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春英
摘要: 在中職學校教育教學中,只有教師“樂教”,才能讓學生“樂學”。作者在結合中職衛生學校多年臨床教學實踐的基礎上,認為教師應做“樹立高尚的道德情操、文化素養”這一“清如許”的源頭,才能達到實現“快樂教學”的目的,培養學生樂學精神,并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更充分實現自身的人生價值。
關鍵詞: 中職學校教師快樂教學重要因素
朱熹的《觀書有感》中有兩句詩:“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作者設問:這“半畝方塘”為什么這么清澈呢?并自答:因為有這源頭活水不斷地補充進來,才使得它這么清澈。朱熹用這兩句詩來說明生活是源頭活水,用心觀察才能發現源頭活水,汲取源頭活水,做一個生活的有心人。
葉圣陶先生說:“生活如泉眼,學習如溪水,泉眼豐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歇。”教師必須做一泓清泉的源頭,將學生培養成熱愛生活,積極求知的“半畝方塘”。據此,我談談快樂教學中教師自身的幾個重要因素。
一、教師要熱愛生活
熱愛生活的人,才能懂幸福,并享受幸福生活。西方有句諺語:“幸福的人能在每片烏云上都找到光亮的邊沿。”幸福的人是樂觀主義者,有著積極向上的世界觀。教師幸福是一種樂教的職業境界。
熱愛生活的人,他的生活是有方向的,態度是樂觀的,工作是積極主動的,能在平凡瑣碎的工作生活中尋找、發現并傳遞快樂,細心地收獲教書育人的幸福,能達到“享受教育每一天,幸福生活到永遠”的境界。
教師首先要熱愛生活,然后才會愛學生,才會用幸福的眼光去欣賞每一個學生。教師欣賞什么樣的學生,什么樣的學生就得寵,他就會朝著老師喜歡的那個方向發展。如此的陽性強化,教學便會取得明顯成效,教師的工作也會得到社會、家長、學生的認同,教師的生命價值也會提高,從而進一步促進教師的“樂教”,如此形成良性循環。
二、教師要尊重生命
美國的心理學家馬斯洛于1968年提出了需要層次理論,他把人的需要分為五個層次: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愛和歸屬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其中尊重的需要為人的高級需要,指受到他人尊重并尊重他人的需要。這種需要得到滿足,會使人體驗到自己的力量和價值,增強信心;這種需要得不到滿足,會使人產生自卑和失去信心。教師懂得尊重生命,才會更好地珍愛學生,教學中教師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動作、每一個眼神都流露出對學生的關注與尊重,學生在這種氛圍下很容易放松與開放自己,自然而然地“樂學”,并能尊重老師,樂教便得以真實的存在。
尊重學生,要從細節做起,如對學生回答問題的評價,就是一個很好的體現。通過課前提問教師能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也要讓學生意識到他自己對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促使學生進一步去復習,掌握知識。如何達到這樣的效果?教師要尊重學生,針對學生回答問題的情況,給予恰當的回應。如一個學生回答出來一部分答案,老師可以予以肯定:“你已經掌握了……很好,能否再從你的信息庫里搜索一下,看看還有哪些方法?”“對于這個問題,你的信息庫還要鏈接哪些知識呢?咱們找同學來幫忙,好不好?”鼓勵學生互助,提供學生主動回答問題的機會。即使學生回答錯誤,對他的勇氣也應予以肯定。完善問題的答案后,要肯定學生的互助行為,感謝這些主動幫助解答問題的同學,培養學生的感恩情懷。最后,要求學生閉眼冥想,引導學生完善其大腦的知識庫。如果班級學生數量不多,50人以下,就可以師生圍坐成一個圓,創設一個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平等的教學情境,整個教學都是在安全、溫馨、完全放松的氛圍中進行的,學生和老師相互尊重,和諧相處。
簡短的幾分鐘提問,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情緒,和學生進行良好的互動,為新課程的進行做穩妥的鋪墊。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也能提升自己,達到師生的共同進步、共贏、共樂。
三、教師要熱愛教學
一個熱愛生活、尊重生命的人必然熱愛教學,很難想象一個對教學倦怠的老師會用欣賞的眼光審視學生。既然選擇了教育這個職業,就要培養對教學的熾愛。因為工作不僅是工作,還是一種愛好。哲學家們告訴我們,做我們所喜歡的,成功就會隨之而來。
對待教學,如有著巴菲特先生“跳著踢踏舞去上班”的境界,像熱愛生活和愛孩子一樣帶著感情去從教,這樣的課堂教學就會散發著青春的活力和耀眼的光芒。
四、教師要優化知識結構層次
教師的專業發展決定了教師必須具備四大基本素養:教育思想、教育智慧、專業精神、專業人格。其中教師教育思想決定教師知不知道“教”,教師的教育智慧決定教師能不能“教”,教師的專業精神決定教師愿不愿意“教”,教師的專業人格決定教師能“教”得多好。只有自覺培養專業精神,才能做到感性與理性的結合,才能對學生親和、平視、呵護、理解和尊重,才能不斷進行教育教學的探索,收獲豐碩的成果。
1.專業的知識結構
翻開中職專業的臨床教科書,從整體到每一章節,都遵循由基礎到臨床知識應用的規律。所以,教師接到一門課程后,就要把該課程整體內容熟練把握、鉆研透徹,教學時對內容的梳理才可以做到游刃有余。
如在教學時可以進行前后的知識鏈接。在講解前面基礎知識時,可以適時鏈接后面的知識,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增加其對知識的吸引力;在講解課本后面臨床知識的同時,及時復習前面相關聯的知識,加強記憶,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此教學把專業知識融會貫通,由淺入深,使整體知識客串,學生也學會很好地梳理課本內容,以增強記憶效果。
教學中,也可以把不同科目的相關內容進行鏈接。例如講解《產科學》中雌、孕激素的生理功能時,可以鏈接《婦科學》中月經失調章節。雌、孕激素的生理功能屬基礎內容,學生很難理解,學起來也很枯燥;而月經失調的表現,不少女生有體驗,很感興趣。如果按照書本的內容順序講解,幾個月后就學習月經失調的內容,這時的教學還要花費至少一節課的時間重新復習前面的內容,經驗顯示,教學效果很差。這樣的直接鏈接,不僅能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強學習效果,還能緩解因教學時間緊張帶來的壓力。
當然,這樣的教學對教師就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教師不僅要摸透教學內容,而且要把語言組織好,把復雜的專業術語易化,使學生能聽懂,有興趣地聽,主動參與,最終掌握專業的知識。否則,會越講越亂,最后自己無法收場。
2.其他學科的知識儲備
專業課教師不僅要具備本專業知識,還要具備心理學的基本知識。職業學校衛生專業的學生畢業后直接步入工作崗位,除了要幫助緩解病人心理壓力外,還要學會應對一些應激事件,如應對急診的重癥患者,面對死亡的病人,等等。所以,在教學中要適當穿插此方面的內容及相關訓練,使學生不僅掌握專業的理論知識,而且有很好的心理素質,以更好地適應臨床工作。
各學科的知識是息息相關的,新知識新技術日新月異,教師需要不斷學習,否則就不會為學生所接受。“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是《論語》的開篇之語。孔子晚年尚能“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樂學是樂教的前提。所以,教師不僅要具備專業的精神,而且要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盡可能完善自身的知識系統。
教學是教與學互動的過程,其中的樂既有教師的樂,又有學生的樂,還有教師和學生雙方互動產生的樂。教師如果樂于教學,就能夠從教學中發現樂趣,并獲得成就感,獲得教學的持續動力。教師自身的素養如一泓清泉,不僅影響著教師自己,而且潛移默化地教育學生、影響學生。學生在教師“源頭活水”的感染和引導下,會獲得探索知識的奧秘的快樂,從而激發探索的欲望,增強學習的動力,自然也樂在其中,并學會生活,學會做人。
參考文獻:
[1]樂杰主編.婦產科學(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
[2]伍新春,張軍編著.教師職業倦怠預防.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8.10.
[3]郭念鋒主編.心理咨詢師(基礎知識).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