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燁
摘要:以人為本,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和諧發展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靈魂和宗旨。學生素質的發展具有不以教育者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實施素質教育不僅需要把握社會發展要求與素質教育的目標定位,更需要教育者在充分理解和遵循學生素質和諧發展規律的基礎上,積極變革和創新學校教育與生活過程,使學校生活能更好地促進學生素質的和諧發展。
關鍵詞:素質教育;學生素質;和諧發展
中圖分類號:G4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9094(2012)02-0009-04
素質教育是以培養學生適應現代社會生活為目的的教育。以人為本。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和諧發展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宗旨和靈魂。學生素質的發展并非完全是學校教育的結果,其本質上是學生主體在與現實生活的相互作用中主動學習與積極實踐的結果。決定學生素質和諧發展的學校因素不是既定的課程、教育內容和目標要求。而是取決于我們給學生提供了什么樣的學校生活經驗和道德體驗場景。學生素質的發展具有不以教育者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實施素質教育不僅需要把握社會發展要求與素質教育的目標定位,更需要教育者在充分理解和遵循學生素質和諧發展規律的基礎上,積極變革和創新學校教育與生活過程。使學校生活能更好地促進學生素質的和諧發展。
一、和諧發展:學生素質發展的教育訴求
實施素質教育涉及到兩個最基本的問題:一是培養學生具有什么樣的素質,是素質教育的價值取向與目標問題;二是如何科學有效地培養學生的素質,是有效實施素質教育的途徑、方式和方法問題。而素質教育實施途徑、方式和方法的基本前提是正確認識和理解學生素質及其形成發展的規律。目前,雖然學校實施素質教育已經成為教育者的共識,但在具體實踐中,許多旨在加強學生素質的教育舉措和活動。只是流于淺表的形式,并未對學生素質發展產生實質性的效果,究其原因,正是學校教育工作者對學生素質的形成和發展過程缺乏科學和全面的認識。因此,在倡導以人為本、科學發展的今天。實施素質教育更需要教育工作者樹立起學生素質科學、全面發展的觀念。
1.全面提升:學生素質和諧發展的基本內涵
和諧是事物發展的一種狀態,學生素質的和諧發展是指學生的素質處于一種積極協調發展的狀態,它包括三個方面的含義:一是指學生身體與精神之間的和諧;二是指學生主體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等非智力因素與知識、技能等智力因素之間的協調;三是指學生主體與他人、社會、自然關系的和諧,并具有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和較為豐富的人際關系。素質和諧發展的核心是個體具有積極健康的自我意識和具有與其年齡相符合的自我教育、自主學習的意識與能力。
學生素質發展問題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一個基本問題,美國哈佛大學教育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建立在神經生理學、認知科學和文化人類學等多學科基礎上的多元智能理論為學校教育工作者全面認識學生素質的基本內涵提供了直接的理論依據。為此,在具體的教育過程中,學校教育工作者應在充分了解人的素質全面發展應包涵八種智能——語言文字智能、數理邏輯智能、視覺空間智能、音樂韻律智能、身體運動智能、人際溝通智能、自我認識智能、自然觀察智能Ⅲ的基礎上,深刻理解每一種智能所代表的獨特思考模式。有效把握他們在個體素質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并通過深入教育實踐促進每一種智能力量的張揚,實現在多元智能集體喚醒后人素質的整體和諧發展。
2.多元協調:學生素質和諧發展的目標定位
通過對多元智能理論在推進學生素質和諧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進一步認識,我們認為,多元智能理論是有效指導學校開展素質教育的理論之一。
(1)潛能開發的合理性
素質發展的問題實質上就是人的全面發展問題。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明確指出,實施素質教育要“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現代腦科學、心理學的大量研究表明,每個人都擁有十分巨大的素質潛能。特別是青少年兒童。這一時期潛能的全面喚醒和合理開發對其以后一生的發展都具有重要和積極的意義。所謂全面喚醒是指通過適度的方式,激活兒童在生理、心理(包括感覺、思維、情感、意志力等等)各方面的機能。這些遺傳賦予人的潛能素質。只是人潛藏于人自身遺傳素質中“沉睡著”的力量,它們若不能被有效喚醒,就會萎縮乃至泯滅。因此,素質教育就是以喚醒人各方面的素質潛能為前提,并且在兒童每個發展階段使這些潛能素質都得到合理科學開發的一種社會實踐活動。
(2)社會適應的基礎性
在一定意義上說,教育的過程其實是一個促進人完成社會化和個性化的過程,它在人的素質階段性發展過程中的作用主要表征為:通過積極的實踐活動。在幫助每位學生增長知識、技能,培養自身喜歡、擅長素質的基礎上,促進其養成適應社會生活的基礎性能力。這些基礎性能力的養成實際上是一個學生不斷把社會文化自覺內化為自身素質的過程,這是一個從被動到主動、從他律到自律的動態衍化進程。這種將多元智能融入素質教育內涵的指導性理論突破了傳統智力理論關于智力是人類大腦抽象思維能力和智力是單一靜態能力的看法,它指導我們在教育實踐中。要更多地關注讓學生掌握必須的科學文化知識、適應社會生活的道德價值與行為、積極面對生活的態度、創造性解決面臨復雜問題的能力,學會學習、學會做事、學會做人。而這些素質更具有社會性和顯性化的特征,對它的培植和挖掘也迎合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提出的教育要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發展方向。
(3)精神品質的豐富性
人作為主體的存在,精神品質在其整體人的建構過程中居于核心地位,它往往決定著一個人的精神面貌,而個體良好的精神品質的養成,則是在不斷進行教育的實踐過程中完成的。傳統教育的過程、任務主要定位于學生掌握人類千百年來積累起來的間接經驗,把獲取真理性知識作為整個教育的唯一價值取向,而事實上“教育生活是屬于生活世界的,它的功能不僅僅在于文化復制,而且還在于確立社會秩序和個人價值觀念,并通過交往幫助學生構建社會角色。”因此,盡量創造一種寬松、和諧、家庭式的教育場景是學生享受生活的善、美,進而進一步萌發求真理想的第一步。作為指導整個教育進程的教育目標及相關的測評機制,也應以全面提升學生的精神素養作為價值取向,人性化的教育理念有助于教育回歸生活世界的本來面目,實現人的精神品質的價值提升。
(4)個性素質的多元性
人素質的和諧發展則是指個人內在精神世界的不斷豐富。身體與心理,情感與智能,個人與他人、社會、自然都處于一種較為協調狀態,形成越來越豐富的關系系統,這是素質發展的一種理想狀態和境界。素質和諧發展的個體具有積極和客觀的自我意識,能意識并且發現自我的價值,能在不斷處理多重關系的過程中體驗到生活的幸福,具有與社會發展一致的積極價值追求。因
此。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須在樹立學生素質多元發展理念的基礎上,及時地發現每個學生的智能所長。并根據學生的個性差異采用多樣化的教育策略與方法,有針對性地促進學生特長的發展,幫助學生在經歷學校生活的過程中豐富體驗、完善個性,達成個體生命差異化地成長。
上述四個方面有關人素質和諧發展的含義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制約,并完整地統一于人發展的過程和系統中。其中,第一方面的含義,全面喚醒人的素質潛能是素質發展的前提和基礎:第二方面是社會性素質的養成,是素質發展的核心內容;第三方面,個體精神品性的成熟與發展是將個體培養成社會人的目標追求;第四方面,個性素質的和諧、豐富和自我完善,既整合了前三個方面的基本含義,又關注了人整個精神的成長與發展,真正體現了人素質和諧發展的本質內涵。以往我們在談素質教育時,往往只是從社會和教育的要求出發,缺乏系統考慮的整合思維方式,較為關注和偏重于第二方面內容的培養,忽略了學生素質潛能的喚醒、個性素質的豐富和完善。這是導致素質教育實施功利化、“目中無人”的一個重要原因。
二、可持續:素質和諧發展的實踐指向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環節。傳統的智力觀將學生的智力局限在學生的語言能力和數理邏輯能力兩個方面,這樣在課程設置方面就造成了很大的片面性,且只重視學生對課本知識的掌握。這樣的課程設置忽視了大多數學生的發展,同時也會使少數學生片面發展。多元智能理論使我們的課程設置更加理性,充分照顧到全體學生的發展。因此,我們的課程目標不能僅僅停留在知識獲得和能力培養的層面上,而應該實現四個部分——認知類目標、技能類目標、情感類目標和應用類目標的完整結合,使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都能獲得發展。這實際上為我們有效探求學生素質和諧發展的規律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基礎。
1.經驗影響:學生素質和諧發展的同化點
尊重學生已有的經驗是促進學生素質和諧發展的前提。瑞士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把兒童素質的發展描寫成一種主動的過程:“兒童不斷同化新經驗,并使自己的認知結構順應那些經驗,隨著經驗不斷地增加。通過兩種先天的組織與適應機能的活動使兒童不斷地擴大和加深對所生活世界的認識,實現與現實的和諧一致。”他認為“素質的適應就是在把經驗同化于推論的結構之中和使這些結構順應于經驗論據之間達到平衡的過程。”為此,我們可以認為:與其他事物的發展一樣。學生發展的不同階段都有其不同的發展可能性,其素質發展提升也是建立在自身原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的。并且是由個體在與周遭世界不斷接觸、互動的過程中主動生長的,而不是從外到內被動灌輸的結果。因此,學校教育只有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切入,才能切實找到學生建構新的生活經驗的同化點和生長點,實現人素質真正意義的和諧發展。
2.雙向建構:學生素質和諧發展的活動基礎
學生素質發展是在與環境相互作用的活動中雙向建構的,人的素質潛能只是提供了發展的可能性,素質潛能的挖掘、發展需要在與參與社會生活、與文本對話、與人交往、在認識或者改造世界的活動中加以實現,在這種主體性的活動中,人在習得一定的社會文化規范的同時,發揮自己的潛能,主動建構和不斷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這過程中,活動是學生一切素質發展的源泉和中介。另外,學生素質的發展不完全是學校教育的結果,一定意義上還取決于學生自我意識和自我教育的水平。教育是學生在教師為其創設的學習生活環境中,經過自身知、情、意、行等身心活動,消化吸收內外各種因素的影響作用達到自我發展的過程,同時也是一種特殊的生活過程,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學生的自我意識和自主選擇對其自身素質發展的作用日益增強,學校教育只有具體而深入地分析和研究具體教育活動中的交互關系,才能不斷提高教育活動的科學性和藝術性,進而不斷提高學生素質發展的質量和水平。
3.階段提升:學生素質和諧發展的基本方式
學生素質發展是一種身心結構的系統變化過程。首先,人的素質是一個由諸多方面組成的身心結構系統,任何一方面素質機能的作用都會在人的整個素質系統中發揮作用,發展不是指某種知識技能和行為的掌握,而是整個身心結構系統的變化。因此,人的素質發展不可能通過割裂開來施教或者訓練的方式實現。其次。學生每個發展階段都有不同的素質發展的課題。青少年學生正處在身心迅速發展的時期,美國心理學家埃里克森和原蘇聯心理學家包諾維奇的研究認為,在兒童每一個發展的階段都有其主導性的需要,以及與這一主導性需要相適應的發展課題。每一個發展課題的解決為后續的發展提供可能性。因此,學校素質教育必須關注不同發展階段學生的主導性需要和該階段面臨的發展性課題,找到相對應的方法、策略。實現因人、因時而異的權變主義教育目標。
4.多維發展:學生素質和諧發展的不確定性
每個兒童都是一個獨特的世界。學生素質的發展往往是連續性與非連續性發展形式的統一。學生素質發展既具有發展的共性,同時每個學生發展的基礎、可能性、路徑與節奏也不完全一樣。而且發展是非線性的,每個兒童都有不同的發展軌跡。有時兒童在發展中的錯誤和曲折往往是孕育更大發展的起點和信號,為此,素質發展是連續性與非連續性相互交替的統一過程。素質發展的連續性是指素質的某些方面有一個從低到高的連續性的過程,但是,很多情況下,素質發展往往具有非連續性的特點,即某個階段學生似乎看不到發展,突然,因為某個事件的發生,學生在某些方面一下子成熟起來,素質發生了質的變化。因此,學校教育除了為學生素質發展提供連續性的有計劃的教育之外。還應當創造讓學生素質發生非連續性變化發展的教育活動方式與內容,適時促進學生素質的發展。
5.有機整合:學生素質和諧發展的主題方向
學生的素質發展是社會化與個性化相互促進的過程。人的素質發展包括個性化與社會化兩個方面統一發展的過程。社會化發展是指個體習得和接受社會文化規范,成為能積極適應該社會的成員的過程。個性化發展則是指個體在社會化過程中。形成自己獨特的價值追求、情感態度、認知結構以及行為方式,發現自己獨特的價值的過程。正是社會化發展使個人成為一個社會人,而個性化發展使個人成為一個具有獨特個性與價值的人。個性化發展與社會化發展相互影響,統一于人的整個發展過程之中,且是不能割裂的。素質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就是促進學生社會化與個性化之間的相互促進、協調發展。因此,學校教育要在統合性、整體性目標的引領下,積極構筑適合學生差異發展的個性空間,努力確保學生在學校共同生活的經歷中實現社會化發展和個性化發展進程的有機統一。
學生素質的和諧發展是一個系統的過程,學校教育只有采取系統整合的思維,在充分認識學生素質的基本構成要素及有效把握促進學生素質發展實踐切入點的基礎上,才能采取符合學生素質和諧發展規律的措施,積極實踐,最終實現“教育為了人素質和諧發展”的旨歸。
參考文獻:
[1][美]霍華德·加德納,多元智能[M].沈致隆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03.
[2]郭元祥.論課堂生活的重建[J].教育研究與實驗,2005(1).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關于印發《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的通知[C].教基[2001]17號.
[4]車麗萍.試論智力發展與同化、順應的關系——皮亞杰基本理論的啟示[J].內蒙古師大學報(哲社版),1997(2).
[5]石向實,鄭莉君.辯證唯物主義反映論與發生認識論[J].前沿,1994(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