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瓊
[摘要] 目的 探討對于老年結腸癌患者給予早期腸內營養后對其術后營養狀況及免疫功能的影響。 方法 158例老年結腸癌患者均為來我院就診的病例,將其隨機分組,觀察組79例,給予常規護理及腸內營養;對照組79例,給予常規護理外還實施腸外營養支持。 結果 與對照組的第1天、第7天進行比較,觀察組的營養指標、生化指標、免疫指標等均有顯著性差異(P < 0.05);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具有較低的術后并發癥,兩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 結論 早年結腸癌患者給予早期腸內營養能夠使其術后的營養狀況及其免疫功能得到顯著的改善,對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的降低也具有積極的臨床意義。
[關鍵詞] 腸內營養;結腸癌;營養狀況;免疫功能
[中圖分類號] R735.3+5[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 1673-9701(2012)32-0097-03
消化道的惡性腫瘤結腸癌在臨床較為常見,且近年來其發病率越來越高,年齡大于60歲的老年患者在結腸癌患者中所占的比例超過了一半。圍術期營養不良在老年結腸癌患者中發生率較高,約為20%~80%,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手術及其創傷等各種因素降低了患者的消化及吸收功能所致[1]。收集158例老年結腸癌患者均為來我院就診的病例,對其中的部分患者給予早期的腸內營養,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收集158例老年結腸癌患者,均為2009年5月~2011年5月來我院就診的病例,其中男83例,女75例,年齡最小60歲,最大83歲,平均年齡(67.2±9.5)歲。所有患者的結腸癌均經過結腸鏡檢查確診,并且采用手術方式對于結腸癌進行治療。將所有的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79例患者,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經過統計學分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基線具有可比性。見表1。
1.2方法
1.2.1營養護理方法對照組患者在給予常規護理外還實施腸外營養支持(PN)。觀察組患者在給予常規護理外還實施腸內營養支持(EN)。EN開始進行的時間為術后(20~24) h,能全素為其營養液,5%為營養液的起始濃度,速度設定為(20~30) mL/h,(200~500)mL/d為其用量,營養液的總量和滴速使用腸內營養泵進行控制,其濃度和用量要根據患者的耐受情況進行調整,其遵循的原則為循序漸進,逐漸從低濃度過渡到高濃度,逐漸從小用量過渡到大用量,逐漸從慢速度過渡到快速度,增加至患者所需營養量的時間為3~5 d。用20 mL生理鹽水溶解10 g谷氨酰胺,從營養管注入,2次/d,每次輸注前后營養管都要用40℃左右的生理鹽水20 mL進行沖洗,沖管在輸注過程中進行一次間隔4 h,目的是使營養管保持通暢;營養液的溫度使用輸液加溫儀進行控制,保持在(38~42)℃。
1.2.2觀察指標①比較兩組患者術前、術后1 d、術后7 d的免疫指標,包括CD3+、CD4+、CD8+、CD4+/CD8+和NK細胞,均抽取患者的空腹血,采用的檢測方法為流式細胞術進行;營養指標和生化指標包括體質量、血紅蛋白、白蛋白、血清總蛋白、前白蛋白、轉鐵蛋白、血鉀、血鈉、AKP(Serum alkaline phosphatase,血清堿性磷酸酶)、SGPT(Serum alanine aminotransferase,血清谷丙轉氨酶)。所有患者采集外周血,對其進行檢測,術前檢測一次,術后第1天及術后第7天時各進行檢測一次。②比較兩組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
1.2.3統計學分析實驗結果數據的分析處理采用SPSS13.0統計分析軟件包進行,計量資料表示為均數±標準差,采用方差分析對組內不同時間的觀察指標進行比較,采用t檢驗行組間的兩兩比較,計數資料表示為百分率(%),采用卡方檢驗行組間的比較,檢驗的水準α=0.5,P < 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差異。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免疫指標的比較
與對照組的術后第1天、第7天進行比較,觀察組的CD3+、CD4+、CD8+、CD4+/CD8+、NK細胞等免疫指標等均有顯著性差異(t = 3.95、3.63、3.17、2.75、2.39;4.17、4.32、3.58、2.96、2.53;P < 0.05);見表2。
2.2兩組患者手術前后營養指標、生化指標的比較
與對照組的第1天、第7天進行比較,觀察組的營養指標、生化指標等均有顯著性差異(t = 3.14、4.36、3.52、3.38、3.69、2.81、3.05、3.13、2.64、2.95;3.36、4.51、3.75、3.58、3.75、2.97、3.26、3.37、2.73、3.05;P < 0.05);見表3。
2.3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具有較低的術后并發癥,兩組間具有顯著性差異(P < 0.05)。見表4。
3討論
本次研究的結果表明,兩組患者術后第1天的CD3+、CD4+、CD8+、CD4+/CD8+、NK細胞檢測值均顯著降低,其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 0.05)。推測其原因可能是結腸癌患者術前具有較差的營養狀況,同時進行手術治療時切除范圍較廣,嚴重干擾了患者的胃腸動力,最終導致患者的分解代謝增強;再者,患者在術后早期時進食困難,就直接導致攝入的能量降低,患者的營養狀況降低,導致機體處于免疫抑制狀態[2]。CD3+、CD4+、CD8+檢測值在觀察組術后第7天與第一天比較有恢復的趨勢,與對照組相比有顯著性差異(P < 0.05)。提示對于老年結腸癌患者術后早期給予EN能夠使其免疫功能得到提高。研究發現,術后兩組患者的體質量與術前比較均明顯降低,但是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的降低幅度明顯較小,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與對照組術后比較,觀察組的白蛋白、血清總蛋白、前白蛋白、轉鐵蛋白、血清鉀、血清鈉及其SGPT、AKP等均具有明顯較高的水平,兩組間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 0.05),提示老年結腸癌患者術后營養方式主要采用早期EN,對于患者的代謝是有利的,能使患者的負氮平衡減少,對于血漿白蛋白的分降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阻止的作用[3]。
結果發現,對照組共有23例患者有并發癥發生,發生率為29.11%,觀察組有7例患者有并發癥發生,發生率為8.86%,對兩組的并發癥的發生率用統計學方法分析其兩組間具有顯著性差異(P < 0.05)。結腸癌患者具有相對較差的體質,處于低蛋白血癥狀態的時間較長,同時手術治療后患者局部血供不良及其沒有充分的腸道準備等均會導致并發癥的發生。對于老年結腸癌患者術后給予早期的EN可使患者的蛋白質代謝得到改善,分解得到抑制,對于切口的愈合也能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使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得到降低[4,5]。
綜上所述,早年結腸癌患者給予早期腸內營養能夠使其術后的營養狀況及其免疫功能得到顯著的改善,對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的降低也具有積極的臨床意義。
[參考文獻]
[1]楊培基,張漢中. 老年人結腸癌患者術后早期腸內外營養支持的臨床觀察[J]. 湖南中醫藥大學學報,2009,29(12):52-53,66.
[2]黃克霞,安玉蘋. 早期腸內營養在食管癌術后患者中的應用及護理進展[J]. 齊魯護理雜志:中旬刊,2011,17(10):38-41.
[3]朱志霧,楊春霓,甘梅松,等. 谷氨酰胺強化早期腸內營養對MODS患者腸屏障功能及預后的影響[J]. 中國醫學創新,2011,8(35):1-3.
[4]宋德余,賈巍,解素宏. 胃癌術后早期腸內營養的臨床觀察[J]. 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2,5(1):102-103.
[5]楊仁榮. 胃癌患者全胃切除術后早期腸內營養的臨床應用[J]. 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1,4(23):27-28.
(收稿日期:2012-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