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應強
對人類學民族學研究而言,區域絕非一個簡單的地理空間概念,它是人的區域、人的活動的區域,因此區域甚至也不是特定人群的居住空間或活動范圍,而是一種包涵了人群、時間、空間差異,以及基于血緣、婚姻、信仰、市場乃至語言、文化的復雜多樣的動態觀念,一如方家所深刻指出的,“區域是一種歷史建構”。清水江流域抑或包括都柳江流域在內的黔東南地區,作為倍受人類學民族學研究關注的區域,其人群構成的復雜性、民族文化的多樣性以及豐富的歷史積淀等等,都使得這里成為歷史人類學取向的區域研究的不可多得的福地。“清水江流域文化”欄目的設立與維護,在某種意義上,就是要推動清水江區域文化建構歷史過程的探索。在問題意識、研究意趣和討論風格各異的探討中,研究者廣泛涉及清水江流域自清代以來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等不同領域,對于社會文化變遷的地域性特點、地方文化創造以及其中所折射出來的傳統中國的國家認同等諸多問題都進行有益的闡釋。本期推出的3篇論文分別在宏觀與微觀、文獻與田野不同的側面與視角,對清水江區域文化建構展開探析。
羅康隆的《清水江流域木材貿易中的族際經濟結構分析》,對清水江流域木材貿易做了一個簡捷明快的縱覽,對這一區域性重要經濟活動過程中逐漸結成共生關系的族際經濟結構進行了概括分析。作者指出,清水江流域木材種植和貿易中保持著林地所有權的家族或家族-村寨共有制、“山客——行戶——水客”的交易格局、“內三江”和“外三江”的制度設計等,而正是這些木材貿易格局和經濟交往活動把區域內不同的族群有效而緊密地聯系起來,并使之一步一步深入地卷入市場經濟的關系之中。不僅如此,在清水江流域自明清以來木材貿易的族際經濟結構發展的過程中,又總是看到其與來自國家和地方的禮儀、習俗等不同的制度性存在緊緊聯系,從而共同形成為清水江流域一種特定的社會結構。文章還對建國之后對清水江流域傳統林業相關政策可能存在的一些偏差或失誤進行了實事求是的反思,指出了其原有經濟結構過程中所發展成型的商品經濟模式的重要價值。
清水江文書是在清水江木材種植采運貿易過程中形成和保留下來的珍貴文獻資料,不僅對我們認識和理解清水江區域社會文化的歷史建構過程具有極其重要的學術價值,而且對于我們思考和處理當下的復雜經濟關系及權益分配也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在《清水江林契中的產權形式與深化林權改革》一文中,曾夢宇就對此歷史與現實的關聯問題進行了有益的探索。作者從清水江流域歷史上形成并保留至今的關涉林業產權的契約文書入手,對清水江流域鄉村社會的林地林木的所有權、使用權、收益權和處置權等歷史上形成的傳統林權形式及其有效性,與建國之后國家和地方林業政策、相應的林權形式的變化及其產生的諸多問題與不良后果等,進行了較為系統全面的對比分析,提出要達成林業生產的生態、經濟、社會三重效益理想目標,深入研究清水江流域林業契約中所包含的林權形式及其產生發展的歷史脈絡,總結借鑒歷史經驗,是當前從制度和實踐層面深化林權改革、推動地方經濟社會良性發展的不二法門。
錢晶晶的《空間儀式與鄉村社會秩序——對清水江下游三門塘村的田野考察》,是一個基于三門塘人對其生存空間認知及實踐的民族志報告。作為在清水江木材采運貿易中扮演過重要角色的一個沿江村寨,相關歷史記憶對村寨社會生活產生著什么樣的影響并留下今天可以觀察到的印記,當然是我們了解和解釋清水江區域歷史建構的一個重要門徑。作者對家屋不同空間儀式的細密觀察、“七月半”及“走陰”習俗中生者與死者對話的生動描述、以及“推寨”儀式中象征意義和“寄拜”活動中生命與空間關聯性的揭示,為我們呈現了空間何以承載和涵納區域歷史的碎片,而人們又如何利用空間來表達其歷史記憶,在物質的和觀念的空間展開來的種種儀式如何建立、規范或強化了鄉村社會秩序。應該說,這種通過復雜多樣而富于變化的村寨空間儀式的探索,來了解人們在特定空間中創造歷史和再現歷史,進而理解清水江流域區域社會文化的歷史建構過程,無疑有其獨特的學術價值,甚或可以說是我們推進清水江流域文化研究的努力中具有某種方向性的學術實踐。
[責任編輯:龍澤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