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學武 董妍玲
摘要: 為了提高免疫學的教學質量,作者在總結學科特點和教學原理的基礎上,通過貫穿學科發展史,緊密結合臨床現象與應用實踐,采用適宜的教學方法和先進的教學手段等方面入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關鍵詞: 免疫學課堂教學學習興趣
免疫學一直是醫學和生物學的基礎學科之一,免疫學的基本理論、試驗方法和實踐應用已全面滲透生命科學的各個方面。其教學內容深奧抽象、概念紛繁、機理復雜,涉及多種學科,如動物學、生理學、病理學、解剖學等的基礎知識,學生尤其是生物專業學生學習起來難度極大,極易引起思維疲勞,不求甚解,失去對該門課程的學習興趣。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提出:“學習的最好刺激就是對相應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1]激發學生的免疫學課堂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習積極性,提高教學質量,一直是免疫學教師面臨的艱巨任務。結合三年多的教學實踐和嘗試,我談幾點個人體會。
1.學科發展史始終貫穿其中
任何一門學科知識,最重要的都是學生充分了解其知識精髓的過去、現在,進而應用于實踐與未來發展,給學生一個完整的知識框架,從根本上保證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比如,講授“免疫”的起源含義時,從疾病的發病特點和古代宗教神學的樸素觀點來講述。同時,免疫學的形成與發展凝聚了許多免疫學家,尤其是獲得諾貝爾獎的免疫學家的智慧和汗水。在教學中,結合知識點,向學生介紹前輩們的研究經歷和取得的成就能使學生在學到知識的同時領略到科學家的思路,得到啟迪。譬如,講授抗體的結構這部分非常枯燥的內容時,可以從Behring借助東方“以毒攻毒”的醫學思想發現抗體的過程,Edelman和Porter對抗體結構不斷探索的過程來講述,避免填鴨式的純講述或演示。
2.緊密結合臨床現象與應用實踐
免疫學是臨床醫學和生物學的基礎學科,許多臨床現象學生耳熟能詳,但并沒有清楚地理解其實質:為什么患過麻疹的人永遠不會再患麻疹?為什么要建立骨髓捐贈庫?艾滋病何以如此肆虐?等等。在教學中將這些臨床現象與理論知識結合,從現象到本質,將學生的感性認識轉變為理性認識,才能使教學內容有聲有色、有血有肉,從而提高學習興趣。免疫學又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基礎學科,對當前人類重大健康問題的解決起著關鍵作用:免疫細胞療法有可能成為繼手術、放療、化療之后的第四種腫瘤治療方法;各種疫苗的研制為人類控制許多烈性傳染病開辟了新的前景,等等。把這些事實和進展滲透在教學中,能讓學生認識到免疫學的實用性,在生命科學中的重要地位。
3.采用適宜的教學方法和先進的教學手段
3.1把握學科和專業特點,重點和難點突出。
從書本內容到課堂內容,應該對教材內容進行嚴格細致的剖析,對知識結構重新優化組合,尤其是要結合生物專業其他課程的特點,使之形成一個能為學生接受的知識框架。比如對于很多臨床免疫學的內容,如免疫病理、免疫調節等內容,適當簡化。對于生物專業學生在其他課程中要學習的知識,如免疫分子的基因表達、細胞凋亡等內容,則可以自學。而對于與生命科學密切相關的,如免疫分子、免疫細胞、免疫學檢測等要詳細講述。這樣才能有的放矢,重難點突出,區別于一般醫學院的免疫學教學。
3.2啟發式教學。
學習是一項復雜而抽象的思維活動,人的思維活動不會憑空產生,必須借助于某種因素的刺激,啟發式教學能使學生借助教師的刺激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探求[2]。如講概念“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時,運用啟發式分析法,從器官移植時是否發生排斥反應,引出“組織相容性”的概念,從組織相容性的免疫本質,引導出“移植抗原”,即“組織相容性抗原”,從解決矛盾的主要方面重點論述“主要組織相容性抗原”,從“主要組織相容性抗原”這些蛋白質分子是怎么產生的,引出概念“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這樣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孤立概念到完整體系,能使學生感到層次清楚,邏輯性強,容易理解記憶。
3.3采用生動恰當的比喻,直觀形象的描述。
運用直觀的道具、圖標和形象生動的比喻,可使枯燥內容形象化,抽象內容具體化,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教學中,把免疫系統比喻成國家的軍隊和警察系統,病原菌比喻成入侵的敵人,免疫細胞或免疫分子比喻成士兵或警察,抗體和補體分別比喻成捕快和行刑手,等等,這樣有助于學生的形象理解。再如講抗體結構時,可將抗體比喻成一個站立的人,上臂以下是恒定區,鉸鏈區相當于肩關節,前臂是可變區,可變區結合抗原時就像人的手抓住一個東西,人有兩只手,那么一個抗體就可以結合兩個抗原,兩條腿組成Fc段,鞋子類似于Fc受體。這樣的比喻很具體,學生聽后很容易理解記憶。
3.4適當結合中醫知識講述。
免疫學是現代醫學的基礎課,而作為我國傳統醫學的中醫學有很多與現代醫學的免疫學不謀而合的地方[3]。譬如,中醫學里有“腎為營血之母”的思想,這可以從現代免疫學得到證據,人體血液中絕大多數紅細胞的生成需要紅細胞生成素這種細胞因子的刺激作用,而該細胞因子主要是由腎臟合成的,腎臟的功能就決定了血液的質量。這些知識的對比聯系不僅能提高學生的興趣,而且能啟迪學生思維,從多角度認識和研究一門學科。
3.5做好多媒體教學。
與傳統教學手段相比,多媒體教學圖文并茂,聲像俱全,形象直觀,多方面刺激學生的感官,使枯燥的知識變得生動活潑,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講授單克隆抗體的制備時,通過動畫演示,學生能直觀、形象地觀察到單克隆抗體制備的技術流程。同時,還可以下載一些最新的短視頻來提高學生的課外探討興趣,如有關美國花巨資研制免疫佐劑的報道,Steinman有關樹突狀細胞的發現而獲諾貝爾獎的報道。這樣既能加大教學信息量大,又能節約教學時間,提高教學效率。
3.6課堂討論
讓學生參與課堂活動是提高學生興趣的有效手段之一。免疫學的很多問題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提前布置一些熱點討論題,比如MHC分子在親緣鑒定的原理與應用,現代疫苗的研制進程,等等。可讓學生在業余準備,在課堂上花一定時間討論。討論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比如分組式討論法,每組選一個人作中心發言,并結合自己的多媒體課件來展示,然后其他組學生提問,最后老師簡短點評。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提高學生課堂學習興趣是每個教師的首要任務,只有結合學科特點,采用先進的教學方法和方式,才能夠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隨著免疫學的迅速發展,以及教學手段的不斷更新,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也要適時改進,才能達到最佳的課堂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黃盈盈.興趣:教育的第一原則[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1,10,(3):59-61.
[2]白英明,肖浩文,陳玉濤等.《醫學免疫學》課堂上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J].第一軍醫大學分校學報,2004,27(1):36,39.
[3]潘潤存.從現代醫學和免疫學角度對“中醫腎”理論的探討[J].中醫研究,2011,24,(5):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