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洋 王晟昊
摘要大學生支教近年來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短期支教作為其中參與最為廣泛的一種支教類型,由于自身存在的諸多問題使支教成效受到影響,本文以蘇州大學“欣長征、彩虹行”貴州支教團隊為例,探討短期支教長效機制的建立和完善。
關鍵詞大學生短期支教長效機制
中圖分類號:G522 文獻標識碼:A
隨著2006年的“三支一扶”計劃的實行,中宣部、文明辦、團中央每年暑期發起的大學生支教服務社會實踐活動。支教活動也發展出了各種不同的類型:長期支教、短期支教、不定期支教。①其中,短期支教是具有一定的組織性,時間與地點較為固定的支教活動。而這之中又分為兩種:(1)大學生在寒暑假前往貧困地區開展支教活動。(2)大學生在間隔固定時間(如每周,每月)前往位于靠近城市的子弟學校開展支教活動。②本文主要探討前一種短期支教類型。
1大學生短期支教存在的問題
1.1支教大學生教學素養和經驗不足
在參與假期短期支教的大學生之中,近9成為大一大二的學生,師范院校學生所占比例并不大,他們絕大多數并無良好的社會經驗和教學方法技能,在短期難以適應從學生向教師角色的轉變。教學計劃安排,前期的備課準備,課堂對學生的組織控制,這都是支教大學生需要面對卻常常被忽視的問題,準備不充分將直接影響著支教團隊教學活動的順利展開。而短期支教最為局限的地方在于支教期限短暫,這雙重因素的疊加使得支教的教學問題雪上加霜。③
1.2支教隊伍缺乏統一的管理和審核
目前,短期支教在國內并無相應的管理機構,也缺少能夠直接領導的組織者,更多的是以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的身份出現在公眾的視野之中。各高校對此的管理不盡相同,統一的管理和審核規范尚未出臺,如何決定支教團隊是否擁有支教資格,如何評判支教成果均無從說起。因此,這樣的支教有著相對的隨意性,支教成效更大程度上取決于支教團的責任心。這也使得不合格的支教隊伍出現成為可能,忽視了支教的任務和重要性,從而影響了支教隊伍的形象。
1.3支教隊伍缺乏持續發展規劃
短期支教的特點即在于短期行為,這在一方面影響了支教的效果,另一方面則可能導致支教缺乏持續性。大多團隊僅在當年度進行短期支教,即便開展長期定向服務的團隊,受限于支教學生的能力以及人員不斷更替等,考慮到支教活動持續性發展的甚少。短期支教的熱潮也使得不少支教團隊急功近利,只注重即時利益,卻未考慮到長遠發展所需的前期基礎,也忽視了支教經驗的傳遞。
1.4支教內容缺乏創新性
往往很多短期支教僅僅單純模仿當地教學而開展教學活動,沒有長期支教的時間優勢來徹底提高當地學生的學習水平。簡單重復當地學校教師也可完全完成乃至更好完成的教學課程對于當地學生也并無任何意義,反而加重當地學校負擔,也無法使得支教大學生得到收獲,這也是不少支教隊伍經歷一至二年即銷聲匿跡的原因之一。
1.5支教隊伍缺少經費支持
支教的經費部分來自于社會實踐項目的申報經費(及高校的補助),不過這往往不能涵蓋支教過程中的所有開支。除去不多的支教團隊有能力拉取贊助以得到資金的支持,其他開銷則由參與支教的大學生自費。作為沒有經濟來源的群體,大學生維持支教也存在著一定困難。若是長期可持續發展,則面臨的資金問題更是嚴重。
2支教地及支教隊伍概況
貴州省遵義市鳳岡縣土溪鎮位于川,德江交界處,屬于貴州百個貧困鄉鎮之一,地處偏遠,交通不便,基礎設施薄弱。全鎮初級中學一所,教學班32個,中學輟學率為4.36%;小學13間,教學班105個,小學輟學率4.69%。全鎮留守兒童數目達到28.55%。包括辦學條件、師資狀況在內的諸多基礎教育現狀均有著較為突出的問題。
蘇州大學“欣長征,彩虹行”貴州支教團隊在鳳岡縣土溪鎮的支教始于2006年暑期,由蘇州大學醫學部學生魏吉創立,并于2008年在共青團鳳岡縣委員會建立社會實踐基地確定了長期合作關系。七年來,團隊在當地開展以支教為主涵蓋醫療服務、科技支農、社會調研、對口資助等各項活動。該團隊在蘇州大學醫學部團委的直接領導下,由蘇州大學醫學部青年志愿者協會負責組織管理,在基地雙方的共同努力下支教質量逐年提高,社會成效日益顯著,支教地、支教大學生和學校均獲益頗豐。
3建立短期支教長效機制的探索
3.1建立基地,維持穩定聯系
2008年,蘇州大學醫學部與共青團鳳岡縣委員會簽約,正式在遵義市鳳岡縣建立了蘇州大學暑期社會實踐基地。基地的正式建立,使學校和地方建立了穩定而長期的合作關系,為支教活動的延續性提供了保證。除了每年暑期的短期支教外,平時基地雙方也保持著密切的聯系和交流,通過交流我們準確掌握當地情況,了解支教成效,并根據反饋信息調整服務內容,全力服務地方發展。
3.2完善管理,保證支教成效
支教過程中注重過程管理,建立可靠的安全保障,明確隊伍紀律和匯報制度,在指導老師和隊長的帶領下按照預定計劃保質保量地完成任務,并通過校內外平臺進行宣傳,擴大支教活動的影響力。支教活動結束之后,支教團隊繼續完成調研反饋、總結評優、成果展覽及宣講等收尾工作,并做好歷年資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重視支教細節,積累前輩經驗,服務于支教項目的長期可持續發展。
3.3搭建平臺,交流分享發展
短期支教大多由大學生自發組隊,團隊小,時間短,所起到的社會效果不大。同時短期支教團隊普遍缺乏科學有效的管理和長期發展的規劃,使得短期支教不能得到理想的社會認同。認識到以上幾點,我們致力于搭建短期支教隊伍交流合作的平臺,在蘇州大學校內,我們與“醫行大別山”等眾多短期支教團隊一起交流分享團隊發展經驗,探討長期有效的發展規劃;在貴州,我們與中國農業大學、貴州大學等高校的支教團隊建立了支教聯盟,長期溝通交流,共同完成項目,努力構建合作多贏的局面。
3.4拓寬領域,提升社會影響
2010年暑期,蘇州大學醫學部領導親赴鳳岡縣與鳳岡縣政府、教育、衛生、農林畜牧等各部門深入座談,進一步了解了當地的基本情況和實際需求。在當地需求的引導下,我們不斷拓寬服務領域,創新服務內容,從傳統的支教拓展到農業科技幫扶、教師進修培訓、“一對一”幫扶、醫療服務等方面,充分調動校內外資源,貼近地方需求,服務地方發展。幾年來,我們針對鳳岡縣農業產業、土溪鎮基礎教育現狀開展了一系列社會調查,在專家的指導下科學分析、提供對策形成調研報告反饋給當地政府。
3.5長期規劃,提煉支教精神
短期支教由于其自發性、短期性、靈活性等特點,很難進行長期的發展規劃,從而在根本上制約了支教質量和社會影響。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們有固定的組織機構和專家老師與支教地團委一起共同謀劃,建章立制,搭建平臺,完善管理,整合資源,著眼未來,不斷建立和完善支教活動長期可持續發展的運行機制。
注釋
①王夢奇,柯文娣.大學生短期支教的問題和對策——以西南財經大學經貿外語學院對口支教溫江區鎮子試驗學校為例[J].大眾商務,2010(8):226.
②沈艨,鄧云岫,沈金榮.大學生在城市和農村開展短期支教的研究對比[J].文史博覽(理論),2011(3):69-71.
③李亞婧.關于“大學生暑假短期支教熱”現象的思考——以東北師范大學為例[J].人文教育,2011(8):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