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占偉
摘 要:司法權威是指具備比較深厚的法律知識功底和精湛的法律推理能力的法官依據權威性法律規則、法律原則以及正義原則和證據事實,在權威性的程序保障下所作出的權威性裁判。西方法治國家司法權威確立過程也是西方法治化的過程。中國的司法權威的樹立的過程也是中國法治化的過程。司法權威的樹立需要很多具體的條件,包括:獨立的司法權、終局性裁判權、司法審查權、司法公正、法官具有魅力型權威、藐視法庭制裁權、裁判執行等。
關鍵詞:司法權威;具體條件;法律規則
中圖分類號:D9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36-0117-03
司法權威是指具備比較深厚的法律知識功底和精湛的法律推理能力的法官依據權威性法律規則、法律原則以及正義原則和證據事實,在權威性的程序保障下所作出的權威性裁判。西方法治國家司法權威確立過程也是西方法治化的過程,亦即西方國家的司法機關在政治生活、社會生活、經濟生活中的作用逐步確立,直到具有重要作用,具有強大的權威的一個過程。當前,隨著中國法治化進程的逐步深入,中國的司法權威也在逐步的樹立,這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急躁不得,只能逐步地建立樹立司法權威的具體條件,隨著具體條件的逐步具備,中國的司法權威也就樹立起來了。當然了,司法權威的樹立需要很多具體的條件,本文試就此做簡單的論述。
一、獨立的司法權
司法獨立是人類共同智慧的結晶。司法職能必須獨立的理由如下。
1.司法獨立是彌補司法權天然的軟弱性,使司法權不受其他權力侵犯的必然要求。漢密爾頓指出:“歸根結底,對自由的威脅,既不慮單獨來自司法部門,則司法部門與其他二者任一方面的聯合乃最堪慮之事;縱然仍有分權之名,一經聯合則必置前者于后者庇護之下;因司法部門的軟弱必然招致其他兩方的侵犯、威脅與影響。”只有讓司法職能獨立于其他國家職能,才能使司法機關擺脫對其他國家機關的依附,司法權才不至于淪為其他國家權力的工具。
2.司法獨立是司法公正的邏輯前提。司法公正是司法的核心目標之一,要實現司法公正,就必須確保司法機關在裁判案件時只服從法律,不受任何干涉。正如拉德布魯赫所說的:對法官而言法律規范則是目的本身,而且,在法官那里降臨塵世的法律還不能受到異物的侵入。為使法官絕對服從法律,法律將法官從所有國家權力影響中解脫出來。只在僅僅服從法律的法院中,才能實現司法權的獨立。”如果司法權不獨立,就必然會受到影響和干涉,那么司法公正就很難實現。“在法官作出判決的瞬間,被別的觀點,或者被任何形式的外部勢力或壓力所控制或影響,法官就不復存在了。宣布決定的法官,其作出的決定哪怕是受到其他意志的微小影響,他也不是法官。法院必須擺脫脅迫,不受任何控制和影響,否則他們便不再是法院了。”
3.司法權的獨立性是司法權成為人民與國家、國家機關與國家機關之間糾紛裁判者的必備資格要件,是現代司法裁判區別于早期國家權力裁判的標志。英國學者貝克爾曾把法院的獨立、中立視為“司法程序的心臟”或公正程序的最基本的要件。換言之,裁判最基本的要求是自己不能做自己案件的法官。一些英美法學者如夏普洛認為,司法獨立最簡單的道理在于只有獨立才能使法院成為中立的第三者,否則法院是沒有資格進行裁判的,不獨立的結果必然會形成法官支持一方對付另一方,造成訴訟中的“二比一”的狀況,這種訴訟不管裁判結果是否合理都是不公正的。
司法職能的獨立性,以法官獨立為核心,包括司法機關的外部獨立和法官在法院系統的內部獨立。外部獨立,也稱法院集體獨立。是指法官所在的法院,集體獨立于法院系統外的任何機構和個人、法律確保法院正常運轉所必需具備的條件,免受行政機關等的干涉、限制或控制。法官必然歸屬于某一法院,如果法院受制于人,必將導致法官受制于人,法官的獨立將蕩然無存,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法官獨立,這一司法獨立的核心,決定了法官所在的集體 —— 法院必須獨立。內部獨立,也即法官在法院系統內部的獨立。指的是法官履行審判職能時獨立于其同事或上級法院的法官。法官獨立所面臨的威脅不僅可能來自法院系統外部,而且也可能來自法院系統內部。如果法官在法院系統內部不能擁有獨立自主的審判權,那么,法官獨立同樣不能實現。因為法官很可能在進行審理和制作裁判方面屈從于領導、同事乃至上級法院的壓力、指示、控制和影響,以致于不能進行公正的審判。大多數國家都在憲法中明確規定法官獨立。
司法職能的獨立性要從法律上的權威向事實上的權威轉化,需要依賴于司法獨立的各種保障措施。
司法獨立的物質保障。在法院經費的預算和撥付方式、法院的基礎設施和裝備等方面,國家應提供充分的保障。這意味著免除了法官因抵御干擾、公正執法而可能帶來的后顧之憂。法官終身制和法官高薪制,排除了其他國家機關在法官做出它們不贊同的裁決時,可能對法官進行“懲罰”的兩個主要手段。
法官的行為自由保障。為了讓法官不要因為擔心自己的裁判受到外界的指責而縮手縮腳,不敢放心大膽地獨立行使審判權,許多國家都規定法官享有司法豁免權。它是指法官在執行司法審判職能過程中所實施的行為和發表的言論享有不受指控或法律追究的權利,法官對于其在執行審判職能方面的有關事物,享有免于出庭作證義務的特權。司法豁免權對于保證法官完全獨立自主地執行其審判職能,并且能在一種合理限度內擁有某種外在及內在的自由。
二、終局性裁判權
司法的終局性是指法院對提交其裁決的爭議享有最終決定權,法院做出的司法裁判,具有終局性法律效力,案件就終結性的解決了,除非修改憲法和法律,否則,任何力量(包括案件當事人,其他國家機關、也包括法院)都不得動搖、推翻司法裁判。終局性的司法裁判具有以下四個方面的效力。
1.公定力。即終局性的司法裁判被推定為公正的,不容置疑的。
2.確定力。經過終審性司法裁判所裁決的權利和義務是確定的,對雙方當事人是有約束力的。雙方當事人均可根據終局性司法裁判所確立的各自的權利義務去重新安排生活。
3.拘束力。終局性司法裁判作出后,當事人即法院都得受其拘束。具體而言,當事人必須服從裁判,履行裁判,不得更改裁判確定的內容,不得就已裁判的訴訟標的再提起訴訟,請求法院再行裁判;其他國家機關都負有尊重司法裁判的義務,無權更改司法裁判;法院自己也不得就已作出終局性裁判的案件再次進行裁判,一也不得更改終局性裁判的內容(即“一事不再理”),上訴法院(上級法院除外)要受前訴法院裁判的拘束,不得作出與前訴裁判相矛盾的裁決;除非法院遵循嚴格的限制后,才可以推翻先例。
4.執行力。終局性的司法裁判還具有執行力,如果當事人不主動履行裁判,將招致國家強制力的制裁。司法的終局性是由司法的職能所決定的。司法最基本的職能是裁判糾紛,人們請求裁判的目的無一例外的是希望解決糾紛,裁判一旦作出、宣告糾紛已獲解決,無論爭議各方的感覺怎樣,都必須服從判決,不得“舊事重提,這樣才能平息紛爭。裁判若不具有終局性,爭議各方將陷人無休止的爭端,其利益也將長期難以確定,社會秩序勢必處于不穩定狀態。因此,賦予裁判終局性效力,是、切裁判內在的基本功能性要求。那種要求司法裁判也必須要做到有錯必糾的理想化追求,顯然是不可能實現的。
三、司法審查權
所謂司法審查,是指司法機關在訴訟中對立法機關和行政機關的行為進行審查,并決定其是否符合憲法和法律的活動。依據審查的對象不同,司法審查可以分為對行政行為的司法審查和對立法行為的司法審查。司法審查和違憲的司法審查其主體只能是法院,違憲審查和違憲的司法審查只能依據憲法,這就意味著審查的內容僅限于是否合憲;而司法審查還包括依據法律,審查的內容還包括是否合法。司法機關擁有司法審查權,是表征司法職能獨立高級形態的,項根本性標志,是現代司法機關應具備的根本性權威要素。司法機關擁有違憲審查權與否,對司法權威的狀況會產生巨大的影響。享有違憲審查權的審判權,對立法權、元首權和行政權均有制約作用,在事前可以制約、在事中可以制約、在事后也可以制約,而且制約的作用很明顯,一旦宣布違憲,其他國家權力是無可奈何的。不享有違憲審查權的審判權,對立法權沒有任何制約作用,對元首權和行政權在事前和事中也沒有制約作用,只是在元首權和行政權違反法律時才通過審判活動起著一定的限制作用,即從后果上衡量元首權和行政權的違法性。因此,審判權是否具有違憲審查的職能,直接關系到審判權在國家權力結構中的地位和作用。
司法審查權的核心是護憲權(或稱為護憲職責),其要旨是司法機關擁有對憲法的解釋權。憲法是用以限制國家權力的,因此,憲法與國家權力之間存在內在的緊張關系,國家權力總是試圖突破憲法的限制。憲法一旦被違反、就產生了維護憲法權威的需要,而護憲必然涉及解釋憲法。那么,為什么要將憲法解釋權配置給司法機關呢? 如果將憲法解釋權配置給政治機構或者專門的機關,司法機關不僅失去了一件維護自己尊嚴的利器,而且司法機關在解決糾紛的同時,還不能對違反憲法的行為進行懲戒、有失司法機關捍衛憲法和法律尊嚴的職責。如果司法機關擁有護憲權,則司法機關在恢復憲法尊嚴的同時,就可以依憑憲法至高無上的權威來提升自己的權威。
四、司法公正
司法的公正性就是動態的司法權威的源泉。
司法公正是公民對司法的必然要求,當事人之所以訴諸司法裁判,就是因為相信司法機關能作出公正的裁判,人們之所以信服司法裁判,也正是因為司法裁判的公正性,司法機關之所以在人們心目中具有高度的權威,還是依賴于司法裁判的公正性。
那么,什么是司法公正?什么樣的判決才是符合公正要求的判決?學術界的通說是司法公正包括實體公正和程序公正二方面的內容。實體公正按照羅爾斯的定義就是給予每個人他所應得到的權利和義務,也就是各得其所,所以實體公正也稱為結果公正。什么是每個人應得的權利和義務呢?根據什么來確定每個人應得的權利與義務呢?一般認為應該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也就是說,要在弄清事實真相的前提下,根據法律的標準去確定權利義務。程序公正就是發現事實真相,依據法律確定權利義務的過程是合法合理的。程序公正首先要求追求實體公正的過程是依照了法律規定的方式進行,其次程序公正還要求法律規定的發現事實的方式是合理的,是有助于發現事實真相的而不是有利于偏離或掩蓋事實真相。
一個司法裁判是否公正,就不能糾纏于裁判結果,而只能看程序是否公正,即是否遵循了法定的程序以及法定的程序是否合理。選擇程序公正作為司法公正的標準既不是否定實體公正的意義,也不是在于程序公正能夠發現事實真相,而是在肯定人類認識的局限性、實體公正的不可確證性的前提下,“程序公正可以賦予判決結果以正義的表象,可以給予人們一些正義的感覺。”
那么,什么樣的程序才是公正合理的呢?一個合理的程序應該具備以下幾個因素。
1.法官中立。法官的中立性之所以被視為公正的程序,首先是因為法官與爭議雙方沒有利害關系,容易發現事實真相。利害關系是存在于發現者與遮掩事實的帷幕之間的一種迷霧,要接近事實,就必須驅散迷霧,排除偏見。而在中立的法官與遮掩事實的帷幕之間,不存在利害關系這種迷霧,顯然比較容易接近事實,使當事人比較容易接受法官的時差。其次,法官給雙方當事人同樣的對待,同樣給予雙方不事人發表意見 的機會,與當事人不進行單方面的接觸,這就給人一種平等和公開的感覺,具有了公正的外觀,從而容易使人相信通過這種方式發現的事實比較公正。
2.律師參與。法官智識上的缺陷也是不利于他們發現事實的迷霧,這就需要律師的幫助,特別是在對抗制的訴訟模式下,律師的作用對裁判公正至關重要。法官不可能精通所有的法律,在知識結構上必然存在薄弱環節,這就可能成為發現事實的障礙,而專長的律師就可以幫助法官消除這些迷障。當然還有公開審判等等很多方面。
3.判決說理。判決說理是從技術上進一步對法官的自由裁量權進行約束。通過判決說明理由,可以使那種任意解釋法律的行為無處藏身,從而有助于裁判公正。下判決說明理由還能夠傳達法官的個人權威信息,有助于當事人更容易理解判決,進而從內心信服判決是公正的,從信任、崇敬權威的法官,轉而尊重和接受權威法官作出的判決。因此,法院給當事人一個什么樣的判決理由與給當事人一個什么樣的判決結果同樣重要。常常看到國外有些判決書往往就是一篇說理充分的法學論文,當事人看到這樣說理充分的判決書,很少有不信服司法裁判、自覺履行司法裁判的。
五、法官具有魅力型權威
法官的魅力型權威是指法官在智識和人格方面所具有的令人尊重、信任與敬仰的素質。司法權威的基礎是法院擁有的職能型權威,但法院的職能權威需要通過法官的個人權威來實現,同時法官的權威對法院的權威也起支持和促進作用。
六、藐視法庭制裁權
司法權威關系是一種支配與服從關系。有支配就必然伴隨著權威對象對于支配的排拒,從而為支配的順利實現帶來困難。排拒司法權威的行為主要表現有:故意不履行司法裁判,不遵守禁令或由法院直接發出的其他命令,擾亂法庭秩序等。
為了維護正常的法庭秩序、維護法庭的尊嚴和權威必須賦予法院對這些藐視法庭、妨礙司法的行為予以即時懲罰的權力。
七、裁判執行
司法公正雖然通過宣告法律的形式確認了當事人應得的權利和義務,但是它并沒有使當事人實際得到應得的權利和義務,要使當事人對司法裁判信仰,還必須讓確認當事人應得的權利和義務的判決書予以兌現,讓當事人切實感受到司法裁判的法律效力。因此執行裁判是樹立司法權威的關鍵,是司法權威從法律上的權威向事實上的權威轉化的根本環節。
司法裁判的執行主要有兩種方式:當事人自愿執行和執行機關強制執行。司法裁判作出后,主要依靠當事人自愿執行,只有在當事人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執行司法裁判時,才引發強制執行。無論是自愿執行還是強制執行,都離不開對司法裁判的高度尊重和廣泛支持。易言之,司法裁判的執行是建立在人們有關法治的信念和必須服從司法裁判的共識基礎上,從本質上講,執行司法裁判的根本動力在于人們內心的信服而不是外力的壓服。
以上就是確立司法權威的一些條件要求,當然這些條件是不完全的。而且司法權威的確立并非一日之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也是西方的依法治國方略與中國具體國情相結合的一個過程。
參考文獻:
[1] 肖揚.當代司法體制[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法院組織法[Z].
[3] 于慈珂.司法機關與司法機關組織法論綱[J].現代法學,1993,(2).
[4] 劉瑞華.司法權的基本特征[J].現代法學,2003,(6).
[5] 張偉.試析西方法治的成因及法治的實質內涵[J].當代法學,2003,(11).
[6] 季金華.司法權威的意義闡釋[J].江海學刊,2004,(6).
[7] 王德志.以保障法官獨立為核心,推進司法改革[J].法商研究,1999,(1).[責任編輯 陳鳳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