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飛
摘 要:2005年的新《公司法》雖然對中小股東的保護問題給予了一定程度的關注;但是由于諸多原因,這一問題并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為了能夠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擬從完善公司組織機構制度和機制入手,對這一問題予以論述,以期能夠對這一問題的解決有所裨益。
關鍵詞:中小股東;股東(大)會;獨立董事;監事會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36-0076-02
縱觀世界公司法制的發展實踐,我們可以得出結論,科學而完善的公司組織機構制度不僅對于公司的高效運營來說意義重大,而且對于股東的保護,尤其是對于中小股東的保護來說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種種原因,中國的《公司法》在修訂時,雖然給予了公司組織機構問題廣泛的關注,但問題仍然存在,這不利于公司的運營,也不利于中小股東的保護;因此,為了實現對中小股東的切實有效的保護的目的,我們在公司組織機構方面的制度還需要進一步發展和完善。
一、完善股東大會出席股東有效比例和決議比例的規定,保護中小股東
新《公司法》第 104 條第 2 款規定:“股東大會作出決議,必須經出席會議的股東所持表決權過半數通過。但是股東大會作出修改公司章程、增加或者減少注冊資本的決議,以及公司合并、分立、解散或者變更公司形式的決議,必須經出席會議的股東所持表決權的2/3以上通過。”該款規定了相應事項中出席會議的股東所持表決權的數目,但沒有規定出席股東大會的法定最低人數,導致很多公司的 “股東大會”開成了“大股東小會”,實際出席的股東代表的股額不超過半數甚至更少,會議上達成的決議很難代表全體股東或大多數股東的利益,將會使大股東的意志強加給中小股東,使公司易于被少數人控制。其實,其他國家和地區公司法在這方面都有相應規定,如《美國標準公司法》第 32 條規定:除公司章程另有規定外,有表決權的股份之多數擁有者親自或由代理人出席會議,應構成股東會議的法定人數。但在任何情況下,法定人數也不應少于在會議上有表決權股份的1/3構成。中國也應當規定股東大會的召開必須達到法定人數,按照事項的不同,設定不同的出席股東的法定比例,否則會議的召開無效,以此來保護中小股東。
二、加強獨立董事制度的建設,保護中小股東
所謂獨立董事又稱外部董事,獨立非執行董事,是指具有董事身份,不在公司內擔任其他職務,不在公司領取薪酬,同公司沒有其它實質性利益關系,能對公司事務作出獨立、客觀判斷的部分董事。也就是說,獨立董事不持有公司股份,不兼任公司的業務領導職務,與公司及大股東之間沒有任何影響其客觀、獨立做出判斷的關系,其職責主要是對業務執行董事及大股東的行為進行監督,阻止內部人控制公司后實施損害公司及中小股東利益的行為發生。由于獨立董事不像業務執行董事(內部董事)直接受制于公司大股東和公司高級管理階層,因而他們既不代表出資人(包括大股東)也不代表公司管理層,他們在公司戰略、運作、資源、經營目標以及一些重大問題上能夠做出自己獨立的判斷,這在客觀上起到了制約大股東和公司管理層即董事會、董事長、經理利用控制地位做出不利于公司和小股東利益的行為。可以這么說,獨立董事的義務主要是關注中小股東的合法權益不受損害。雖然獨立董事制度在國外推行和實踐的時間也不長,尚處在探索完善的發展階段,但獨立董事制度的實際效果得到普遍肯定和承認,在董事會框架中引入獨立董事制度己成為世界公司法理論和實踐的潮流。因而,中國應該對這一制度進行借鑒。
對于獨立董事制度,中國的公司法實踐已有回應,在2001年8月16日,中國證監會曾發布了《關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獨立董事制度的指導意見》,對上市公司建立獨立董事制度以及獨立董事的權利、義務、資格、比例、提名、任期、收入和特權基本上做了全面而明確的規定。新《公司法》第123 條也規定:“上市公司設獨立董事,具體辦法由國務院規定。”但是由于《關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獨立董事制度的指導意見》僅僅是一個指導意見,實際效果難以令人滿意,而新《公司法》又沒有明確的法律規定,因此對于獨立董事制度我們仍然有不少問題需要探討,尤其是對于獨立董事的任職資格、獨立董事的選聘和權責、獨立董事的激勵機制這些問題更是要認真研究。①
三、建立科學有效的監事會制度,保護中小股東
雖然中國 1993 年舊《公司法》中規定了監事會制度,但規定的過于簡單,特別是在監事會的組成、職權規定等方面存在嚴重缺陷,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監事會獨立性不強,第二,監事會職權存在缺陷。這就是中國許多公司里的監事會成了名副其實的“擺設”。
針對原有監事會制度存在的重大缺陷,新《公司法》作出了很大的改進,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為了增強監事會的獨立性,新《公司法》規定了監事會中的職工代表的強制性規定:比例不得低于1/3,而且具體規定了職工代表的具體選舉的民主選舉方式。第二,新《公司法》適當擴大了監事會的職權:首先,賦予了監事會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公司章程或股東會議決議的公司董事、高級管理人員提出罷免的權力;其次,當董事會拒絕監事會提出的召開臨時股東會議的提議時,可召集和主持股東會議,避免了監事會提議權的虛設;第三,監事會有了對董事、高級管理人員提起訴訟的權力,這就為監事會行使監督職能提供了最為有力的保障。通過以上條文我們可以看到,新《公司法》監事會制度比原《公司法》增強很多,但仍然有諸多問題:新《公司法》沒有對監事組成的規定作出任何實質性的改變,這就使得監事在行使監督職能得過程中仍不可避免的會受到股東會及董事會的影響和制約,妨礙監事會監督職能的有效實現。新《公司法》對監事職責的履行仍然缺乏有效的保障措施,從而限制了監事會作用的發揮,如,沒有對監事履行監督職能過程中所受到的利益損失如何進行保障和救濟;沒有確定監事會對董事、高級管理人員損害公司利益的行為應如何進行糾正,這些問題無疑都極大地影響了監事會作用的發揮,并進而影響了整個公司組織機構機制作用的發揮,對中小股東的保護不利。
因此對于如何科學合理地設置監事會,不僅僅關系到監事會自身,而且會關系到整個公司組織機構機制,并最終會影響到每個主體的利益,事關重大,理應高度重視。筆者認為,完善中國的監事會制度,應考慮如下幾點:第一,要讓監事會完全獨立。給予監事會完全獨立的地位,實現監事會監督職能的“最大化”,使監事會不僅能對公司的采取狀況進行監督,也能對公司的業務狀況進行調查,并且對董事及高級管理人員業務中的損害公司利益的行為,可責令其糾正;對拒不糾正的,通過訴訟方式追究其責任,對造成公司損害的,還可依法要求損害人予于補償。第二,賦予監事會“自主訴訟權”。當董事、高級管理人員執行公司職務時違反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公司章程的規定,給公司造成損失的,監事會有權要求糾正;拒不糾正的,監事會可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而無需股東的請求。第三,對監事的利益給予切實有效的保護。對于積極履行義務,對公司作出重大貢獻的監事,予以相當的獎勵;對不稱職的監事給予適當的處罰,直至剝奪其監事職權;并且要有對于因履行監督職能而遭受利益侵害的監事,給予其法律上的救濟。
參考文獻:
[1] 趙旭東.公司法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
[2] 劉俊海.新公司法的制度創新:立法爭點與解釋難點[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11.
[3] 甘功仁,史樹林.公司組織機構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9.
[4] 李華振,尚鵬飛.中國上市公司組織機構:路在何方[J].管理與財富,2003,(11):65-67.
[5] 劉靈芝.論獨立董事與監事會職權的重疊與協調[J].當代法學,2002,(3):99-100.
[6] 齊樹潔,陳文清.德國公司組織機構改革的新動向[J].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3,(3):1-3.
[7] 魯桐.獨立董事制度的發展及其在中國的實踐[J].世界經濟,2002,(6):3-12.
[8]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Z].
[9] 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Z].
[10] 上市公司組織機構準則[Z].
[11] 上市公司股東大會規范意見[Z].
[12] 關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獨立董事制度的指導意見[Z].
[責任編輯 陳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