧詩的崛起曾引發一場爭論。從謝冕贊嘆“一批新詩人在崛起”[1],到孫紹振的“一種新的美學原則的崛起”[2]的概括,再到徐敬亞的《崛起的詩群》從形式到內容把朦朧詩的藝術主張系統化,肯定了朦朧詩的價值,而反對者則認為是畸形的文學、藝術怪胎,甚至指為“逆流”、“資產階級自由化”。這兩種截然相反的意見體現了新的人本主義文學思潮與“文革”以來的神本主義專制主義文學思潮的尖銳對立。然而,在真正意義上第一次承接起五四這一優良詩歌傳統的,就是“朦朧詩”[3]。
朦朧詩作為一種新詩潮,一開始便呈現出與傳統詩歌不同的審美特征。對人的自我價值的重新確認,對人道主義和人性復歸的呼喚,對人的自由心靈的探求構成朦朧詩的思想核心,而意象化、象征化、立體化和隱喻性,則是朦朧詩藝術表現上的重要特征[4]。下面,本文將從朦朧詩的思維方式、文本結構、語言藝術三個方面予以論述之。
1.靈感與意境的火花
朦朧詩人們以曲筆涉入折射外在生活的心理空間,抵達詩歌質的本性,從而對人生、社會、自我進行思考和感悟,此時的詩歌是個“在這里,尋常的邏輯沉默了,被理智和法制規定的世界開始解體,色彩、音響、形象的界限消失了,時間和空間被超越,仿佛回到宇宙的初創期,世界開始重新組合——于是發生變形[5]。”顧城的《遠和近》,“你/一會看我/一會看云/你看我時很遠/你看云時很近”,這樣把虛幻的遠近、象征的遠近、真實的遠近交錯開來,形成張力,擴伸出人與自然、人與人、真實與虛幻、冷漠與和諧的哲學思考。艾青認為,凡是花都有放的權利,花的生命就是放。[6]朦朧詩以不同的視角,獨特的意境,綻放著自己的“花朵”。
2.詩的結構上內部空間的延伸
3.朦朧詩只是詩歌創作中的一種藝術樣式
在意識上開始流露出意識流的感覺和蒙太奇意象組合的結構。如徐敬亞的《既然》,“既然/前,不見岸/后,也遠離了岸//既然/腳下戀著波瀾/又注定終生戀著波瀾//既然/能托起安眠的礁石/已沉人海底//既然/與彼岸尚遠/隔一海蒼天//那么,便把一生交給海吧/交給前方沒有標出的航線”。這四個既然句式反復,疊合出四個蒙太奇鏡頭,之間的連接線已被抽掉,并且已不僅并列疊加,而且逐層遞進,力量一次比一次強烈,深化了對人類生存狀態的思考,隆起了一股豁達頑韌的向上氣概[7]。完全可以斷言:詩歌中蒙太奇的介入,強化了詩歌的直觀性與流動感,因詞與詞、句與句間連接媒介的省略取消,使詩擁有了更為自由廣闊的空間。
4.語言意象化、含蓄化、立體化
朦朧詩大都是想象奇特、感情隱晦,語言也有的比較怪異、形同謎語,讀了往往使讀者感到精致。例如北島的《是的昨天》,“你慢慢地閉上眼睛”、“你點點頭焉然一笑”、“你咬著蒼白的嘴唇”、“你堅決地轉過身去”這四個細節性的意象概括了整個愛情故事。詩的語言在意的連續性上出現了大面積的斷裂,但這并不妨礙意識的傳達,而是把詩意的斷層留給讀者去修補。又如野曼的《冬天的信息》,“冬/從枝頭紛紛落下/唯有枝丫間/冒出一葉鵝黃/在宣布/冬的死去”。詩人們這種通過純語言的場景從而使語言立體化,使詩成為“有韻的宗教”;因為“言”為說,“寺”為廟,合而為詩。
對很多事物的認識需要時間,時間最公正,時間能抹平很多東西,時間也能讓很多事物顯現出來。多年之后,我們再來看待朦朧詩的價值和意義,或許會客觀些,或許會準確些[8]。多年之后當我再來誦讀這些詩歌,我們會發現這些詩歌愈發有著美酒般沁人心脾的芬芳。
參考文獻:
[1]謝冕 《在新的崛起面前》,《光明日報》1980年5月7日
[2]孫紹振 《新的美學原則在崛起》,《詩刊》1981年3期
[3]《中國現代文學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年8月
[4]《中國現代文學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年8月
[5]田曉青 《答復——詩人談詩》,《今天》第九期
[6]艾青 《從“朦朧詩”談起》,1981年5月12日《文匯報》
[7]《一股不可遏制的新詩潮》——劉登翰 《福建文藝》1980年第12期
[8]王干 《廢墟之花:朦朧詩的前世今生》由江蘇文藝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