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春霞
摘要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不高的原因在于過于強調社會需要,沒有滿足學生的個人需要。提高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關鍵在于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應在堅持社會需要的前提下滿足學生的個人需要。具體可從豐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站內容和形式、加強互動,解答學生思想困惑入手。
關鍵詞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個人需要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根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2011年7月發布的《第2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1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到4.85億,較2010年增加2770萬人,其中,微博用戶數量以高達208.9%的增幅,從2010年底的6311萬爆發增長到1.95億,成為用戶增長最快的互聯網應用模式。互聯網普及率達36.2%,較2010年提高1.9個百分點。網民結構分布為10~29歲網民占網民總數的56.8%;大專及以上學歷網民比例為22.3%;學生群體所占比例最大,達29.9%。①網絡已成為大學生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那么網絡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呢?調查發現,學生上網時間總體上有限,多數人每天上網時間在一到二小時,上網主要是娛樂、學習以及生活的需要;學生最常加入網絡社區是騰訊QQ、人人網等,思想政治教育類網站鮮有人光顧。②
目前,對于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認識已從必要性認識上升到規律性研究,很多研究者就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平臺建設、指導原則、工作機制等問題提出了有益的意見和建議。但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很差的事實說明目前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還有待深化和拓展。
目前各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利用校園網宣傳主流意識形態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部分高校還建立了思想政治教育網站,通行的做法是在網站上掛載思想政治教育材料,如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有關的視頻等。這些做法貌似新穎活潑,但究其實質,其實與傳統的課堂宣講一樣都是填鴨式的灌輸,只不過形式上比較隱蔽而已。而且由于缺少強制執行力,學生對它們的關注就少之又少了。為什么花費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建設的思想政治教育網站達不到預期效果呢?根本原因在于我們建設網站的思維立場還是站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角度,認為學生應該學什么,學生應該怎么樣,而沒有從學生角度思考“我要什么,我希望得到什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站應該成為滿足學生需要,解決學生思想問題的平臺,這也是馬克思主義的需要理論給予的啟示。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各種行為的產生都基于需要,主要包括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發展需要。總體上,人們復雜多樣的需要可分為個人需要和社會需要;個人需要與社會發展需要既有區別又有聯系,二者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人是最名副其實的政治動物,不僅是一種合群的動物,而且是只有在社會中才能獨立的動物。”③人作為獨立的個體存在,有維持個體生存和發展的基本需要。人的需要的滿足,只能借助于社會,憑借一定的社會關系,通過一定的社會方式實現。人的本質在于社會性,這是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④馬克思主義的需要理論全面揭示了人的個人需要和社會需要的辯證關系,指出這兩種需要都是人所必需的,片面強調其中一個方面而忽視另一個方面都是不對的。這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原則。要提高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就要求在堅持大學生成長的社會需要的前提下,尤其要注意大學生的各種個人需要。
從尊重學生個人需要出發,進一步提高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可從以下兩個方面改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站的內容形式以及網站運行效率。
一是豐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站內容,進一步活潑思想政治教育主題的表現形式。雖然目前少數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站點擊率較高,但就整體而言,高校網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專題或非專題網站和網頁,水平參差不齊,很多網站內容枯燥,形式單調。在這方面,西方發達國家的做法可以為我們提供借鑒。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利用網絡傳播其政治觀、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往往滲透于其經濟學、倫理學、歷史學、文化學、政治學、藝術、社會學等學科之中,做到“此處無聲勝有聲”,悄無聲息達成目的。從我國大學生的需求來看,他們渴望對人類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唯美的藝術、豐富的社會現實等有更多更深的了解,有些人甚至愿意對其中的某些問題進行學術史的鉆研。在獲取相關知識的手段上,他們樂于通過網絡獲得人文社會科學教育。這些都是學生個人需要的具體表現。而且,相比較我們很重視的學生發展的社會需要,這些個人需要對學生而言更迫切,也更易于被學生接受。只要我們把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題融入這些人文社會科學之中,那我們一樣可以做到“潤物細無聲”,在不知不覺中達到目的。
二是執行網絡值班制度,加強互動,解決學生思想困惑。大學生正處在人生觀和價值觀發展定型的關鍵時期,他們往往存在大量的思想困惑,如理論與現實的矛盾、各種社會思潮的沖擊、生活中的問題等等。這些問題不會通過瀏覽思想政治教育網站上的欄目而自行消失;同時,由于時間、環境的限制,學生自我保護的心理作用,他們難有機會在課堂上當面從老師口中得到解答。利用網絡滿足學生這方面的需要比單純宣傳主流意識形態往往效果更好,而且如果我們不解答學生的困惑,他們往往從其他網站尋求答案,西方資產階級意識形態就乘虛而入。要解答學生的這些思想困惑,就要求執行網絡值班制度,加強與學生的互動。就目前而言,三類人員在網絡上值班是有益而且是必須的:一是學校黨政管理干部;二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三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學生往往對自己身處的校園關注很多,也可能產生各種各樣的疑惑,學校黨政管理干部可以對這些問題針對性地解答;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則可以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解釋學生關注的社會熱點問題;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則可以從心理角度解答相關問題。隨著多元文化的沖擊,社會競爭的加劇,學習生活壓力的增大,大學生的心理疾患越來越多,心理壓力越來越大,雖然目前各高校都有專門的心理咨詢人員對學生心理問題進行心理咨詢疏導和心理健康教育,但面臨不少困難,如咨詢人員少、學生顧慮多等。而網絡信息傳播所具有的開放性、互動性、身份隱匿性特征特別適合開展網絡心理咨詢。網絡心理咨詢可以消除來訪者在面對面咨詢時產生的各種顧慮,咨詢者不用擔心隱私泄露,更不必為諸如性心理問題或感情隱私問題而難為情。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愿意到網上學習、了解心理健康知識,愿意到網上接受心理疏導和心理咨詢。心理健康教育進網絡,既滿足了學生的需要,也為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手段。
基金項目:本文是重慶市教委人文社科基金項目(10SKF09)的研究成果之一
注釋
①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第2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http://www.cnnic.net.cn/dtygg/dtgg/201107/t20110719-22132.html.
②孫明紅,曹世華.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現狀調查與思考[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1.
③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④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