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麗賢
【摘要】新課程改革大力倡導學生自主學習。在這樣一個以網絡為背景的科技時代,語文教學應該充分利用豐富的網絡資源和信息,開拓新的學習途徑。開展網絡環境下的研究性閱讀教學,成為培養自主閱讀能力和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語文 研究性閱讀 網絡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4-0025-02
如今的社會已進入網絡時代,網絡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這樣認為,“上網這件事,對于千百萬人來說,幾乎和吃飯一樣必不可少。”新課程改革大力倡導學生自主學習。在這樣一個以網絡為背景的科技時代,語文教學應該充分利用豐富的網絡資源和信息,開拓新的學習途徑。開展網絡環境下的研究性閱讀教學,成為培養自主閱讀的能力和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
網絡環境下語文研究性閱讀是以課堂教學為依托,在教師的引領下學生借助網絡豐富的學習資源,進行研究性的閱讀理解的學習過程。
身為語文教師,應該引導孩子利用網絡資源,主動地去探索、發現和體驗,學會獲取有效的資料,進行資料的收集、加工、整合的信息處理方法,并為研究性閱讀學習積累豐富的資源。
一、利用網絡資源,引導學生建立資料庫是進行研究性閱讀的基礎。
互聯網在語文教學中最主要的利用價值就是信息獲取。任何一篇文章,作者資料,作品相關資料,文中引文,都可以迅速在網絡上找到。開學初,我首先帶領學生通讀全冊教材,了解本冊教材有幾個單元、每個單元的主題是什么?每個單元有幾篇文章?每篇文章涉及到哪些人物、事物、名勝古跡等等。接著安排每位學生利用網絡資源進行一項資料收集,包括圖片的、文字的、音像的……然后進行匯總,以備課堂學習中使用,這樣集大家的智慧于一體,提高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的能力。
1.建立名人庫。建立名人庫的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文章作者或文中主人公的成長歷程,使學生不僅能夠從文章中汲取到豐富的人文內涵,而且能夠通過對作者本人和書中人物的了解掌握思維變化的源泉,了解時代和地域對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影響。每位作者和主人公的資源庫包括他們的生平(包括傳記)、代表作品、及相關的一些作品介紹等。如:《在大海中永生》記錄了歷史偉人鄧小平的骨灰撒放大海的動人情景,這個時代的孩子對鄧小平的了解知之甚少,要感受文中人民對偉人的深深懷念之情,課前必須引導學生去充分了解偉人鄧小平曲曲折折又不平凡的一生,學生從網絡中搜集到了鄧小平的生平、故事、名言等,為深入了解偉人的光輝形象奠定了基礎。通過名人庫,同學們記住了一個個偉大的人物,一個個成功的作家。
2.創立作品庫。在互聯網的幫助下,教師可以考慮課堂與課外題材的相互補充,有意識地精選課堂教學內容,突出重點,拓展視野。如《第一次抱母親》一文描述了一位為家庭,兒女默默奉獻一生的平凡而內心凄苦的母親,文中的母親為兒子的一抱而深深感動,留下了欣慰的淚水。課堂上建議同學尋找有關母親題材的散文。課下同學們搜集到了老舍的《母親》,胡適的《我的母親》等文章,將這些作品直接加入作品庫,供大家共享。材料的拓展,也是思維的拓展,充分利用網絡優勢,立體的閱讀,自然將閱讀深化,產生輻射作用,學會閱讀,學會感恩。
3.設立音像庫。有些藝術性極強的學習內容只有文字描述,對小學生來說,還不具備感染力與沖擊力。為使學生感受藝術的美,鼓勵他們將文字配以聲、像與色,使之圖文并茂,聲形共生。如學習關于國粹京劇的時候,引導學生在網絡中尋找素材,并請學生將自己制作的課件展示給大家,從京劇的產生發展,京劇的現狀等方面圖文并茂地進行介紹。原來對京劇一無所知的同學對京劇有了深刻而生動的印象。這就達到了利用網絡資源,引導學生進行研究性閱讀的目的。
二、立足課堂教學,構建研究性閱讀教學模式。
課堂教學是實現研究性閱讀的主陣地。研究性閱讀的教學模式是教師精心創設情境,啟發引導學生充分參與、主動探究和諧統一的過程式、情境化的教學。基于網絡的研究性閱讀教學的基本過程可概括為:
1.創設情境,質疑歸納。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尋找與教學內容密切相關的、可以激發學生興趣的材料,利用網絡相機播放視頻、圖片、錄音等,創設出特定的情境,引導學生發現并提出需要探究的問題,教師引導學生將零散的、瑣碎的小問題進行歸納整合后,保留有價值的主線問題進行課堂探究。
例如教學《黃山奇石》這課時,我首先利用課件中的視頻展示黃山的美麗景色,帶領學生邊欣賞畫面邊聽教師的配樂范讀,把他們帶入“游覽”黃山的意境中去,在看、聽、想、讀的過程中,學生產生閱讀的興趣,繼而產生了疑問:黃山的奇石,究竟“奇”在何處?激發了學生主動參與閱讀,在興致盎然的閱讀中感覺成功帶來的樂趣。
2.自主探究,資料融合。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提供與學習主題相關的資源、目錄、網址和資料收集方法與途徑。引導學生掌握網易、百度、搜索引擎“google”等搜索工具,根據研究的問題,輸入關鍵詞,查找與問題相關的網站,打開具體的網頁,閱讀或下載所需內容。學生在網絡環境中,能順利使用瀏覽器瀏覽相關網頁和資源,去上網搜集足夠的相關資料。隨后在教師的指導下對所獲得的信息進行思考、分析、結合親身實踐,綜合歸納,從而得出初步的結論。
如:學習《維生素C的故事》時,許多同學提出維生素C是什么樣子的?它的味道怎么樣?它究竟有什么作用?它存在哪些食物中?等問題。于是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利用課余時間上網搜集資料,調查研究——維生素C知多少?通過查找搜集,學生掌握了許多有關維生素C的資料。許多同學還瀏覽了有關其它維生素的資料,掌握了大量的科學知識,開闊了他們的視野。之后,將所有的小組搜集的資料進行融合,納入班級資料庫,讓更多的人來共享。
3.網上交流、開展研討。網絡在時間、空間和交流方式上具有很大的開放性。教師根據需要提出探討的問題,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水平參與交流、研討。
如:在學習了《艾滋病小斗士》這篇課文后,教師從網上下載有關艾滋病的資料,讓學生對艾滋病有更加深入地認識。然后,針對如何保護我們的身體健康,關愛艾滋病人等進行專題討論。學生既可以在班級的QQ群上自由地發表言論,也可以將自己的想法在校信通博客中進行發表。學生在實踐中得到了鍛煉,提高了語文綜合學習能力。
4.延伸閱讀,展示成果。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要求學生以找到的資料為基礎,做一個與主題相關的研究報告,并向全體同學展示。
如教學《變色龍》后,指導學生展開“變色龍生存現狀的調查”。除了從課文獲取材料外,學生在教師的組織下,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去收集、整理信息,撰寫活動感想,制作電腦小報等形式交流調查結果。通過這樣的實踐活動,學生的研究性閱讀能力也得到了最大化的提高和發展。
總之,在飛速發展的網絡環境下,語文閱讀教學已經走出了完全的“書本”時代。讓我們踏著網絡的步伐,引領學生去共同開拓研究性閱讀的新領地,實現真正的自主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