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尚榮
討論教育科學規劃精品課題,我以為對“教育科學”這一概念作出界定是相當重要的。《教育大辭典》對“教育科學”的解釋是:“研究教育規律的各門學科的總稱。”(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版)《現代漢語詞典》對“研究”的解釋是:“探求事物的真相、性質、規格等。”(商務印書館,1983年第2版)顯然,江蘇省規劃辦研制教育科學規劃精品課題建設及其標準,目的在于以精品課題為引領,推動教育科學發展,提升教育科學研究的水平,探求教育的規律,增強教育科學研究本身的科學性。在以普及與提高相結合為特點,教育科學研究深入發展的今天,這一舉措十分重要。同時,對教育科學的深入認識和準確把握,正是建設精品課題的基礎和前提。如果分析一下精品課題建設標準,不難發現,標準的核心內容正是基于對教育科學內涵、品質和過程的認識與把握,無疑這一建設標準是有科學研究含量的。
用這一標準衡量、評價南京市石鼓路小學“立美修德——立美教育中兒童道德成長的實踐研究”,專家將其推薦為精品課題是有眼光的。石鼓路小學用扎扎實實的研究,具體而深刻地詮釋了精品課題的標準,為我們豎立起精品課題的樣式。
從選題來看,石鼓路小學的“精心”主要體現在:一是基于對當前未成年人道德現狀的積極審視,形成的立意是:“從現實生活出發,站在立美的高度,關注學生的道德成長方式的現代轉型”;二是基于對傳統德育模式創新的追求,“注重傳統道德資源的活化”,“從關注認知發展到更加關注美感與德性品格的培育和發展”;三是對兒童道德發展有效途徑的尋求,“立美修德站在生命哲學的高度,努力地把德育引向兒童的生活世界和審美世界”,讓兒童在“立美”生活的大課堂里獲得道德生長。選題有強烈的問題意識和針對性,同時從中明晰了“修德”與“立美”之間的本質聯系,尋找到德育新的生長點,這一生長點具有突破與創新意義。不僅如此,通過“立美”來“修德”更符合中小學生的年齡特征,更能滿足他們的心理需求,因而揭示了教育的規律,對研究和實施有效德育更具普遍意義。
從設計來看,石鼓路小學的“精細”主要體現在:緊緊圍繞課題所要解決的問題而設定研究目標、設計并安排好研究內容。一些學校在設定研究目標時普遍存在的問題是,研究目標過大,缺少適度的設定,很難達成;過多,缺少聚焦,研究中難以把控;不準,沒有把握住研究的根本目的和要達到的要求,難以實現課題研究應有的目標。“立美修德”課題較好地解決了這些問題。目標中三個關鍵詞語,形成了三個核心范疇:研究立美與修德之間的內在關系;探究小學立美修德的操作框架與實踐路徑;促進學生在德育文化理念下的道德成長。這三個關鍵詞語,揭示了最終目的——促進學生的道德成長;設立了三個具體目標——理論上探求立美與修德之間的關系,實踐上探求操作框架與路徑,文化上探求德育文化新理念,層次清楚,層層推進。這樣的目標準確、鮮明、集中、適度。研究內容是為達成研究目標服務的,是對研究目標的支撐。一些學校在設計安排研究內容時,容易產生的問題是:與研究目標不匹配,缺少支撐性;不周全,隨意,缺失結構性;內在邏輯不清晰,缺少一致性;面面俱到,重點不突出。這些問題“立美修德”課題研究也較好地解決了:立美修德的現狀研究——立美修德的本質研究——立美修德中兒童道德成長的基本特征研究——立美修德的關系研究——立美修德指導綱要的研制——校本課程的開發研究。這是“內容鏈條”,結構合理,層次分明,前四個內容屬于基礎性研究,指導綱要研制屬于整體建構研究,實施策略是實踐性研究,校本課程開發是具有重點和特色的研究。當然,其中,關系研究與實施策略的研究,其位次還可作調整。
就操作來看,石鼓路小學的“精當”主要體現在:一是操作策略的確立——加強學習、校本實施、調整修正。值得注意的是石鼓路小學隨著研究的深入,及時、適當調整研究的方向,從開始的美育研究拓展到整個素質教育研究。這樣的拓展是必要的,也是正確的。但拓展不能隨意,必須有根有據、合情合理,石鼓路小學正是這樣。二是操作維度的確立。值得肯定和贊賞的是他們把握了橫向、縱向和實踐、評價四個維度,而且各有側重:橫向維度重在全方位打開,縱向維度重在全過程浸潤,實踐維度重在全員參與,評價維度重在審美化評價。當然,這四個維度,尤其是實踐維度與橫向、縱向維度,以及評價維度是不是在同一維度上,有沒有交叉,值得推敲。三是操作平臺的確立。比如立美修德的七個板塊:美言美德、美境美德、美行美德、美畫美德、美文美德、美課美德、美師美德等。七個板塊就是立美修德的平臺,跨學科、超時空,全方位、立體式,可操作、可觀察、可評價。操作性還體現在全過程的推進,從一月到十二月,月月有內容,月月有重點。實施既是具體的,又是創新的,因而凸顯了亮點和特色。這樣,在研究內容合理安排的基礎上,操作為研究目標的達成提供了保證。
就呈現來看,石鼓路小學的“精彩”主要體現在:一是實踐概括系統的創新,二是理論提升觀點的深度,三是呈現方式的多元,四是研究成果的豐富。實踐概括系統的創新,他們概括為德美并重的思路、德育“非指導性”方式以及德育的生成。“非指導性”方式的運用,點出了立美與修德的特性,在“無痕”的教育中讓學生成了道德發展的主體,因而有了更主動的生成。理論提升觀點的深度,主要表現在對立美與修德關系的叩問。經過研究,他們認為,“兒童是美的”,“兒童就是美”,“與兒童的美相呼應,要求教育也應該是美的……用美的方式育美的兒童,那就不是追逐時尚的作秀之美,而是順乎兒童本性的理性之為”。對于立美修德,他們形成了三個基本途徑:內摹仿、移情與心理距離的縮短。這三個基本途徑自然地把立美與修德聯結在一起。至于研究成果,研究報告已作了概括和介紹。其中,我以為校本讀物《尋找陽光》、《袋袋書》以及《暑期道德實踐作業》,尤為值得肯定,而“立美教育項目研究所”的成立,從更高層次上給予課題研究高度評價。
就課題管理來看,石鼓路小學的“精致”是不言而喻的。校長的高度重視是課題研究成功的關鍵。校長任課題研究主持人,決非掛名,而是自始至終,實實在在。專業的支撐是課題研究成功的核心要素,南師大教科院、江蘇省教科院、南京市教科所、南京市教研室等各方面專家長期指導,使研究始終在高層次上運行。特級教師及研究團隊發揮作用是課題研究成功的又一核心要素。研究中,石鼓路小學形成了一支研究型團隊,這支團隊在研究中又提升了研究水平。石鼓路小學教科室,在校長領導下,對課題研究也發揮了極大作用。
綜上所述,石鼓路小學“立美修德——立美教育中兒童道德成長的實踐研究”符合省規劃辦精品課題建設標準,當屬精品課題。這一研究過程中所彰顯的特點,值得全省各地借鑒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