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強

【中圖分類號】G62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4-0038-01
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了解和平與發展是時代的主題,理解和平與發展之間的關系與現狀,理解中國在對時代主題判斷基礎上對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主張。
2. 過程與方法:學生在對時代主題了解的基礎上,能夠結合新的國際局勢對時代主題進行新的判斷;學生能夠針對和平與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主張。
3.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學生認識到時代主題的判斷對于國家制定路線、方針、政策的重要性,認識到中國在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中的作用。
二、教學內容
1. 和平與發展
(1)當今世界的主題是什么?
(2)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判斷?
(3)這種判斷的意義是什么?
(4)和平與發展的關系是什么?
(5)對和平與發展問題的辯證認識
2. 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
(1)影響和平與發展的因素
(2)促進和平與發展的因素
(3)中國在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中的政策和主張
三、教學過程
教學反思
上公開課是促進個人成長進步的最好方法,課后的評課活動更是提升教學能力的重要平臺。這一節公開課準備的匆忙,上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不少,但是,收獲卻是巨大的。
這一課的內容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世界的主題是和平與發展,二是建立國際新秩序。其中,和平與發展的關系,以及我國對于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一系列主張是課程標準確定的教學重點。
在選擇這節課作為公開課后,我發現,第一個重點——和平與發展的關系學生在理解上沒有難度,過于簡單;第二個重點——我國對國際新秩序的主張,內容限定的太死板,沒有發揮的余地。所以,如何把這節課上的內容充實、有思維高度、又有發揮的空間,便成為教學設計須考慮的重要內容。
經過考慮,我發現,世界主題的判斷問題,是國家制定一系列內政外交政策的前提和依據,也是學生理解和支持國家政策的前提。所以,無論從學習中國外交知識的內在邏輯來看,還是從德育目標的實現來說,都有必要強調世界主題判斷問題的重要意義。于是,我把這一問題作為教學的主要內容。教學素材則主要選擇了毛澤東和鄧小平對于二戰后世界主題的不同判斷的對比,讓學生從中進行比較分析,得出正確的結論。并且引導學生結合十年來的國際局勢,對于世界主題進行重新判斷,從而最終引導學生思考中國在這樣的國際背景下應該采取的內政外交政策。
這樣的思路確定下來以后,重要的工作就放在了課堂提問的設計上。課堂提問是引導教學推進的重要手段。課堂提問最重要的問題就是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系。問題太難或者太大了,學生無從把握和響應;問題太簡單或者指向性太強了,學生的回答流于形式。如何將學生的興趣激發出來,如何引導學生進入思維佳境,是我設計課堂提問時考慮的主要問題。兩次試講修改的也主要是課堂提問。
這節課上下來,最大的成功就在于學生的思維被激活了,大多數學生參與到了問題的討論與回答中,現場生成了很多有價值的教學資源。這種成功超出了我的預料。現在想來,主要原因可能有這么幾個:1.由于課前最擔心的就是借班上課,學生參與度不夠,所以,在問題設計上下功夫較多。問題設計的難易適中,有一定的引導性又沒有限制學生發散思維。2.課前暖場比較成功。通過課前眼保健操的時間走到學生中間和他們交流,減少了陌生感。并且通過對最新時政利比亞局勢的分析,激發了學生的熱情。3.對學生回答的恰當追問和機智回應,讓學生有充分表達自我和思維挖掘的機會。4.利用現場小事件營造出的輕松氛圍,讓課堂氣氛不斷得到調節。5.學生采取了分組的座位方式,每個小組確定了組長,討論有了更強的組織性。
但在成功的同時也出現了嚴重的問題——對課堂生成問題缺乏必要的回應和引導。預設與生成是課堂的一對矛盾。是政治課教學成功與否的關鍵。如果預設的太死,就會限制生成。預設的太多,生成就會太亂。這一節課在問題設計上,目的是鼓勵學生發表不同看法,所以,限制較少。學生思維活躍了,而且參與的學生一多,意見也多種多樣,有限的課堂時間很難充分探討。所以,學生的很多思考沒有來得及討論,就硬生生的進入了下一個教學環節。課堂呈現出的整體感覺是:羅列了一大推學生回答的觀點,散亂而沒有中心;課堂沒有得出多少明確的結論;教師僅僅是為學生搭建了發表不同意見的平臺,但卻沒有成為一個有效的引導者。
這節課引出了幾個需要繼續思考的問題:1.課堂提問的開放度(開放給多少學生和問題的指向性)如何把握?2.對于學生的不同意見如何有效的回應和探討?3.政治課中學生能力的培養策略如何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