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吉乾
摘要: 農村小學留守兒童逐漸增多,越來越多的孩子得不到父母的關愛,他們厭學混學,綜合素質差,如何提高農村小學語文課堂的有效性成為一個難題。為了讓學生喜歡語文,語文教師要想方設法活躍課堂氣氛,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實施多元化評價,從而實現學生的進步與發展。
關鍵詞: 農村小學語文教學有效教學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農村大量的剩余青壯年勞動力流向了城市,使得農村小學生源減少的同時,留守兒童也在不斷增加。留守兒童得不到父母及時的關愛,得不到家長在學習上的輔導。綜合素質得不到提高,厭學混學現象日益嚴重。如何提高農村小學語文教學活動的有效性是值得我們深入探討的一個問題。
“有效教學是指通過教師一段時間的教學,學生能獲得具體的進步或發展。學生有進步或發展是教學有沒有效益的唯一指標”。[1]因此,教學的有效性不僅在于教師的精彩表演,還應關注學生的進步與發展。教學的有效性更不止于一節課,而在于師生之間教與學的長期堅持。
一、營造輕松快樂的課堂氣氛
《語文課程標準》多處提到“喜歡”、“喜歡閱讀”,“興趣”、“樂于”等字樣。這就要求學生在學習語文時是自愿、主動、快樂的。營造輕松快樂的課堂氣氛有助于學生自主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試問,學生根本就不喜歡你的語文課,他們能學好嗎?而要營造這樣一種愉快的課堂氣氛需要教師的教育智慧。在課前教師可以積累古今中外的名人軼事,學習有趣的事物,看看時尚的電視節目,等等。然后利用這些資源打破沉悶的課堂,激起學生的興趣。經過較長時間的教學,學生不但會喜歡上學語文,還會喜歡上語文老師,同時也會逐步建立自信心,快樂學習。
老師只是一味吸引是不夠的,輕松快樂的課堂氣氛更需要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的支持。《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人教版三至六年級的綜合性學習恰能很好地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如五年級上冊的《遨游漢字王國》設計了字謎、歇后語、笑話、故事等有趣主題,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教材還提示學生:“自由組成小組,討論可以從哪些方面了解漢字,……用多種方式展示活動成果。”“自主性”就是要學會分析和判斷,學會選擇。學生自由組成小組,小組同學一起商量開展哪幾項活動,怎樣開展,以什么樣的形式呈現學習的成果,等等,是鍛煉自主與合作的能力的極好機會。
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要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就必須向課堂的40分鐘要質量、要效率。但這并非是要求簡單追求速度與數量,知識的掌握與能力的培養都必須落到實處。
1.優化教學設計
精心準備教學設計是上好一堂課的關鍵。教師要在精深理解《語文課程標準》的基礎上寫教學目標。教學目標的設計應是文本與學生結合,分層次地設計。例如對朗讀的要求,針對不同的學生,可以設計成“能正確地度,熟練地度,有感情地讀”三個梯度。從教學過程上來看,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與教師的主導性。有的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而過多地占用學生的時間,采用填鴨式的教學,學生對語文產生了厭學心理。相反,有的教師過分地依賴多媒體技術,讓學生長時間欣賞音樂,看圖片,學生的注意力被美妙的音樂和炫麗的視頻所吸引,而未能完成教學任務。
2.注重提問藝術
課堂上許多細節問題看似微不足道,卻影響著教學有效性的提高。提問不只是一個問題而是一門藝術。“教師在設計問題時力求精當,‘精指的是精煉扼要、言簡意賅,‘當指的是得當,所提問題要恰是重點、難點”。[2]首先,不必要的話不要在課堂上講,以免浪費時間。也盡量不用“是不是”字樣的是非問或選擇問,這不利于學生思考。取而代之則是“什么”、“怎么樣”、“為什么”等開放式的問題。其次,教師的提問要能鍛煉學生的發散思維。對于學生一時不能回答的問題,教師不能心急,要耐心引導,可把問題分解成幾個問題讓學生思考。學生回答了之后,教師則要及時準確地做出評價,肯定其積極方面,對回答不恰當的要讓學生繼續反思,以實現師生之間平等對話。
3.科學運用課件
現代教育技術的引入,特別是課件的運用使課堂教學增色不少。將學生難以理解的內容以更加直觀、形象的方式展現,這樣既能拓展學生的視野,又能彌補教師在專業方面的不足。課件的制作必須結合教學設計,通過視聽將學生的注意力最大限度地吸引到課堂教學中來。需要注意的是課件乃至其他現代教育技術只是教學的輔助,而非主體。促進學生對吸取知識,培養能力才是根本。合理運用課件才能事半功倍,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
三、形成多元化的評價機制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應注意教師的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與學生間互相評價相結合。……要綜合采用多種評價方式,考試只是評價的方式之一。”教師要改變以往只以考試為主的單一評價方式,采用多元化的評價機制,既尊重學生的多樣化差異,促進學生健康發展,又保護學生求知欲,加強學生能力培養,進而實現學生的長足發展。在具體的教學中,可以采用小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合作中探索求知。每一次教學活動后,每個學生都進行自我評價,組長對其成員評價,教師對全體學生評價,最后得出綜合成績。在評價內容上,則可從情感態度、合作交流、學習技能、實踐活動、成果展示等多方面考查學生。這既能記錄學生的成長歷程,又能增強形成性評價的效果。
這種多元化的評價機制可運用于課前或課后的學生自主學習中。如教師安排全部學生分組預習課文生字,在小組長的帶領下,成員按照分工識字、組詞、理解生字在課文中的含義。這既能節約學生課外學習時間,又能強化合作意識。成員之間能了解彼此的學習情況,促進伙伴間的競爭意識和評價的形成。另外,在課文學習中的討論及綜合性學習時也可采用這種評價方式。比如《遨游漢字王國》中的《有趣的漢字》,在教師的協調下,學生分小組學習,根據課文中的“活動建議”,分工合作完成“搜集字謎”、“查找體現漢字諧音特點的古詩歇后語……”、“搜集有關漢字來歷的資料”。這些在教師組織下的自主學習活動能促進學生發展,并提高教學活動的有效性。
在留守兒童廣泛存在的農村,要提高小學語文的教學有效性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師以平和的心態,從學生長遠發展入手處理日常教學活動。《潛伏》里說道:“有一種勝利叫撤退,有一種失敗叫占領。”語文教師要把握其整體性,不在乎一時的得失,要堅持不懈,努力實現教師的專業化,不斷關注學生的發展,讓學生更加喜歡語文學習,從而實現農村小學語文有效教學。
參考文獻:
[1]沈大安.讓小學語文教學更有效.重慶市2011年“國培計劃”遠程培訓(中央電教館,小學語文)[DB/OL].http://www.cqeic.cn/Category_1203/index.aspx,2011-10-18.
[2]徐元清.淺談課堂提問的藝術[DB/OL].http://www.ht88.com/article_15329_1.html,2011-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