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衛芳
摘要: 作文批改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有重點的創新批改是一種有效的作文批改方法。本文就精批細改的不足,有重點的創新批改在作文教學中的好處,以及有重點的創新批改的具體操作作了探討。
關鍵詞: 作文教學有重點的創新批改具體做法
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最頭痛的莫過于作文教學,而批改學生習作更是“痛中之痛”。傳統的最好的批改方法無疑是精批細改,精批細改費時費力卻收效甚微,那么有什么辦法可以費力不多卻收效頗豐呢?我認為有必要對作文批改進行創新。
一、精批細改的不足
精批細改學生習作一向被當做是語文教師認真負責工作的標志,但是,我們是否想過精批細改的收效究竟如何呢?
(一)精批細改難以改得恰如其分。有錯誤當然要改、要批,但怎樣改、怎樣批示才算最好?傳統的看法是精批細改才好。那怎樣才算精細?精細就一定好嗎?比如說錯別字,只是指出,讓學生自己改,算不算精細?種種問題,穩妥的解決辦法不好找,更難為其尋找基礎的理論支撐。
(二)精批細改難以做到人人滿意。就教師本身而言,面對學生的習作,一篇一篇地看,逐字逐句地改,批語寫了一大堆,常常累得頭昏眼花,還唯恐落得個“不負責”的稱號。就學生而言,老師改少了他們會以為不負責任,甚至把作文水平不能提高的原因完全推到老師身上;改多了,自信心強的學生會以為老師“不識貨”,是吹毛求疵。學生家長和學校領導經常是“英雄所見略同”,總嫌改得還不夠多,批得還不夠細。所以教師就是天天晚上伏在案上,批改作文,結果卻是無濟于事。
(三)精批細改后,原作的文字保留很少,幾乎成了教師的改作。舉個突出的例子,我見過一篇紅格紙橫向抄的作文,老師改得特別細,原作的文字保留很少,兩行之間密密麻麻都是老師的改作。讀一讀,老師的改作確實是比原作高明得多,可惜的是與原作的語言風格風馬牛不相及。我當時想,老師這樣費力,效果到底怎樣呢?這種做法可行嗎?我的看法是“精神可嘉,而效果不敢恭維”。
二、有重點的創新批改的好處
既然精批細改在作文教學中起不了什么作用,那么該怎么批改呢?我認為應該有重點地創新批改。所謂“有重點的創新批改”,就是教師對某些重點學生的作文或某篇作文的重點部位進行批改;同時,對不同學生的習作用不同尺度進行不全面鋪開的批改。這樣批改有何好處呢?
(一)有重點的創新批改易使教師做到有的放矢。拿到一篇文章,教師先粗略一讀,有個整體把握,然后定出這篇文章的批改重點。比如說學生文章中有錯別字、病句等很多錯誤,要教師全批,工作量大不說,批到后來教師自己也稀里糊涂了。而換成有重點的創新批改就大不一樣,教師只要一門心思有針對性地批改一兩處,這樣一來,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而不是手忙腳亂,東一榔頭西一棒。
(二)有重點的創新批改易使不同層次的學生發現問題改正錯誤。有重點的創新批改當然也是針對不同學生而言的:對作文功底好的同學可以從他們的語言文采上下手;對作文水平一般的同學可以有針對性地幫他們批改錯誤比較嚴重的一種;對于作文處于下游水平的同學則可以從錯別字下手,并且專攻錯別字。這樣每位同學都能有所提高,不會出現怨聲載道,學優生吃不飽、學困生吃不了的現象。
(三)有重點的創新批改能撓到癢處、觸到痛處,又能使原作不失其真。所謂撓到癢處、觸到痛處,就是指批改時抓住關鍵問題,通過巧妙的指點,讓學生恍然大悟。古人改文章的故事可以清楚地說明這種情況,晚唐鄭谷改齊己和尚《早梅》詩,北宋蕭楚才改張詠詩的故事家喻戶曉①。批作文如也能這樣,教師費力不多而學生卻因之舉一反三、一通百通。
三、有重點的創新批改的具體做法
(一)選擇一些重點學生的作文進行批改。一個班有四五十個人,兩個班就接近一百人,且不說工作量驚人,關鍵是究竟到底有多少成效?我們何不對班上的一批重點學生的作文進行批改呢?可以選班上作文水平優秀、功底一般和水平較差的同學各三五位的作文進行重點批改,這樣就可以以點帶面把握整個班的作文情況,講評時也可以有的放矢。也許有人會說,這樣批改有不少同學不是沒改到嗎?是的,這些同學可以在老師評講的基礎上自改。這對他們來說也是一種提高。當然他們是教師下次作文批改的重點對象。如此,只要一個半月,每個學生都能享受有重點的創新批改的“待遇”了。相信一年下來,兩個班學生的作文水平會有大幅度的提高。
(二)對一篇作文的重點部位進行批改。面對一篇學生的習作,我們不必面面俱到,可以選擇一些重點的地方進行批改,如結構上的毛病就可以針對結構松散、缺乏條理進行批改。在批改中要掌握這個規律:一般來說,文章采用的基本推理形式決定著文章的內在結構形式。如一篇文章主要是探討某一事物產生的原因,反映在結構上,必然有因果關系的兩個部分,或者是結果推及原因,或者由原因推斷結果,缺一不可。如果在寫作中,材料安排不當,就會使層次不分明、條理不清楚。
(三)對不同學生的作文可用不同尺度進行批改,即對不同的學生選用不同的批改重點。長期以來,教師在批改作文時,都是一個尺度,往往是不論學優生還是學困生,都是畫出幾個錯別字,再在它們后面弄上個“半框”符號,讓學生在框中改正;在優美句子下面劃一串浪線,然后在后面寫上“語言優美、豐滿”的評語;一般作文中沒什么大錯誤的往往寫上“語句通順,條理分明,語言樸實無華”。我認為對平時作文水平高的學生可以在重點批改的基礎上批細點,指出他們不應出現的作文毛??;對作文水平一般和低下的學生可以在有重點的創新批改的基礎上找他們的優點。一般教師分數摳得很緊,六七十分很常見,七十五分已算高分,而不及格的每每有之。其實,我們可以給不同層次的學生不同的尺度。大膽采用高分激勵法,對于中下層學生,只要習作有一處明顯進步,就可把這一處作為有重點的創新批改的對象,給他們八十以上的高分,還可以給他們寫上鼓勵的評語;對于作文成績突出而平時一向認真的學生,即使作文仍有可改之處,也不苛求,就其突出的優點寫幾句評語,給個九十分以上,甚至滿分,予以鼓勵。當然并不是給學生隨意加幾分了事,而是要因人而異,因材施教,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作文興趣。要盡量采取分層批改,而且要及時對學困生給予鼓勵。在分層批改中,應及時肯定學困生作文中存在的可取之處,毫不吝惜地把“優”獎給作文中有亮點的中下層學生,同時對于基礎較好同學要防止他們故步自封,對于他們的作文要嚴格要求。新的《語文課程標準》特別指出:“要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的環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②在分層批改中,要讓基礎較差的學生在和自己的比較中,看到自己的進步,樹立起寫好作文的信心;也要讓基礎好的學生感到要被別人超越的壓力,促使自己去努力提高寫作水平,從而達到作文教學的“積極平衡”。
總之,有重點的創新批改既可以減輕教師的負擔,又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它開辟了作文批改的一條新路,也充分體現了作文教學的人文性。
注釋:
①出自《辭?!罚ㄉ虾^o書出版社1980年版縮印本):晚唐和尚齊己作早梅詩,送給詩人鄭谷看,其中“前村深雪里,昨夜數枝開”,鄭谷改“數枝”為“一枝”,齊己大為佩服,叩頭感激。北宋初年的張詠,做過高官,剛直傲慢,竟諷刺名宰相寇準不學無術。他寫了一首詩,其中有句:“獨恨太平無一事,江南閑殺老尚書?!痹姼宸旁诎干?,蕭楚才看見后把“恨”字改為“幸”字。張詠發現有人改他的詩,大怒,把蕭楚才叫來責問,蕭楚才說:“與公全身。公功高位重,奸人側目之秋,且天下一統,公獨恨太平,何也?”張詠恍然大悟,下拜感激。
②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2002.
參考文獻:
[1]金梁.作文語文教師的煩惱.現代教育報,2002-1-8.
[2]錢金明.小學作文教學:高年級快速作文評價初探.吳江市八都中心小學,2002.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