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金源
【摘要】目的:探討抽查在英語課堂教學中的效果。方法:通過口頭抽查和書面抽查、小組抽查和集體抽查等方式來闡述抽查的重要性。結果:各種抽查方式都有其優缺點,但口頭抽查和集體抽查更體現其優越性。結論:抽查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保證教學質量不斷提高。
【關鍵詞】抽查 打造英語課堂
【中圖分類號】G623.3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4-0052-02
眾所周知,多媒體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打造學生求知氛圍。因為它是有形有聲,形式多樣,豐富多彩,使全體學生哪怕是待進生也會將注意力集中到課堂上來,其原因是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來源于外界環境的吸引。因此,恰當運用多媒體,有利于廣大教師實施課堂教學改革。除此之外,有什么方法能讓學生愛學英語呢?筆者嘗試新花樣——抽查,它也能達到促進學生積極參與英語課堂教學的積極性,最大限度地給個人提供展示獨特才能的機會。適時適度地抽查學生,加強教學互動,引起學生的思考和共鳴,使學生樂學[1]。抽查從形式來分可分為口頭抽查和書面抽查,從方法來分可分為小組抽查和集體抽查。不管哪一種抽查,都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
一、口頭抽查和書面抽查
口頭抽查是先由學生或老師提問被抽查學生問題,這種問題可以是預先布置的,也可以是臨時提出來的,要求學生即席以口頭的方式回答出來。一方面體現了該學生掌握知識情況,另一方面體現該學生的應變能力高低。針對這種情況,老師就要多運用口頭抽查,迫使學生自覺學習。書面抽查是老師或學生從同學作業本中抽查前一天所布置作業的完成情況,如果是由學生來抽查,時間比較靈活,可以是在課前,課間或者是課后;如果是由老師來抽查,主要是以課堂抽查為主,抽查個別學生作業本,了解學生的完成情況,發現問題及時整改,更正。在開展書面抽查過程中,很可能會有些學生為了少挨老師的批評,鉆空子,抄襲他人作業,應付同學或老師的檢查,教師就要耐心教育,為學生提供必要的幫助與指導。
二、小組抽查和集體抽查
小組抽查是將全班學生分為若干個小組,每個小組選出一個小組長,小組長的英語成績一定要優秀,才不會誤人子弟。小組抽查內容很多,最簡單的是單詞、短語,也可以是前一天老師授課內容,或老師布置的預習內容,書面作業,背誦內容等等。集體抽查是老師在全班當眾抽查學生所掌握知識,主要是前一天老師的授課內容或前一天布置的預習內容。不管是小組抽查還是集體抽查,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或多或少都有促進作用。任何一個人,即使是待進生,也有上進心。假如小組抽查和集體抽查他(她)答錯或沒有預習,那么他(她)在同學或老師面前就不光彩,特別是集體抽查,由于人多知道他(她)的“丑事”,更會覺得自己“無地自容”。相反,假如小組抽查和集體抽查他(她)全答對的話,他(她)在同學或老師面前覺得自己很光榮,驕傲。他(她)的威信自然在同學心目中高起來了,會有一種悠然自得的感覺。但是也不排除有個別待進生不顧面子,不求上進。如果教師抽查到這些學生就要個別談心,對癥下藥,降低抽查問題的難度,切忌操之過急,拔苗助長。因此,小組抽查和集體抽查在教學中能有效提高課堂效率,使學生自覺參與課堂,回家能自覺復習、預習功課,保證教學質量能穩步提升。
三、抽查效應及反思
俗話說:“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這句話一點也不虛假。教師要發揮每一個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就要巧用抽查。比如,組員與組員之間,組長與組員之間,科代表與組長之間,學習委員與科代表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等等,以點帶面,形成一個榕樹效應。這是因為抽查可以全面地觀察了解現場的教學情況和問題,對各類學生的反應都能做到比較客觀的了解,使學生回家自覺復習、預習功課。要杜絕學生抄襲作業,口頭抽查是最好不過的方法。因為老師平時布置的書面作業,學生抄襲他人答案,老師是不容易發現的。抽查則相反,若抽查到的學生沒有復習、預習,那么他(她)就會原形畢露,答不出老師或同學的問題。同時,教師也可以節約大量批改作業的時間,用于備課或其他的事情上,可以說是一石二鳥。只要學生能掌握知識,不論教師采取哪一種方法都行。當然,學生的書面作業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師要防止只顧抽查而不顧書面作業,或只顧筆頭作業而忽視抽查走極端的傾向。抽查不能盲目,要有目的,有針對性,使學生能真正掌握知識。不管老師抽查學生,還是學生抽查學生,事先都要作好準備,這樣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抽查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要構建英語高效課堂,必須探索如何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英語學習的積極性來源于學生的學習習慣的培養。學生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這就決定了學生是自我教育和發展的主體。這種主體性具體表現為自覺性、獨立性和創造性。英語知識的掌握要靠長期累積來實現[2]。抽查在英語教學中效果最好,是學生自覺性、獨立性和創造性的體現,也是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此教師要經常發揮其作用。贊科夫認為帶有啟發性的課堂提問是活躍課堂生活、促進學生思考的有效方式之一。當學生遇到難關無法回答時,教師要通過啟發性“插話”加以引導,協助學生“測”,不要把問題答案直接托出。另外,對學生的回答,要予以鼓勵、評價,提高其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3]。比如,教師手里舉起一支鋼筆,問:Is this a book?這簡直是瘋人院語言!當然,這是特定環境造成的。教師要盡可能為學生創造一點語境,這種環境盡管也是虛構的,但總比沒有好。同樣道理,抽查也需要盡可能為學生創造語境,效果會更好。比如抽查用magazine這個單詞造句,教師手里如果拿著一本雜志,被抽查到的學生造出來的句子更加容易被人理解。同時,在抽查時教師應重視學生的語言心理。羅杰斯認為,學習者都具有自我實現的潛能,有自我認識、自我指導和自我評價的能力。他主張以學習者為中心,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他認為,教學成敗的關鍵不在于教師專業知識和教學技巧,而是人際關系,情感態度[3]。中學生的語言心理與小學生不同,學習的各個階段學習的語言心理也不同。學習語言的有效方法是直接從語言中學語言。我國的中學生是在母語環境中學習外語,他們吸收外語知識不是從生活中獲得,而主要是從書本上,但畢竟不是生活中的語言,吸收量很少,很狹窄[4]。比如,入門階段,學生一般對英語感興趣,取得一點進步就很高興,愛學,這時教師就要特別注意學生的語言心理,不要有錯必糾。被抽查到的學生如果連續吃幾個悶棍,他(她)就會認為自己不是學外語的料子,也就很容易產生放棄的心理。因此,抽查要盡量以表揚為主,更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學生需要成功。為了滿足這種需要,在集體抽查活動中我們一定要密切注意他們的能力和潛力。一個積極向上的、友好的、合作的、寬容的氣氛,它的客觀效果就如同我們在夢中進行的無拘無束的,放射性的思維一樣,對人的潛能的挖掘,對創造力的發揮是起著非常有益的作用[5]。因此,設置的問題在我們看來是那個學生力所能及的目標,以保證他(她)體驗到成功而不是失敗。這對激發和長久保持他們不斷增長的學習積極性是必不可少的,即是使學生感到:英語并不難學,只要肯下功夫,定能把英語學好。又如,抽查學生背誦某些重點短語、句型或段落,教師能夠及時發現被抽查的學生的語音、語調,以及有沒有依時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如果該學生背誦得流利,那么該學生回家肯定預先作好了充分準備,教師可以及時當眾表揚該學生,同時給這個學生適當加操行分。一方面使該學生自豪 ,另一方面使學生們心中明白自己下苦功取得成績有目共睹,得到同學們和老師的肯定稱贊,心里會感到樂滋滋的,以后會更加努力地學習。
參考文獻:
[1]師道 (2010年第二期)
[2]李惠普 教育理論 中國人事出版社 1998年8月
[3]孔棣華,陳運森 當代外國教學法 廣東教育出版社1993年9月
[4]唐鈞 中學英語教學指導書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8年12月
[5]周明星 創造教育與挫折教育 中國人事出版社 1999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