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久旺
摘要研究采用自編的一般情況調查表和黃學超編制的《大學生感恩量表》對西藏高校520名藏漢大學生進行感恩現狀調查和基本背景變量上的差異分析。結果發現,西藏高校藏漢大學生在感恩父母、感恩社會、感恩自然三個維度上的得分均較高,剝奪感受維度上的得分較低。本文同時也在調查的基礎上分析了西藏高校大學生感恩教育的必要性和具體方法。
關鍵詞西藏高校大學生感恩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0引言
感恩(gratitude)是一個十分廣泛且復雜的概念,它可被當作一種情緒、態度、美德、習慣、人格特質、情感特質。Emmons和Crumpler(2000)把感恩描述為個體對受惠后的一種情緒反應,是一種使人與人之間建立良好聯系的情緒。①現代漢語詞典把“感恩”界定為對別人所給的幫助表示感激。陳昌興等人認為感恩就是對他人、社會和自然給予自己帶來的恩惠和方便在內心產生認可,并意欲回饋的一種認識和情懷,是一種情緒體驗。②學者們對感恩的理解不完全一致,但大多數人共同認可的一點是,感恩是個體對他人本著良好意愿所給予的恩惠的一種積極的反饋。
感恩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傳統美德的重要內容,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孝道”便是感恩思想的集中體現。有關感恩的論述大量見諸于宗教、哲學、倫理學的文獻。到了近代,亞當·斯密在他的《道德情感論》③中涉及到了感恩,這是對感恩世俗研究的開始。隨著積極心理學的興起,感恩心理研究再次引起人們的重視,國內外學者對感恩進行了大量的理論與實踐探索。研究表明,感恩是一項有價值的特質,在所有的文化背景中感恩都被大力提倡和稱贊,它對個體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④感恩與人們的美好生活、優良品德、幸福感有著密切的關系,能激發人們的親社會行為,使人們體驗到被愛和關心。⑤⑥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感恩意識己成為新型人才的重要內涵。對大學生來說,感恩意識不僅僅是一種傳統美德,更是一種責任意識,是大學生形成良好品德的重要基礎。近年來,社會上出現一些關于高校大學生感恩意識薄弱、感恩情緒和感恩行為弱化甚至缺失的觀點。⑦⑧那么當代大學生到底如何認識感恩、感恩現狀如何以及怎樣才能有效提高大學感恩意識和感恩行為已成為當下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熱點話題,同時也成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西藏地處我國西南邊睡,青藏高原之上,平均海拔很高。由于自然環境及氣候惡劣,歷來受到黨和國家物質及政策上的長期極大扶持。尤其是西藏高校大學生在求學、就業等方面享受著國家給予的一系列優惠政策,理應懷有感恩之心、勤奮努力回報社會與祖國。本研究對西藏三所高校520名藏漢族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了解西藏高校大學生感恩現狀及感恩在年級、民族、城鄉類型、兄妹個數等背景變量上的差異,為西藏高校大學生感恩教育提供理論基礎。
1研究方法
1.1研究對象
本研究采用分層隨機整群抽樣的方法抽取西藏大學、西藏農牧學院、西藏民院學院三所高校大一至大三共520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時間為2011年9月至2012年4月,共發放問卷520份,回收有效問卷508份,有效率為97.69%,極少數學生在個別題目上沒有作答。調查中藏族大學生274人,漢族大學生234人;大一233人,大二119人,大三156人;來自城鎮的140人,來自農村的349人,未填寫此項19人。
1.2研究工具
本研究主要采用黃學超編制的《大學生感恩量表》,⑩該量表包括四個維度,分別為感恩父母,主要涉及對父母的感恩;感恩自然,主要涉及對自然的熱愛與依戀;情感剝奪,主要涉及個體的剝奪感受;以及感恩社會,主要涉及個體對社會的感恩。調查還輔助用了自編問卷分析。計分采用Liken5點等級法,“1”代表非常不同意;“2”代表不同意;“3”代表不確定;“4”代表同意;“5”代表非常同意,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感恩分數越高表明感恩傾向越強烈,剝奪感受得分越高表示剝奪感越強,反之亦然。
1.3實測過程
實測過程采用團體施測的方式進行,主試皆為經過培訓的高校老師(多為輔導員)。在指導語中,向被試強調回答的獨立性、真實性和完整性,并向被試說明對其所填信息嚴格保密,以打消其回答問題時的顧慮。被試完成所有問卷的時間大約是10分鐘,問卷當場收回。
1.4統計方法
2研究結果
2.1西藏高校大學生感恩一般狀況分析
2.2藏漢族大學生感恩狀況差異分析
2.3西藏高校大學生感恩狀況的年級差異
2.4西藏高校大學生感恩狀況的城鄉差異
2.5西藏高校大學生感恩狀況在兄妹數量上的差異
3討論
3.1西藏高校大學生感恩一般狀況
將感恩量表的四個維度得分分別進行高中低分組后描述統計發現,西藏高校大學生在感恩父母、感恩社會及感恩自然三個維度上的高分組所占人數最多,均占到總人數的87%以上,少數在中間組,低分組極少數甚至幾乎沒有人。且感恩父母及大自然的得分均在4分以上,感恩社會次之。根據感恩量表中感恩父母、感恩社會及感恩大自然的得分越高表示感恩傾向越強烈,說明大部分西藏高校大學生感恩傾向較為強烈,具有一定的感恩意識。其中感恩父母的傾向最強,藏族大學生高分組人數占到97.8%,而漢族大學生高分組人數占到95.3%;其次在感恩大自然和感恩社會高分組上,藏族大學生人數均占到總人數的89.8%,漢族學生在感恩社會高分組有87.2%,感恩自然高分組上占到89.3%;而剝奪感受維度上得分越高剝奪感越強烈,本研究發現藏漢族大學生超過一半人數在低分組,相當一部分在中間組,而高分組的人數占到接近7%左右。這說明有一定數目的西藏大學生體驗到剝奪感,以上結果支持國內同類研究結果, 而與當下關于大學生感恩意識淡薄、感恩情緒感恩行為弱化等論斷不一致。
感恩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傳統美德,是每個人都應該具備的基本道德準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孝”基本內涵為“愛親、敬親”,以報父母撫育之恩。對于個體而言,最大的恩情就是給予自己生命的父母。而在藏族傳統文化中也特別重視父母的養育恩情和對大自然的崇拜,他們認識到父母給了他們生命,哺育他們成長,撫育他們不容易。認識到孝敬父母是天經地義的事,他們時刻不敢忘記父母對他們的期盼,想辦法讓父母感到快樂幸福,以報其養育之恩。感恩自然方面,生活在西藏的人們對遼闊的草原,蔚藍的天空,皚皚白雪高山等大自然景象充滿了敬畏與感激,認為是大自然給予他們生機與生活的一切,因此他們對大自然也充滿了感恩之情。在感恩社會方面,西藏高校大學生的得分也比較高,說明對于社會給予幫助的他們具有一定的感恩意識。不過本研究同樣發現有一定數目的大學生存在有剝奪感受,這可能與青春期大學生學生特有的心理沖突與矛盾有關。處于青春期“突變階段”的他們,自我意識增強,獨立意識、成人感、叛逆性也在增強,他們的思想和行為趨向成熟過渡的階段,必定會有一些模糊和錯誤的認識,比如覺得周圍的人對他們不真誠,社會對他們不公平等一些剝奪體驗。因此學校有關教育部門應注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引導他們正確看待周圍的人和事,解決好青春期沖突與矛盾,改變一些不正確的認識與行為從而使得他們健康成長。
3.2西藏高校大學生感恩狀況的差異分析
本研究發現西藏高校大學生感恩狀況在城鎮和農村、兄妹數量及出生排序上均不存在顯著差異。這與國內現有的研究結果不盡相同。 可能是因為采用感恩量表差異造成的。在感恩父母維度和剝奪感受上存在年級差異。事后多重比較發現大一學生的感恩父母傾向比大二學生更強烈,大二大三學生比大一學生剝奪感受更多。
4對策與建議
社會中的每一個人,不可能獨立于社會和他人而單獨存在,都應該心存感恩,如果一個人不知道感恩,那他就不是一個人格完整、心靈健康的人,也不會成為受他人和社會歡迎的人。感恩意識是人的責任意識、自立意識和健全人格的體現。作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感恩應該是每個大學生應該具有的高尚品質。但是目前存在的問題是大學生的感恩傾向普遍存在于淺意識,還沒有轉化為主動的行為層面來。如何培養大學生的感恩意識,這些是教育者今后應該考慮的問題。
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運用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對受教育者有目的、有步驟地實施的知恩、感恩、報恩和施恩意識的教育,其中高校感恩教育對于一個即將走向社會的大學生來說顯得尤為重要。本研究認為感恩教育關鍵在于加深大學生對感恩的認識,強化感恩行為。具體可通過以下方法。
首先,加強大學生對感恩的認識。具體來說可通過在日常教學和心理咨詢過程中滲透感恩教育;通過出板報、開主題班會及宣傳冊的方式讓學生了解關于感恩知識;還可通過收集有關感恩的影視作品、歌曲、講述古今中外關于感恩的事例、舉辦感恩知識講座,開展有關感恩的辯論和小組討論等多種平臺和載體,積極開展感恩教育活動,幫助大學生理解什么是感恩、為什么要感恩以及怎樣感恩等等。
其次,要培養學生感恩意識。感恩意識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過教育不斷內化、不斷提高的,它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可利用節假日開展各種實踐活動、在校園樹立大學生感恩教育的模范和榜樣;充分利用大眾媒體的宣傳鼓勵,營造良好的感恩社會氛圍;應該把感恩教育納入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增加感恩實踐教育活動,強化大學生的感恩意識;高校應該把感恩教育作為德育教育新的突破口,維持并強化大學生的感恩情緒,鼓勵大學生把感恩情緒轉化為感恩行動,為他人、社會和自然做出自己的貢獻。
最后,強化感恩行為。感恩行為是人們受到外界恩惠和幫助后,傾向于把感恩意識和感恩情緒反饋給外界的行為轉化過程,高校應該把感恩教育和素質教育、學習能力培養結合起來,為大學生把感恩情緒轉化為感恩行動提供必要條件。當然感恩教育的主體不僅僅局限于學校,而應該包括家庭成員,組織乃至社會人士在內共同參與,樹立感恩榜樣,以身作則,而且感恩教育應貫穿與個體成長的各個階段。
注釋
Emmons,R.A,&rumpler,C.A.Gratitudeasahumanstrength:Appraisingthevidence.JournalofSocialandClinicalPsychology,2000.19:56-69.
陳昌興,劉利才.感恩的動力機制芻議[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5):27-29.
亞當·斯密著.道德情感論[M].王秀莉,等譯.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8.
GallupG.Gallupsurveyresultson"gratitude",adultsandteenagers.EmergingTrends1998,20(4-5):9.
EmonsR.A.,&McCulloughM.E..Countingblessingsversusburdens:Anexperimentalinvestigationofgratitudeandsubjectivewell-beingindailylife.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2003,84:377-389.
McCulloughM.E,Emmons,R.A,&TsangJ..Thegratefuldisposition:Aconceptualandempiricaltopography.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2002,82:112-127.
黎進,曾強.新形勢下對大學生進行感恩意識教育的兒點思考.湘南學院學報,2007.28(2):108-114.
王雪梅.當代大學生感恩意識的缺失及培養.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7(3):75-76.
胡茂新.當代大學生感恩意識淡薄的現狀、原岡及其對策.福建論壇,2007(8):90-91.
黃學超.大學生感恩量表的編制及其相關研究[D].廣州:華南師范大學,2008.
王庭照,王麗.80后大學生威恩意識研究.當代青年研究,2007(2):45-49.
孫艷宏,徐文新.社會轉型期我國青少年心理健康特征分析[J].中國青年研究,2004(12):45-53.
羅平,畢月花,汪念念.藏族大學生的社會文化適應與心理健康[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11:25.
李志強.大學生感恩品質現狀調查與研究[D].西南大學,2008:19-21.
高長豐.大學生感恩方式的調查與分析[J].大理學院學報,2012.11(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