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玉才
在高中課程改革和課堂教學改革逐漸深入的背景下,廣大一線教師和專家學者對當前高中思想政治有效教學進行了許多有益探索。本文對如何提高高中思想政治教學有效性問題作探討。
1.高中思想政治課有效教學必須體現新課標的性質和目標,實現知識、能力、覺悟有機統一,突出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
《高中思想政治課課程標準》(以下簡稱新課標)在闡述其課程性質時指出:“思想政治課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常識為基本內容;引導學生緊密結合與自己息息相關的經濟、政治、文化生活,經歷探究學習和社會實踐的過程,領悟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使他們切實提高參與現代社會生活的能力,逐步樹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為他們的終身發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質的基礎。”新課標在闡述其課程總目標時指出:“懂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常識;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和方法,與時俱進地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具備即將成人的青年在現代社會生活中應有的自主、自立、自強的能力和態度;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情感,初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由此可見,思想政治課具有獨特的課程性質和目標,實現知識、能力、覺悟(包括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的統一是思想政治課與其他學科相較的最大特點。新課標下思想政治課的有效或高效教學,必須抓住這個特點,體現新課標的性質和目標,實現知識、能力、覺悟有機統一,突出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不管采取什么教學方法,課堂教學不管怎么改革,都不能偏離這個性質和目標。一堂有效的思想政治課,學生要有豐富知識的獲得和能力的提升,更要有真摯的情感探索與體驗。如果在思想政治教學中只重視知識的傳授和能力的培養,而忽視了覺悟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就等于背離了思想政治課的宗旨,這種做法是完全不可取的。
2.激發學生興趣,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
長期以來,學生普遍對思想政治不感興趣,甚至有的學生把政治課看作是枯燥無味的代名詞,政治課上大多數學生都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課堂教學的效益之低可想而知。這種狀況的形成固然有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缺乏的原因,而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教法陳舊單一,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興趣才會有主動參與的意識,因此要實現思想政治課教學目標,教師就應當充分發揮自己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導作用,采取各種教法激發學生的興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逐步提高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1創設情境。新課程理念遵循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把新課程模塊建立在了生活的基礎上,因此我們在創設情境時,不僅要考慮到情境在形式上活躍課堂氣氛的功能,更要注意情境的內容必須來自生活,這樣才能真正調動起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
2.2時事簡評。新課程理念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教育與把握時代特征的統一,時政教育不僅與高中思想政治課互相補充,而且是高中思想政治課堂教學中非常重要的內容。我在對高三年級學生進行的一次“我最喜歡的選修課”調查中發現竟有一半以上的同學對“時事點評”這門課感興趣,這使我意識到加強時政教育是激發學生學習政治學科興趣的重要途徑,并且在時政教育中學生主體作用能夠得到很好的發揮。
2.3組織討論。討論教學方法已被廣泛使用,它有利于啟發學生思維,培養合作精神,養成探究學習習慣。在高中政治課堂教學中如果能適當組織學生對一些現實問題進行討論,將會收到很好的效果。
3.明確道德價值觀,優化德育功能。
如果說學校德育是對學生進行如何“學會做人”教育的皇冠的話,那么,思想政治課則是皇冠上璀璨的明珠。思想政治課對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政治方向,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起著重要的導向作用。在教學中,通過活動的設計,不斷創造條件,促進學生的道德踐行,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感悟和理解社會的思想道德價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和良好的行為習慣。具體模式是:參加活動—談體會啟示—提高覺悟。
4.搞好高中思想政治課的教學評價。
4.1實現教學評價內容多角度和多層次化。思想政治課教學評價內容應改變過去偏重政治理論知識的單維評價,強調對學生基礎政治知識和技能、學習方法和學習過程、實踐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內容的多維評價。教師平時應注意觀察學生的認知態度、行為習慣、情感變化、意志品質、交往與協作能力等,并把這些納入評價內容。堅持理論聯系實際,應用辯證思維方法評價學生,促使學生在自身內部進行整合,做到知行統一,表里如一,保持健康向上的心態,實現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目標。
更重要的是命題思想的進步和命題技巧的改善,在以往的試卷中客觀題所占比重過大,命題者為了政治利益放棄了作為個體的人的利益。考試是對學生的考查,是了解學生社會化的程度,是衡量學生是否了解社會評價,完全可以是主觀的,是殘酷的。更大的困難是主觀題答案的擬定,在以往的考試中所謂的主觀題也不過是答案范圍更大的客觀題,在答案中體現學生的精神、理念和情感。
4.2實現多主題進行教學評價的方式,即教師、學生、家長共同參與。這種多元化評價具有重要作用,學生通過自評、生生互評,有利于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增強自我意識、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的能力,也有利于學生認同評價結果,激發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有效發揮評價的作用。家長參與評價有利于家長走近教學,改變觀念,增進對子女的了解,形成家校的教育合力。通過學生、家長、教師三者相結合的綜合評價能夠比較真實了解學生的學習及其他情況,有利于促進家庭成員之間的溝通,促使學生學會理解他人、關心他人,懂得感恩和承擔責任,從而達到教育的目的。當然,這種多主體教學評價給予了學生和家長更多的責任,可以讓學生更關注自己的行為和選擇,讓家長更關注學生的需求,更了解學生的能力。
4.3實現多元化的評價標準。以往統一的教學評價標準,違背了學生天然素質個體差異的基本事實,可以說很多。“差生”是由于評價標準單一而“制造出來”的,以學生發展為目標的新的教學評價,強調對評價對象人格的尊重,關注學生中的“弱勢群體”。教學評價標準應采用多層化,對不同基礎的學生,用不同的標準來衡量。這種多層評價標準具有特殊的意義,甚至可以改變他們的一生,我們應該明確“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會多出一批好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