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彥敏 李亞楠
摘 要: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已經越來越成為引起全社會關注和大學生焦慮的熱點問題。近年的文獻無論是單純分析就業難的原因,或強調“先就業后擇業”,都未能提供一種新的分析方法與解決思路,而“帶著創業的目的就業”將就業和創業聯系起來,解決了這一研究中將就業和創業分離開來進行研究的問題,更具實踐指導意義。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創業
中圖分類號:F241.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36-0154-02
一、問題的提出
自1998 年高校擴招以來,中國大學生數量有了較快的增長,與此同時,大學生就業形勢日益嚴峻,成為全社會關注的問題。大學生作為國家培養的高層次人才,是國家建設的重要戰略資源。大學生不能就業將給個人、社會和國家帶來不利的影響。對個人而言,就業難直接影響到大學生個人的生存生活質量;對社會而言,高失業率增加整個社會保障系統的負擔,拉大社會貧富差距,容易引發多種社會問題;對國家而言,知識型失業會造成巨大的經濟浪費,削弱國家競爭力,影響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二、相關文獻綜述
國外學者對創業理論研究已久,自從1755年法國的經濟學家理查德·堪迪倫提出Entrepreneur(創業者、企業家)這個詞以來,創業一詞就被引入到了經濟學的研究范疇。Ronstadt(1984)認為,創業是一個創造財富的動態過程,而財富是由承擔資產價值、時間、事業承諾或提供產品、服務的風險等這一類人所創造的。Stevenson(1989)則認為創業是個人獨立或者在組織內部,追蹤和捕獲機會的過程。而意愿是一種心理狀態,引導個人的注意力甚至是經驗和行動,為了獲得某件東西(某種方法),而指向一個特定的目標或是道路(Bird,1988)。它反映個體將有意識的計劃或決定付諸行動的動機(Conner&Armitage,1998)。
Zahra(1999)提出,一直以來,創業就是一個熱門的話題,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源于它不但能夠解決創業者的就業問題,而且還能帶來許多潛在的工作機會,與此同時也會促使大量的商品和相關的服務問世,提升了競爭力。而創業意愿是指潛在創業者對從事創業活動與否的一種主觀態度,是人們具有類似于創業者特質的程度以及人們對創業的態度、能力的一般描述。Bird(1988)將創業意愿分為兩個維度,一是創業者的意愿(內控制點)和其他利益相關者、市場等的意愿(外控制點);二是理性與直覺維度。理性分析和結果導向的心理過程是行為的基礎。國內學者范巍、王重鳴(2004)以浙江大學學生為樣本從人口統計特質角度對大學生的創業意愿的影響因素進行了探討;賀丹(2006)將創業態度引入到了創業意愿的研究中。李永強、白漩、毛雨等(2008)給出了學生創業意愿影響因素的模型,相關模型比較抽象和模糊地展示了創業意愿的影響因素。李永強(2008)采用多維度分析法,將創業意愿分為責任性承擔的創業意愿(考慮現實多種限制條件)和無責任性承擔的創業意愿(完全自由選擇)。
三、提升大學生創業意愿的路徑
1.創業意愿制約因素。首先,創業的成敗對創業者的金錢成本、時間成本都具有較大的影響,自主創業在大學生群體中得到充分的認可,但基本所有的贊成創業的大學生會考慮到創業可能存在的風險,對大學生真正付諸實踐進行創業持謹慎態度。其次,大學生認為目前進行創業還存在很多主觀或者客觀上的障礙。他們普遍認為創業面臨的困境主要集中在“經驗不夠”、“資金不足”、“自身創業知識和技能不完備”和“社會支持度不夠”等方面,社會對大學生創業的支持力度不夠,這無疑是大學生創業意愿的重要制約因素。第三,創業能力是指一種將自己的創業夢想成功變為現實的能力,是帶有創新特征的能力,包括專業技術知識、組織管理能力、領導能力、社交能力、應變能力、創新能力、市場洞察力等,它直接影響大學生創業活動的效率和創業的成功與否。第四,正確的創業認識對于大學生創業意愿也具有影響作用,學生把創業不僅僅看作是開辦企業或公司,而是趨向更寬泛的理解。然而在當前國情下,國家、社會所提倡的創業更多指向創辦新的企業,以實現創業帶動就業的目標,推動創新型國家發展。大學生對創業的寬泛理解必然制約他們創建新企業的意愿。第五,大部分大學生有創業想法,但僅停留在觀望階段,并沒有將創業意愿轉化為創業行為的實際行動”的觀點。創業是就業的一種高級形態,國家積極推動以創業帶動就業的方針政策,鼓勵大學生通過創業實現自身更高形式的就業,而當前大學生職業觀依然趨向于選擇穩定、傳統的職業,這無疑對大學生的創業意愿構成制約。
2.提倡在就業中做創業的準備。從社會的就業環境來說,近年由于高校擴招,畢業生人數逐年增加,新增就業崗位卻不能同比增長。不少企業暫時不僅無新增用人計劃,反而進行裁員。一些既擁有高學歷又具備一定工作經驗優勢的專業人才也在同大學生競爭本就有限的就業崗位。而從高校方面,畢業生的供給明顯大于實際需求,主要是培養大學生的方向及大學生所應該學習的內容和社會實際需求脫節,出現了供需結構性矛盾。當前大學畢業生實現了市場化,但高校的專業設置并未實現市場化,專業調整相對滯后。而有些大學生自身素質也有一定弱勢,進入大學后有相當一部分學生脫離了家長的監管、自制能力較差,不認真學習。他們對市場和社會的變化關心不夠,注意力和精力都放在應付課程考試上,而沒有注意全面提高自己。沒有過硬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在激烈的就業競爭中被殘酷淘汰的例子屢見不鮮。
眾所周知,大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受到的是科學知識的基本訓練,很難在大學短暫的時間里受到完整的創業訓練。況且,大學生的年齡相對較小,人生經驗相對薄弱,而創業則是在一個社會環境下的系統動作,這對于年輕和經驗不足的大學生來說,構成了創業的主觀困難。同時,創業需要資金投入、需要尋找市場機會、需要整合相關人才、需要熟悉創業的過程等等,這一切,又構成了大學生創業的客觀約束。
而倡導以創業為指向的就業,就業就成了創業的一項前期準備。因此,對就業的價值訴求就由就業本身的單純目的變成了創業準備,此時,收入多少變得不是十分重要,而與創業有關的知識和經驗積累變成了主要的價值訴求,此時,就業的難度降低了。因為以創業為導向的就業完成了,相關的知識和經驗積累得以完成,于是,也就實際上進入了創業的準備階段,因為有了知識和經驗的準備,創業的條件也就比以往剛剛畢業時的狀態和條件有了很多的改善。即使在就業過程中漸漸改變了想法,也許是放棄了創業的訴求,對于就業來說也是有益的。
需要注意的是,在就業中做創業的準備,不同于被泛化的“先就業后擇業”,“先就業后擇業”帶給許多畢業生(就業主體)的是在走馬燈似的“跳槽”中的挫敗感,有的可能失去自信,甚至出現孤獨、壓抑等精神問題。不僅如此,“先就業后擇業”的盛行也直接影響到用人單位對學校畢業生乃至學校教育的信任。迫使企業采取自我保護措施,甚至“拒用應屆畢業生”,使缺少工作經驗的應屆畢業生的就業更是雪上加霜。“帶著創業的目的就業”則要求大學生首先對自身的職業發展(創業方向)具有明確而堅定的方向和目標,珍視就業過程中對未來自己創業所需資源的積累,充分學習相關知識,努力鍛煉自身以彌補能力的不足,帶著這些目的,可以使得大學生對就業過程中的壓力與挑戰產生積極應對的心理預期,即便暫時困難涌現,也可以視作自己創業前的錘煉,不僅如此,還是在能夠獲得穩定收入情況下的一次“練習”,有利于緩解大學生就業者的焦慮情緒,使他們能夠快速從困難中恢復信息與勇氣,以積極樂觀的態度對待工作并鍛煉發展自己。由此可見,無論從就業大學生本身還是雇傭者來講,在“帶著創業目的就業”的實踐環節,其關系組合都相對長期穩定,而不會出現大學生稍不如意就“走馬燈”似的跳槽的損害雙方利益的行為。
四、思考與建議
1.向大學生提供創業就業培訓,搭建創業就業的信息平臺。根據本文的分析,大學生的創業活動可能始于畢業后的一到三年甚至更長時間,對于已經畢業的大學生,不僅高校應當持續關注,政府也應當匯同相關組織機構共同搭建大學生創業就業的信息平臺,長時間為有創業意愿的大學生提供支持。同時在全社會形成持續學習、鼓勵創業的良好氛圍,形成支持大學生創業就業的長效機制。
2.樹立正確的大學生創業就業教育價值觀。“帶著創業的目的就業”,是在大學生就業形勢日益嚴峻的背景下提出的,大學生創業教育絕不應等同于就業教育,創業教育是當今時代背景下中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新方向。培養大學生良好的創業理念,發掘大學生獨特而豐富的創造力,將創業精神內化鞏固為創業素質,有助于推動整個國家和民族的創新和創造能力的提升。
3.轉變僵化的創業就業觀念,為大學生創業就業提供助力。大學生在創業就業過程中遇到的瓶頸,常常由于僵化的就業觀念,大學生應當主動降低過高的就業期望,要打破那些認為“學而優則仕”、去大公司、政府機關才是找到一份好工作的觀念,尤其是以創業為目的的就業者,應當將就業與未來的創業緊密結合,勤懇學習、夯實基礎。
參考文獻:
[1] 李永強,白璇,毛雨,曾崢.創業意愿影響因素研究綜述[J].經濟學動態,2008,(2):81-83.
[2] 莫寰.中國文化背景下的創業意愿路徑圖——基于“計劃行為理論”[J].科研管理,2009,(11):128-135.
[3] 何忠偉,郭君平,任鈺,陳艷芬.中國農業高等職業院校大學生創業意愿分析[J].高等農業教育,2010,(12):79-83
[4] 王華鋒,鄭珠,牛晉澤.大學生創業意愿影響因素研究——以浙江省大學生為例[J].企業經濟,2010,(11):83-86.
[5] 齊昕,劉家樹.大學生創業意愿影響因素研究——模型與實證[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1,(8):151-155.
[6] 范巍,王重鳴.創業意愿維度結構的驗證性因素分析[J].人類工效學,2006,(1):14-16.[責任編輯 陳鳳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