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蓉
摘要: 針對中職學生語文基礎薄弱,學習習慣沒有養成的特點,中職語文教學應有別于普高教學,要有自己的特色。作者認為最主要的是激發中職學生內心深處的自信心、自尊心,促使他們愉快而輕松地完成語文教學。
關鍵詞: 職業高中 語文教學特色教學
語文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和應用寫作的能力,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廣大所采用的手段和方法多種多樣。如注入式、啟發式等,可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但對于職業高中的學生來說,我認為應區別于普通高中的教學方法,要有自己的特色。因為相對來說,這批學生文化成績比普高學生差,基礎不夠扎實,厭學情緒較嚴重。在教學實踐中,有相當一部分的學生的語文能力較差,名為高中生,而實際語文水平卻相對較低。時下職業高中語文教師大都在感嘆:現在的職高學生素質越來越差,學生對語文課學習的興趣幾乎為零,教學是越來越難開展了。因此,照搬普高教學方法,只會事倍功半。故職高語文教學的手段和方法必須有別于普高教學,根據學情,進行特色教學,讓學生學有所樂,學有所獲.
一、激發動機,使學生愿學
動機是一切學習的原動力,它是推動學生學習的主觀因素,是學生學會學習的前提。因此,在教學中應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求知興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教師要重視引導學生對美好前景的向往,培養他們的自尊心、自信心、進取心,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與自身發展中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自愿、自立的基礎上建立學習的具體適當目標,知道自己應該從哪些方面努力,從而把學習轉化為自己的第一需要,產生濃厚的求知欲望,愿學、樂學、愛學、使學生的學習具有持久的內在動力,這樣才能圓滿完成職高階段的學業。
我在教學中的具體做法是:①向學生講清道理,即語文課是專業課的基礎課。②讓學生走向社會作實際調查,或結合學生的實習去親身體驗,使他們在實踐中親身領悟到提高語文能力的重要性。③結合實例分析證明一個人語文能力的高低對一個人前途的影響,從而激發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我班的周海燕同學平時重視語文能力的提高,獲得2012年校作文比賽的一等獎。我將這些實例講給學生聽,使大家受到了較現實、較深刻的教育,充分地認識到了學好語文、提高語文能力的重要性。事實證明這樣的做法頗有效果,我所帶的班級每次月考都名列前茅。
二、知己知彼,施教自如
由于職高學生基礎較差,要取得教學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與“學”的溝通。要做到溝通,教師必須全面了解學生。只有了解學生,才能因材施教,才能做到既以教材為依據,又不拘泥于教材,不拘泥于《教學參考》,時,又可以按照大部分學生容易接受,小部分學生感到有點困難的標準去備課、授課。要做到“知彼”,必須課前多作調查,課后多注意收集信息,多和學生交流。
許多職高的學生學習習慣不好,初中受老師的冷落,平時根本沒有發言的機會。因此第一堂語文課我不會語重心長地給他們講道理,而是要求學生先簡單地介紹自己的姓名、興趣愛好、性格或家庭成員。不管講什么,只要表達清楚,語句通順就行。自我介紹改變了課堂呆板、枯燥的狀況,使學生感到語文課的輕松感和趣味性,從而為以后的語文學習營造了良好的氛圍,形成健康的學習心理機制。
做到“知彼”之后,還要做到“知己”,包括自己對教材鉆研、理解的深度和廣度的自我估價;備課中教案的設計、提問問題的設計力求適應學生的接受程度。如講授《黃鸝》一課,按常理學生能說出幾句關于黃鸝的詩,導入可由此展開。但我私下問過,沒有一個學生能說出完整的一句詩。細想也合乎現實,這些學生初中時沒好好讀過書,對語文更加不重視,唐詩背不出不足為怪。因此我改變設計,給他們布置預習作業,去收集有關的詩。課堂上他們思維活躍,氣氛良好。職高生自制能力差,思想很容易開小差,針對這情況,我有意盡量用多媒體教學,如教學《荷塘月色》一文,利用幻燈出示作者照片,簡介月光下荷塘美景的畫面,學生如臨其境,自然就會體味到作者當時的心情,領會文章的意境了。多媒體的聲、色、形緊緊地抓住了學生的眼球,整堂課也其樂融融。只有這樣,才能達到“知己”。做到了“知己知彼”,才能因材施教,施教自如。
三、把握尺度,落在實處
做到“知己知彼”“因材施教”后,還要在教材處理,重點、難點的把握上注意尺度,落到實處。所謂“實處”,就是讓絕大部分學生能接受,能理解,能掌握,從而增強學習信心和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在教學中具體可分兩步實施。
第一步:感性認識。就是讓學生多讀課文,熟悉課文。做到學生不熟悉課文,教師不講課。由于職高學生自學習慣比較差,自學能力比較弱,因此僅靠教師課前提一句要課外預習課文是遠遠不夠的。應在要求預習時,給他們一些思考題目,提出明確要求,讓學生自己完成,在上課時檢查驗收。
另外,在課堂上適當多給他們讀課文的時間。當然讀的方法要多種多樣,不能單一。只有在學生熟悉課文、有了大量感性認識的基礎上,講解、分析時學生情緒飽滿、氣氛活躍,在雙邊關系的處理上才能得心應手,才能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我在講授《黃鸝》一課時,雖然早自習讓他們朗讀過,但肯定有部分同學沒好好讀,因此上課時我還是安排了小段時間讓他們讀,男女分組讀。這樣不僅讓學生再次熟悉課文,而且讓學生更快地進入了角色,之后四人一組的討論很成功,課堂氣氛很活躍。
第二步:理性認識。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上升到理性認識,就會水到渠成。例如教《淡淡的深情》一文時,我首先要求學生根據課文預習提示預習課文,同時布置思考題,要求學生找出課文中寫了母親哪些淡淡的表現。第一堂課讓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再讀課文,并檢查預習情況,讓學生發言。這時學生因為比較熟悉課文內容,手中有材料,心中有答案,發言熱烈。在解決上述問題后,再讓學生看看這課文的材料安排。這樣,理清文章的脈絡結構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接著,在學生掌握大量材料的基礎上,提問討論:作者寫母親為什么要用“淡淡”的來形容?我們寫母親又可以怎么寫?自然而然把問題引到實際寫作中。這樣能提高了學生的寫作水平,又照應到學校開展的“感恩的心”主題班會,一舉兩得。
職教人應充分認識到自己所從事的事業的偉大和光榮,教育培養好一個職校生與教育培養好一個普高生同樣重要,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意義更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