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英姿
摘 要:中國已經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的新的階段,對改善環境質量提出了更高要求。隨著科學發展觀提出,審計工作要樹立“環境是生產力”的意識。而環境審計作為環保監管的重要工具,理應為推進環境保護事業的發展作出貢獻。有鑒于此,擬從環境審計的現狀入手,對當前環境審計難以向縱深發展的主要原因,提出實施企業環保審計的最佳切入點和必要的配套措施,以期對環保審計的真正開展有所裨益。
關鍵詞:環境保護;環境審計;審計實施
中圖分類號:F239.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36-0093-02
一、中國環境審計發展現狀
中國的環境審計開始于20世紀90年代,由于環境審計的引入和開展相對較遲,近年來雖有一定的發展,但大多數政府環境審計項目,內部環境審計和獨立環境審計基本上處于空白狀態。
(一)中國環境審計理論發展現狀
中國環境審計理論的研究起步較晚,有關的理論還不完整、不成熟,難以用來指導環境審計實踐。
中國審計理論界在環境審計領域的積極探索已初顯成效,尤其是在環境審計的基本理論研究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現階段審計理論界缺乏對環境審計的系統研究,更缺乏真正具有可操作性的研究。加之國外沒有一個可以直接借鑒的模式,使得中國環境審計理論問題研究的發展跟不上環境審計實踐開展的需要,不能很好地指導環境審計實踐。因此,中國環境審計理論需要進一步深化、進一步完善、進一步系統化。
(二)中國環境審計實踐發展現狀
由于環境審計的概念引進中國的時間較短,真正意義上的環境審計實踐并不多。國家審計署曾于1983年和1985年兩次對蘭州等20個城市開展了環境審計。但因人力、物力、財力所限,審計的重點放在合規性審計上,未對政府的環境政策法規和環境計劃及績效進行審計。十幾年來,國家審計署逐步拓寬了環境審計的工作范圍,開展了包括工業、農業、漁業、林業對環境的審計評價,還包括可持續發展的有關領域,如綠色食品和清潔衛生等。同時審計署先后組織開展了部分城市環境保護專項資金、46個重點城市排污費、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和退耕還林試點工作等多項環境審計。除此之外,國家審計署還積極開展了對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全球環境資金和政府雙邊合作等渠道引進資金環境保護項目的審計,促進了同聯合國環境署、開發署和國際金融機構的合作,拓寬了環境保護資金渠道,在生態保護、環境法制、全球環境監測方面取得了實質性成果。
目前,中國的政府環境審計包括生態(生活)建設審計和環境污染治理審計兩個方面。環境審計關注的重點領域主要是國家環境保護投資的重點地域,如“三河三湖”、“兩控區”;北京市環境綜合治理和渤海的污染治理;東北、華北、西北和長江中下游地區等重點防護林建設工程;退耕還林工程;京津風沙源防治工程,野生動植物保護及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等。同時,審計署將繼續關注國家環境保護主要政策的執行情況。
二、當前中國環境審計發展進程中面臨的五大瓶頸
(一)環境法律法規不健全,環境審計缺乏充分前提
中國目前已頒布了近二十部環境保護和資源保護方面的法律法規,頒布有近四百項環境標準,基本形成了中國環境保護的法律監督體系,為環境審計提供了一定的參考依據。但與發達國家現已制定的環境法律法規相比還存在不少差距。如:環境會計規章制度、環境會計報告準則、環境審計制度等至今還尚處空白。
(二)環境會計尚未建立,環境審計缺乏良好基礎
在進行環境審計時,要求被審計單位如實記錄和反映其環境管理的情況,提供完整的環境會計信息。然而,中國至今尚未建立環境會計,沒有規范的環境會計核算,造成環境信息的確認、計量、報告形式缺乏統一的標準,環境信息披露存在隨意性。
(三)評價指標體系不完善,環境審計缺乏可操作性
對環境成本和效益進行分析與評價是環境審計過程中的必然程序。然而,科學的反映環境成本和環境效益的具體標準究竟有哪些以及如何進行科學的計量?采取什么樣的指標和標準作為審計分析與評價的標準?環境評價指標體系的自身缺陷以及審計評價指標體系的不完善,勢必會增加審計機構和審計人員在對被審計單位的環境業績進行評價時的操作性難度,易產生環境審計風險。
(四)審計主體單一,人才匱乏,環境審計缺乏拓展性
中國目前的環境審計主體主要是國家審計機關,內部審計部門和社會審計組織的參與程度較低。由于環境審計涉及面廣,是一項專業性、技術性、綜合性很強的工作,它要求參加審計的人員既要精通財會、審計知識,又要熟悉環保法規、環境科學知識。中國國家審計機關中現有的審計人員的知識背景多是以財務會計、工程審計知識見長,知識結構單一,對于環境審計缺乏必要的專業技術和手段,離全面開展環境審計的要求尚有距離。結果是完成所有的環境審計工作幾乎是不現實的,只能把已經出現嚴重環境問題的項目列入審計計劃,被動應對,從而難以拓展環境審計項目的范圍和深度,削弱了環境審計的力度和水平。
三、可持續發展下中國環境審計的實施
(一)加快實施環境會計
環境會計是會計學、環境科學、現代經濟理論和可持續發展理想的結合。發展環境會計可以節約審計成本,為環境審計提供依據。中國現有的會計理論和實踐活動,還沒有形成完整的環境會計核算體系。因此,應盡快建立相應組織機構,研究建立符合中國國情的統一的環境會計的會計準則和基本核算體系。政府應恰當地引導、鼓勵環境會計的理論研究工作,促進中國環境會計理論水平不斷提高,使環境會計理論能早日與實務相結合。
(二)建立以聯合審計為主的審計模式
環境審計是一項專業技術性和綜合性都很強的工作。開展環境審計首先要求具備財務審計的技術方法,從事環境審計的人員首先應懂得財務會計和財務管理。其次,環境審計對專業技術要求比較高。因此,在環境主體的構成上,可以嘗試國家審計機關與環保、法律機構,審計人員和環境專家實施聯合審計的模式,以提高環境審計的效率和效果。
(三)加大宣傳,提高全社會意識
中國的環境保護意識有待于加強。一是可持續發展觀念尚未在政府和企事業單位真正樹立,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的現象大量存在。二是社會公眾環境意識淡薄,缺乏強烈的環境管理、環境審計需求,難以推動環境審計的廣泛開展。因此,我們應加大環境審計宣傳力度,使各方面都認識到治理環境、保護環境、開展環境審計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四)加強培訓,建立一只高素質的審計隊伍
廣大審計人員對于環境審計這一審計新興領域普遍比較陌生。要順利開展環境審計,高質量的完成環境審計的任務,從長遠來看,要加強高等院校的專業建設,開展相應的專業,強化實踐教學環節,以培養后續人才;從目前來看,要加強對現有審計人員進行環境審計相關知識的培訓,以提高他們的業務素質和工作能力,并不斷吸納環境專業人才,建立一只高素質的審計隊伍,以保證環境審計工作的健康發展。
(五)注重環境績效審計
環境問題是績效審計關注的內容之一,環境績效審計主要是對環保資金分配使用的經濟性、 環保投資項目的效益性和環保部門的業績進行的審查。根據最高審計機關國際組織《從環境視角進行審計活動的指南》中列示的環境績效審計的內容,中國在開展環境審計時應注重對政府監督環境項目的績效審計、對其他政府項目的環境影響審計、對環境管理系統的審計、對計劃的環境政策和環境項目進行評估等內容。中國的環境審計要跟上國際發展,必須在審計類型上從財務收支審計向績效審計拓展。
四、結語
環境問題是一個選擇問題,要在環境和發展之間求得平衡,既不能為發展而犧牲環境,也不能為環境放棄發展”(王躍生,2002)。按照這樣的,環境與發展成了中國現階段企業“博弈”的一個核心部位,對搞好環境保護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宏觀調控重要手段和高層次經濟監督系統的審計,理應通過加強環境審計監督,切實履行審計職責,謀求在經濟發展與環境相互協調與可持續發展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以真正實現環境保護與發展經濟的雙贏戰略。
參考文獻:
[1] 蔡春.環境審計論[M].北京: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06.
[2] 蔡捷.中國環境審計的理論與實踐[J].科技情報開發與研究,2006,(15).
[責任編輯 陳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