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亞杰
解答文字型材料題通常可以運用三步解法:閱讀、歸納概括、成文。
第一步:閱讀
閱讀是審題過程的基礎,認真閱讀文字材料是正確答題的基礎。怎樣閱讀呢·首先,要讀回答的問題。例如,根據材料一回答,羅斯福新政的背景。因此,回答的內容就必須從材料中找,你所學的內容這時就不一定是正確答案,因為“論從史出”。因此,我們在答題時一定要注意審題,弄清楚考的是什么知識,有幾問,各問之間有什么聯系,然后反復推敲,在要回答問題上做標記,仔細分析,打開你的思路。這樣既節省了時間,又充分利用了材料,提高了回答問題的準確度。文字材料是該題型賴以存在的前提和基礎,其內容大體是:材料的正文、材料注解、材料的出處。因此,在閱讀材料時,如果是文言文,最好把它翻譯成現代文,找出關鍵詞語,弄清楚材料的出處、材料敘述事件的時間,然后再確定材料反映的歷史事件,時間、空間、人物,是解題的突破口。如果你讀懂了需要好長時間,它與設問關系到底有多大聯系,你可能不知道,這個時候你就要注意材料的注解、出處等“不重要”的材料,它可能給你提供了一些信息,從它們那里你可能找到思路或突破點。如,《論語·為政》、《莊子·齊物論》、《商鞅·開塞》,分別是儒家、道家、法家的思想著作,其主要主張你已經學過了,你就能大約知道這段材料的核心內容,再解就會很容易。
文字材料閱讀遵循的是先泛讀即粗度,然后再按問題詳細地讀,最后再按問題精煉地讀。
泛讀就是對所給的文字材料快速地通覽一遍。對所給的材料有一個大概地了解,即基本了解材料的內容,知道材料中的問題在這段材料中是如何敘述的,搭建材料與問題之間的框架;詳細地讀就是對文字材料進行分段分層,理出頭緒和層次。幾段材料總結段義,一段材料根據標點符號分成層次,找出關鍵句子、關鍵字詞。對文言文材料應結合文言文知識去處理,先把材料翻譯過來,然后根據問題分成層次,去把握材料與問題之間的聯系;精煉地讀就是根據問題和材料結合點那部分重點地讀,反復地讀,提煉出應該回答問題的關鍵句子和短語,為了確保答案的準確度至少讀三遍。
第二步:歸納概括
歸納概括是答題的關鍵。歸納概括就是在閱讀的基礎上,對所給的材料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最大限度尋找與問題緊密相關的部分。那部分就是答題的“題眼”,就是我們所要的答案。具體方法如下:(1)概括歸納,提取有效信息;(2)分析闡釋,利用有效信息;(3)根據句號分成段或根據時間分成段,找出關鍵詞句;(4)用對比的方式,由表及里找到本質的東西。
有些材料與我們所學內容的觀點是相反的,基本上是我們平時沒有見過的,要處理好這類材料題,必須依照材料的觀點進行思考,切忌把教材上的內容不加思索的寫上來,造成答非所問,應該堅持“論從史出”。
第三步:成文
成文是解題的落腳點,并且要以文字的形式表示出來,這就需要我們注意以下幾點:
1. 按問作答,注意針對性和具體性。在寫答案時,一定要按著問題的要求去做,問什么答什么,多余的內容不要寫,做到簡潔、明了,讓人一目了然。
2. 要把問題的求答詞寫在每一問的前面,讓人看清楚在回答的問題是什么。如果一道題有四問,那就寫成四小段,一問一段最好,使問題回答要點化、段落化。
3. 對于主觀題:考生要在落筆前稍作思考,把最重要的寫在前面,次要的寫在后面,自己都拿不定的放在最后。最好能在草紙上寫一個小提綱,使回答的問題條理化、清楚化、規范化。
4. 一定要堅持“論從史出”,注意材料與文本的關系。歷史材料型問答題的占全部歷史試卷分值的52%,這既是學生容易得分的部分,又是學生容易丟分的部分。因此,考生提高歷史試卷分數的關鍵是提高答題的得分率。要答好歷史材料問答題,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這就需要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閱讀理解史料的能力,注意引用同教材相關的史料,培養學生綜合概括能力,特別是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運用的能力,也要求我們平時提高復習的質量,對歷史知識掌握重點、掌握線索、掌握特點、掌握規律;同時針對不同題型,訓練、探索、總結答題技巧與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