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健
摘要: 在新課程理念下的語文課堂中,教師應注重課程資源的開發與整合,以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想象力、創造力。但教學資源的開發并不是無限度的,首先,引入資源要把握時機,適時抓住學生的興奮點、動情點;其次,資源的開發要適度,始終圍繞教材、扎根課堂、緊系學生,張弛有度;最后,應使用恰當的形式引用資源,使之服務于課堂教學的需要、服從于學生發展的需要。
關鍵詞: 語文課堂開發教學資源適時適度適宜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教師應注重課程資源的開發與整合,注重將課外的學習資源納入課堂,以此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在發展學生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
一
如何有效地開發和利用教學資源呢?針對這個問題,我結合蘇教版七年級教材《七顆鉆石》這篇課文的教學進行了一些嘗試,用鮮活的生活資源,為語文課堂注入源頭活水。
《七顆鉆石》是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創作的一篇童話,它寄寓了作者美好的愿望:愛心能為世界創造美好的未來。這則童話內容淺顯,而且學生在小學時就已學過,對課文內容、主題都已了解。因此我在執教時,注重開發教學資源,將學生的思維引向縱深。
課堂上,在學生整體感知了文章的主要內容后,我引導學生找出文中水罐幾次神奇的變化,并說說每一次“變”的原因是什么。在這一環節中,學生已經找出導致水罐變化的原因是小姑娘和她母親的愛心行為。本文是一篇歌頌愛的文章。但此時學生對愛的理解僅僅是喊口號式的,比較膚淺,并不真正理解文中所倡導的愛的含義。因此我引入了幾則課外材料,以下為教學片斷:
師:歸根結底,這就是一個愛的故事,小姑娘一次比一次高尚的愛心行動感動了上天,也感動了無數讀者。但是,你真正理解愛嗎?讓我們一起來看幾則材料。(PPT出示)
材料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翻譯:贍養孝敬自己的長輩時不應忘記其他與自己沒有親緣關系的老人,在撫養教育自己的小輩時不應忘記其他與自己沒有血緣關系的小孩。)
材料二:叢飛:從看到失學兒童的第一眼,到被死神眷顧之前,他把所有時間都給了那些需要幫助的孩子,沒有絲毫保留,甚至不惜向生命借貸。他曾經用舞臺構筑課堂,用歌聲點亮希望,如今,他的歌喉不如往昔嘹亮,卻獲得了最飽含敬意的喝彩!(2005“感動中國”年度人物頒獎詞)
材料三:列夫·托爾斯泰親自編寫《列夫·托爾斯泰啟蒙讀本》,旨在教育俄國“整整兩代的孩子”——“不管沙皇的孩子還是農民的孩子”。
師:根據這幾則材料,結合課文,你能說說你對愛的理解嗎?
生1:我想愛應該是互相幫助,不是有句話說“贈人玫瑰,手有余香”嗎?當你幫助別人的時候,你也會很快樂。
生2:不僅要幫助自己的親人和朋友,而且要幫助陌生人,像叢飛一樣,無私地捐助那些陌生的失學兒童,這才是真正的愛、博大的愛。
生3:我認為愛是同舟共濟,就像在汶川大地震中,大家互相幫助,彼此支撐,共渡難關,解放軍戰士不顧自身的安危救助受災群眾,還有很多志愿者,大家彼此并不相識,但在災難面前卻緊緊的團結在一起。
生4:這就是博愛。
師:(播放歌曲《大愛》)因為有了愛心,我們才感到溫暖。但是,我們不但要沐浴愛心的溫馨,而且要懂得對別人付出愛,正如一首歌里唱的那樣:“只要人人都付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你現在最想把你的愛奉獻給誰?……
二
《七顆鉆石》蘊含大愛,但在學生的心中,“愛”僅僅是一個口號式的名詞,而通過對孟子、叢飛和列夫·托爾斯泰三則材料的探究,學生理解了愛的內涵,同時也體會到這篇文章不僅在頌揚愛,而且在教導人們怎樣去愛。這些教學資源的介入,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深化了文章的主題,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掀起了高潮,使整堂課收到了較好的效果。欣喜之余,反思這次成功的經歷,我對開發教學資源的要點進行了一些思考。
(一)資源引入要適時
俗話說:“來得早不如來得巧。”說的是做事要講究把握時機,時機把握得好,獲益自然也就大。在語文教學中使用教學資源也是如此,什么時候、什么環節用,其效果是大不一樣的。案例中,列夫·托爾斯泰的材料是對文章寫作背景的一個補充介紹,按照常規,一般在導入時介紹作者、交代背景,但這樣做的話這就只是一則普通的背景材料,對激發學生的情感、觸動學生的心靈毫無幫助。因此我把它放到拓展探究環節中出示,學生對托爾斯泰頓時肅然起敬,對文章主題的理解也更為深刻,而此時歌曲《大愛》的播放更是恰到好處,撥動了學生的感情之弦。
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教學資源的使用也是如此,一定要把握時機,要在學生充分理解教材內容的基礎上,適時抓住學生的興奮點、動情點,在學生意猶未盡、處于憤悱狀態之時適時引入,這股“活水”方能水到渠成。
(二)資源開發要適度
葉圣陶老先生曾說:“教材無非是個例子。”大膽開發教學資源固然重要,但資源的開發要把握“度”,多元開發而要有“界”,這個“界”便是教材。案例中引入了三則課外材料,時通古今,涵蓋中外,但三則材料都是對“大愛”這一主題的闡釋和升華,是對文本的深度解讀、對教材的適度延伸,它們始終圍繞教材、扎根課堂、緊系學生,張弛有度。
語文課堂猶如一道菜肴,教學資源就像調味的鹽,沒了或少了,感覺淡而無味;多了或亂了,無法入口。教學資源的開發和運用始終應緊緊圍繞教材,圍繞教學,圍繞學生,避免因容量過度、淺嘗輒止而導致表層理解、缺乏深度,因偏離文本、標新立異而導致離譜教學、糟蹋名著,因脫離實際、喧賓奪主而導致虛化閱讀、轉移重心……于漪老師曾說:“離開文本去過度開發,語文課就會打水漂。”只有深挖教材、緊扣文本、尊重教材,立足于課堂實際,才能將語文課堂烹調成一道語文味十足的美味佳肴。
(三)資源形式要適宜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課堂教學資源的呈現形式越來越豐富多彩,選擇適宜的教學資源使用方式尤為重要。案例中,三則材料如果只是作為補充材料用PPT讓學生瀏覽一下,那么它只能在學生腦中增加一些文字碎片。用探究的形式,將三則材料以及課文內容連綴成有機整體,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創造性地閱讀,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加強了學生的思維訓練,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可謂一舉多得。
教學資源,是對課堂的拓展,對教材的延伸。因此,它以何種形式運用,始終應立足于課堂教學的實際情況,立足于學生學習的實際需要,這樣才能在教學中真正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
有人說:“課堂教學的最高境界是把課上到學生的心里。”作為課堂的組織者、引領者,我們應有效利用身邊的教學資源,為語文課堂注入源頭活水,拓寬語文課程的內涵和外延,讓學生的語文學習煥發生命的活力,充滿成長的氣息,綻放智慧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