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士艷
摘要: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關系到能否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培養堅定可靠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務。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狀況令人擔憂,加強教學研究,增強教學實效性的任務已相當緊迫。文章就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實效性弱化的表現、原因進行了探討,并對增強教學實效性進行了思考。
關鍵詞: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弱化表現原因對策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簡稱“思政課”,下同)在促使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方面起到了其他學科無法替代的作用。但近年來,“思政課”教學效果每況愈下,不滿意的不只是政府和學校,也包括教師和學生本身。教育主管部門從高校學生的調查中早已對“思政課”教學效果堪憂,學校、教師和學生也心知肚明,改革方案出臺了一個又一個,卻似乎都沒有抓住問題的根本,收效甚微。這從高校德育領域里頻頻出現的“困境”、“有效性不足”、“實效性弱化”等詞語可見一斑。“思政課”教學改革還沒有找到行之有效的途徑和對策,“思政課”的教育實效性受到了現實的挑戰。
“思政課”教學的實效性,是指在“思政課”教學過程中所達到的實際有效的程度或狀態。它通常以對學生的思想與行為的影響的深淺程度和所達到的客觀效果作為評價標準[1]。
一、“思政課”教學實效性不強的主要表現
(一)政治信仰迷茫。
高校“思政課”教學目的之一就是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政治意識。大多數學生認為在校期間要好好學習,日后報效祖國,這是最大的政治。但也有一部分學生對一些政治概念和原則的理解發生偏差,對一些政治觀點的實質認識不清。有的甚至對政治上的大是大非分辨不清,用“過時論”、“無用論”、“失信論”等錯誤的觀點曲解馬克思主義。這種政治價值取向的改變,發展到一定程度,勢必會改變大學生的政治信仰。
(二)理想信念模糊。
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靈魂,樹立中國特色的共同理想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主題。因此,加強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是當前高校“思政課”的重要政治任務。然而,大學生在理想信念方面的現實狀況卻令人擔憂,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模糊認識和信念動搖,比如對馬克思主義信仰迷茫,對科學社會主義的信念動搖,對中華民族的全面振興缺乏堅定的信心等,認為我國與西方發達國家的差距太大,對黨中央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心存疑慮[2]。
(三)價值取向扭曲。
“思政課”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從中央到地方各級各類學校都非常重視學校的德育工作,這為大學生思想觀念的轉變提供了有利條件,在社會主義、集體主義和愛國主義的教育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然而,在相當長的一個階段中,高校“思政課”教學中的價值觀教育,依然沿襲了計劃經濟條件下的做法,與形勢的發展要求越來越不適應,實際教育效果也呈現出弱化的趨勢,如少數大學生群體意識不強,不關心集體,不參加集體活動,把自己凌駕于集體之上;甚至還有個別大學生凡事以自我為中心,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不惜損害集體利益,等等。高校“思政課”教學存在著實際上的“虛化”現象,大學生價值觀教育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四)道德行為失范。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確立并完善,我國正處在社會歷史轉型期,與之相適應,當代大學生的道德觀念也在悄然嬗變。盡管他們的總體認識能力在不斷提高,但道德觀念的嬗變不可避免地伴隨著失范和扭曲現象。比如,大學生道德認知紊亂,一部分學生“知”“行”脫節,是非不分,好壞不辨,精神空虛;還有一部分學生道德評價標準失范,“向錢看,向厚賺”、“人性自私論”等錯誤的觀念和思潮得到一些同學的默認。
二、“思政課”教學實效性弱化的主要原因
導致“思政課”教學實效性不強的原因有很多,這里從管理者重視程度、教師素質、大學生本身及教材內容等四個方面作簡單探討。
(一)管理者重視程度不夠。
高校領導和教育管理部門對“思政課”的認識程度和支持程度是影響一所學校“思政課”教學狀況的主要原因。目前,大多數高校領導和教育主管部門的領導在思想上和行動上是高度重視“思政課”教學的,但也有部分高校領導對“思政課”重視程度僅僅停留在文件上和口頭上,而在實際教學管理工作中并不重視。如果有上級主管部門來檢查“思政課”教學工作,就會講一些客套話或甚至造假,以顯示如何克服困難貫徹和執行黨中央及上級教育主管部門關于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的力度,并承諾在以后的教學管理工作中加大對“思政課”的投入,以示重視,時過境遷,依舊如此。
在教務管理部門的潛意識里,專業是教學評估和檢查的重點,是衡量辦學水平的硬指標,而思想政治素質是軟指標,很難予以評估,認為可有可無,因而在教學安排上能砍就砍,從來不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和規律,長期以來形成了“上大課”的傳統習慣,師生難以實現雙向交流和良性互動,課時數難以得到保證。因而,增強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也成了一句空話。
(二)教師素質不過硬。
從事“思政課”教學的教師承擔著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使命。在“思政課”教學中,無論是設計,實施教學,還是把握學生思想實際,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都有賴于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取決于教師自身素質的提高。近年來,雖然高校“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還存在著許多不足,嚴重削弱了“思政課”教學實效性。一些“思政課”教師的政治信念薄弱,理論素養差;有的主體意識不強,職業認同感淡化,敬業精神不足;有的知識結構單一,教學能力欠佳,科研能力不足,不能完全勝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際需要,甚至被社會現實和學生們提出的各種問題所困擾[3]。
(三)大學生熱情不高。
從相關調查中我們發現,大學生對“思政課”普遍存在著錯覺:內容雷同,理論空洞,說教乏味,考評形式單一,等等。如果“思政課”教學內容不能適應大學生思想實際的需要,就會被他們視為無用過時的。對學習內容缺乏興趣或熱情的直接結果是學習動力不足,缺乏一種自身迫切需要接受教育的愿望和要求,導致大學生在對待“思政課”教學的態度時表現出不是“我要受教育”,而是“要我受教育”,在這樣一種被動無奈的學習過程中,要把教學內容內化為大學生的意志是難以想象的。
(四)教材體系僵化滯后。
大學生對教材的普遍評價是明顯缺少時代氣息,陳舊刻板,枯燥乏味,缺乏科學、趣味性、可讀性,等等。其反映的核心問題是教材內在的思想體系遠離社會實際和時代特點,嚴重滯后于社會發展的要求,通篇都貫徹著高高在上的空洞乏味的說教和強制,似乎一切都是必然的,結論是事先安排好的[4]。對經典的引用主宰一切,充其量是對已有的結論的證明和說明,只是向大學生開出一個清單讓他們相信,而不是讓他們去探索或者自己去設計。通篇都是“大學生必須怎樣做”而沒有進一步分析“為什么要這樣做”,缺乏理論上的深入剖析,缺乏與讀者的平等探討。
三、增強“思政課”教學實效性的對策思考
(一)全面提高“思政課”教師的素質。
面對當今國際局勢的新變化和各種社會思潮相互激蕩,教師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論素養,用科學的態度對待馬克思主義,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迫切需要。“思政課”教師不能僅僅停留在單純的授業解惑上,而應在教學中體現自身的思想、信念、道德情操和修養等全部人格魅力及良好的師德師風,并成為青年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要使“思政課”受到大學生的好評,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必須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
(二)與時俱進,不斷深化教材內容改革。
隨著國內外形勢和學科理論建設的發展,教材有的內容已顯得過時,有的新觀念有待充實。因此,應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建立德育網絡,革新那些毫無時代感、遠離學生思想實際的教材內容體系,充實具有時代氣息的新理論觀念,使教材更有系統性、層次性、教育性和說服力、感染力。
(三)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從大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
“思政課”要增強實效性,教師應樹立“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努力貼近學生實際,增強教學的針對性。當代大學生思想觀念趨于務實,他們并不滿足于教師空洞的理論說教,而希望就理論與實踐相關問題進行廣泛而深入的探討,希望學到的知識能夠解釋和解決當今社會現實問題。因此,“思政課”教學一定要貫徹理論聯系實際和“學馬列要精,要管用”[5]的原則,把握精髓,學以致用。
(四)改革和完善考評體系,強化社會實踐考評環節。
“思政課”考評的目的在于檢查教學效果,但長期注重理論忽視實踐環節的考評,使大學生“知”與“行”嚴重脫節,這就要求課程考評必須突出大學生綜合能力和素質提高方面的考核,突出大學生在整個教學進程和不同環節的考核。因此,思想政治課程考評應注重課堂考評與課外考評相結合;學習成績與行為表現相結合;理論統一考評與撰寫論文答辯情況相結合,按一定比例記分綜合考評。
因此,我們要全面評估當前理論考核(閉卷考試)的實效性,探索與重構考試的分數指標體系,引入并積極嘗試社會實踐考評途徑,發揮社會實踐內容考評在總成績中的決定性作用,即“學生總成績=基本理論分數(40%)+應用能力分數(30%)+實踐表現分數(30%)”。這樣,把筆試與口試,平時考評與期末考評,理論考評與實踐考評有機地結合起來,既增強了考評的科學性和公正性,又增強了考評的規范性和可操作性。
參考文獻:
[1]柳禮泉,鄧演平.“兩課”教育教學實效性析論.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3,(6)(總54).
[2][4]許定雄.高校“兩課”教育實效性弱化的原因分析與對策思考.華中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5,中國知網,中國優秀碩士論文全文數據庫.
[3]韋磊.我所理解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北京日報,2009-11-09.
[5]毛澤東選集(第3卷).北京:北京出版社,1991:836-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