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斌
摘 要 合理編寫導學案,課前發放,使學生實驗學習預設明確;實驗時學生小組合作、暴露思維,教師對實驗中生成性問題及時點撥,使實驗課呈現動態、生成的特征;實驗后確保討論反思充分,對學生實驗作出多元評價。
關鍵詞 實驗教學 導學案 預設 小組合作 生成 討論 多元評價
中圖分類號 G633.91 文獻標識碼 B
實驗教學是高中生物學科重要的組成部分,但長期以來被中學教師有意無意地忽視了。在全面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背景下,生物實驗教學無疑是整個高效課堂這個木桶中最短的一塊木板,為此在教學實踐中運用導學案模式就如何提高高中生物實驗的教學效益作了一些探索。
1 問題導學,預設明確
實驗課上,常常會有學生不知道要做什么,怎么去做;在實驗中又相互觀望、猶豫不決,或者按教師給的實驗步驟“照單抓方”,實驗做完了,連實驗原理都沒搞清楚。同時,一個實驗小組的學生,往往有的人忙個不停,而有的人就是看別人做實驗,沒有參與實驗過程。因此,在實驗教學導學案中設置的問題,除了結合實驗基本知識、原理和操作外,教師要特別注意引導學生觀察目標和探究方向,讓學生通過課前預習,查找相關資料,在實驗課前就有明確的實驗學習預設。同時,教師根據實驗內容,按異質分組原則將全班分成若干實驗小組,每個實驗小組一般由4位學生組成,確定一位小組長,明確組內成員分工,如誰去取實驗材料,取什么樣的實驗材料,誰做實驗記錄,或者分別完成幾組實驗……這樣可避免學生相互推諉,作壁上觀,又可避免群龍無首,一哄而上,充分利用了有限的課堂時間。
實驗教學的導學案除了具有一般導學案的主體性、導學性、探究性、層次性等特點外,特別注意聯系學生的日常生活,創設情境,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增加問題的趣味性和一定的挑戰性,讓學生先通過觀察實驗現象發現問題,再通過實驗進行探究。如做“通過模擬實驗探究膜的透性”實驗時,教師要求學生先在家制作一碟腌黃瓜或蘿卜,觀察黃瓜腌制前后有什么變化,讓學生發現并提出問題:為什么腌制后的黃瓜比腌制前的軟?碟中的湯汁是從哪里來的?這種來自學生日常生活的問題情境能很好地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知識的熱情。
實驗課若僅按照課本實驗中的材料、步驟、要求進行實驗教學,難免限制學生的思維,不利于學生創造性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因此在實驗導學案中,教師在要求每個實驗小組除完成課本實驗內容外,還需要完成變式內容。變式內容是根據課本實驗內容或變換某個條件或增設與之相關的內容或根據條件設計完成相關實驗,用于訓練學生思維,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
如在做“比較過氧化氫酶和鐵離子的催化效率”時,除了設置如為何要用新鮮的豬肝?豬肝為何要研磨?“你將根據什么現象來判斷催化效率的高低?……教師還要引導學生思考:能否用馬鈴薯或其他材料代替新鮮的豬肝?請帶著你的材料來實驗。而在“探究培養液中酵母菌種群數量的動態變化”實驗中,設置變式實驗:1~5實驗小組探究“溫度對培養液中酵母菌種群數量動態變化的影響”,6~10小組探究“pH對培養液中酵母菌種群數量動態變化的影響”11~15小組探究“營養條件對培養液中酵母菌種群數量動態變化的影響”。
通過導學案,對實驗課進行較為詳細的預設,學生實驗課前就基本了解實驗課需掌握的知識和技能,清楚了實驗課要完成的任務和實驗的基本流程,實驗時就可以相互合作,有序高效的完成實驗學習任務。
2 暴露思維,生成點撥
在遵守實驗規則的前提下,教師如何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及時發現學生實驗中的創造性的思維火花,捕捉學生實驗過程中的生成性問題,及時點撥,使實驗課具有動態的、生成的“精彩”,教師的“導”十分重要。
為了及時發現、處理各個實驗小組在實驗過程中新出現的問題,每節實驗課,筆者都邀請2~3位同年級的教師一起指導。儀器、材料、藥品等放在實驗教室前面,不發放到實驗小組。教師可先集體提醒學生注意本實驗過程中最關鍵,可能影響到整個實驗成敗,難以通過語言或圖解理解的步驟,需要時可適度演示。比如“顯微鏡操作”中的高倍鏡的使用方法,“觀察細胞的有絲分裂”中的壓片,“探究培養液中酵母菌種群數量的動態變化”實驗中血球計數板的使用,這些步驟用語言難以表達清楚,學生很難理解,而動作示范結合適當的言語指導則清楚明了,可保證實驗的順利進行。但教師應盡可能減少示范的內容,更不可示范整個實驗過程,以免限制學生思維,不利于學生創造性的發揮。
在補充少量相關知識和技能的基礎上,各實驗小組對預習中形成的實驗方案進行討論,合理改進。同年級的多位教師在學生小組討論及自主實驗過程中,分別負責解決幾個實驗小組遇到的問題。教師應引導學生仔細體會實驗的目的、原理、材料、用品,思考實驗方法、步驟、結果、誤差等的相互關系;引導學生比較課本實驗和自己設計的實驗的優缺點;誘導學生及時、主動地表明自己的觀點或實驗設想,無論“錯”還是“對”,“合理”或是“不合理”。經過教與學的互動,使“錯”的觀點、“不合理”的實驗設想得到糾正,從而建構出正確的認知,掌握實驗的原理和方法,完成實驗教學的目的。
“一切循規蹈矩的實驗約束只會壓制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造力。”實驗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創新,不要害怕犯錯誤,可以是實驗材料、實驗操作的“改進”,也可以是課本實驗的變式內容,還可以是本課實驗的深入研究。學生的“錯誤”其實是難得的活教材,引導學生分析錯誤產生的原因并提出解決的方法,比簡單地模仿課本,得到一個預期的正確結果,收獲要大得多。同時,一定程度上還培養了學生正確對待“錯誤”實驗結果的科學態度。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做的只是對學生的鼓勵、疑難的點撥以及確保學生不違背實驗規則。
3 交流得失,多元評價
要提高實驗課堂的效益,實驗結束后的討論交流十分重要。然而,由于實驗中生成性問題的處理,許多時候實驗結束時,下課鈴也快響了,學生只能匆匆收拾好儀器和實驗臺離去。
在實驗導學案中,增加了“實驗反思與質疑”小欄目,作為學生實驗課后的作業。教師通過對學生“實驗報告”和“實驗反思與質疑”的批閱,選擇有價值的問題,如“葉綠體色素的提取和分離”中色素帶顏色太淺的原因,“植物細胞有絲分裂實驗”中染色過淺的原因等,在下一節課開始時組織學生討論,這樣確保了討論時間的充足。討論堅持開放性、多樣化,教師做適當的引導,鼓勵學生敢想、敢說,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討論的形式可以是各小組結合本組實驗具有情況討論匯報,也可以全班討論爭鳴。通過思維的碰撞,學生交流實驗操作技巧,分享實驗過程中的心得,加深對實驗及相關知識的理解。
建立多元評價,通過學生自我評價、小組內相互評價、小組間比評、教師評價等方式,對實驗中的設計、操作、觀察、創新、質疑、情感態度等進行多角度、客觀、公正、準確的評價,使學生清楚自己的學習情況,確定努力目標,能激發學生發揮特長、勇于創新,也能促進教師不斷改進教學,提高教學質量。對學生在實驗中一些變式處理、標新立異的構思尤其要倍加呵護,哪怕只有一點點的新意,教師都應及時給予肯定,即使是錯誤的想法或是失敗的實驗結果,也應該就其中可貴的創新精神予以鼓勵。
4 問題與反思
不少實驗需學生聯系生活,在課前做一些小實驗,這對寄宿學生而言有些困難,盡管在組建實驗小組時考慮走讀生與寄宿生的混搭,但實踐中仍有許多小組不能很好地完成。為了即時處理學生實驗中的生成性問題,嘗試讓多位同年級教師一起協助指導,這需要教師密切合作,各班實驗安排時間的協調,無形中增加了教師的負擔。實驗后的討論與評價在下一節課的開頭,這樣的安排雖然增加了實驗教學時間,但對提高實驗教學的效益很重要,不過需要對學期教學計劃合理調整。
參考文獻:
[1] 姜彰文.提高生物實驗教學效益之探索[J].中學生物學,2009,4:34-35.
[2] 黃仰奕.以學生為主體的高三生物學實驗課教學初探[J].生物學教學,2005,6:29-30.
[3] 彭月生.生物實驗教學改革初探[J].中學生物學,2005,1:33-34.
[4] 陳建新.中學生物探究性實驗教學模式初探[J].生物學雜志,2008,4: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