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晶明
摘 要:連帶侵權責任是承擔侵權責任的重要形式,2010年7月1日起中國施行的《侵權責任法》對侵權責任問題做了全面系統的規定,但并未明確規定承擔連帶責任后的內部求償關系。為此,在闡述連帶侵權責任概念、特征及原因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承擔連帶責任后的內部求償關系,以明確侵權責任的具體承擔方式。
關鍵詞:連帶侵權責任;共同侵權;內部求償
中圖分類號:D9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36-0123-02
一、連帶侵權責任產生的原因和適用情形
(一)連帶侵權責任產生的依據
楊立新教授認為,“侵權人與共同危險行為人承擔連帶責任的根據在于數人均具有共同的過錯,共同過錯使數人的行為形成一個統一的,不可分割的整體,各個行為人的行為都構成損害發生的原因,因而,各行為人均應對損害結果負連帶責任。”[1]并且連帶侵權責任有其重要的法律價值,確定連帶侵權責任的目的是加重侵權行為人的責任,使被侵權人處于優越的地位,保障其賠償權利的實現。筆者認為,連帶侵權責任的建立實質上是犧牲各個侵權行為人之間的利益公平來換取被侵權人利益的有利保護,之所以如此規定主要是因為以下兩個方面:一是連帶侵權責任中有兩個或兩個以上侵權行為人,并且在行為之中有共同的原因或共同結果發生,其彼此之間有因果上的牽連關系。二是被侵權人難以證明各個連帶侵權人對被侵權人造成的損害及過錯程度。所以,連帶侵權責任的規定在減少被侵權人舉證困難,降低司法成本,提高糾紛解決效率和效果方面有重要意義。
(二)連帶侵權責任的適用范圍
《德國民法典》首創關于共同侵權行為、共同危險行為及其連帶責任的規定,其第830條的規定:“數人因共同實施侵權行為造成損害的,各人對損害均負責任。不能查明數關系人中誰的行為造成損害的,亦同。教唆人和助手視為共同行為人。”第840條規定“數人的責任”,即“數人共同對某一侵權行為所產生的負有賠償義務的,應作為連帶債務人負其責任”,第2款又對雇傭人的責任和監護人的責任規定了連帶責任。可見德國規定共同侵權責任適用連帶責任,并擴大到具體的侵權領域。
中國《民法通則》第130條規定:“二人以上共同侵權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連帶責任。”可見共同侵權應為連帶侵權責任產生的原因之一,這里的共同侵權應作廣義上的理解,包括共同侵權行為和共同危險行為以及其他視為共同侵權的行為。共同侵權具體劃分為三種類型:(1)共同故意致人損害;(2)共同過失致人損害;(3)雖無共同故意、共同過失,但加害行為直接結合發生同一損害結果。共同侵權責任是連帶侵權責任,但連帶侵權責任的概念大于共同侵權責任的概念,除了共同侵權行為,法律明確規定了一系列適用連帶責任的情形。在《侵權責任法》頒布施行以前,中國法律關于連帶責任的規定主要見于《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中,《侵權責任法》的頒布施行,使連帶侵權責任的規定更加系統完整,更加方便了司法實踐。根據有關立法規定可以得出,連帶侵權責任不僅是共同侵權行為的法律后果,法律規定應當承擔連帶責任的也應當承擔連帶責任,這實質上也擴大了連帶侵權責任的適用。在理論界,對于連帶責任適用的擴大基本是持肯定態度的,張新寶在其《侵權責任法立法研究》一書中認為,擴大連帶責任適用的合理性包括三個方面:(1)損害的可預見性;(2)危險控制力;(3)收益與風險相一致[2]。
二、《侵權責任法》對連帶侵權責任規定的不足
《侵權責任法》的頒布完善了連帶侵權責任的規定,使散見于司法解釋等法律文件中的規定系統化,對司法實踐中的法律適用有重要意義,但是法律難以窮盡一切可能,其仍然存在不足之處。以《侵權責任法》第35條為例:“個人之間形成勞務關系,提供勞務一方因勞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接受勞務一方承擔侵權責任。提供勞務一方因勞務自己受到損害的,根據雙方各自的過錯承擔相應的責任。”本條的立法理由是“目前個人之間形成勞務關系的情況越來越多,家庭雇傭保姆、小時工、家庭教師等情況非常普遍,對于在勞務期間發生的糾紛如何解決需要法律給予明確的規定。《侵權責任法(草案)》在三審之前,草案主要規定了用人單位的責任,沒有明確規定個人之間因勞務產生的糾紛”[3] 。
三、連帶責任內部求償分析及建議
(一)內部求償分析
1.內部求償權的性質。中國《侵權責任法》第14條的規定一般被認為是采用代位權說,在某個共同侵權行為人承擔了全部責任之后,即有權取代受害人的債權人地位而向其他沒有承擔責任的共同侵權行為人進行追償。筆者認為求償權作為新產生的權利除了會產生新的訴訟時效外基本可以適用代位權的規定,與求償權對應的求償之債實質是一種分擔之債,即以應該承擔責任而且已經承擔了全部侵權責任或超過自己應承擔的份額的共同侵權行為人為債權人,以應承擔責任而未實際承擔其應承擔的責任的其他共同侵權行為人為債務人。
2.內部求償的依據。關于內部求償權的存在的依據有以下幾種學說:(1)原因力說,該學說認為,盡管共同侵權人因其共同過錯應當對受害人承擔連帶責任,但畢竟對損害發生的原因力是不同的,因此應當根據其對損害結果所發生的不同作用而分攤責任;(2)公平說,該學說認為,不能使部分加害人承擔全部的責任,從其內部來看,加害人對損害發生所具有的過錯和原因力是不同的,因此,根據公平原則,應當考慮行為人的過錯和與損害結果間的原因力大小來分攤責任;(3)不當得利說,該學說認為,在共同侵權行為中,承擔連帶責任的人,如果其所承擔的責任超過了其所應承擔的部分,那么,對未承擔責任或承擔責任不夠的人來說,就相當于獲得了不當得利,應當向承擔了超過自己所應承擔責任的侵權行為人返還不當得利。
3.內部求償的適用條件。內部求償的存在有其合法性、合理性,但是其適用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筆者認為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侵權責任人之一已實際承擔了責任,使其他共同責任人得以共同免責,這是消滅侵權行為人與被侵權人外部關系的形式,是適用內部求償的前提條件;(2)共同免責額超過了責任承擔者應分擔份額,根據不當得利說,其他責任承擔人因一人履行得以免除債務,實質上屬于不當得利;(3)受求償人是責任承擔人以外的其他一切責任人,求償權人只能在其有權處分的范圍內免除被求償人的債務,如果求償權僅僅是選擇了一個或數個被求償人,而沒有選擇全體被求償人行使,受求償的人可以提出相應的抗辯。
(二)連帶責任與內部求償關系的建議
1.適當擴大連帶侵權責任適用范圍。連帶責任的重要意義在于增加責任主體的數量,加強對受害人請求權的保護,當部分行為人不具有清償能力時,得以從任意其他侵權人處獲得賠償。筆者認為連帶侵權責任制度的建立需要在行為人與受害人之間尋找一個合適的平衡點,如果連帶侵權責任范圍過寬,會使行為人動輒與他人承擔連帶責任,即使只需承擔一小部分份額的責任人也必須對外承擔全部責任,雖然減少了受害人無法獲得賠償的風險,但是增加了侵權人承擔本不應由其承擔份額后卻因某些原因不能追償的風險,對承擔了責任的債務人顯然不公平。如果連帶侵權責任范圍過窄,則增加了受害人的舉證責任,不利于保護受害人及時獲得賠償救濟,故在侵權法律立法中,尋找平衡點至關重要。
2.分離連帶侵權外部責任之訴與內部分擔之訴。《侵權責任法》明確規定了共同侵權連帶責任以及其他應當承擔連帶責任的情形,但是對承擔責任后的內部求償關系并未明確規定,《侵權責任法》第14條之規定,“連帶責任人根據各自責任大小確定相應的賠償數額;難以確定責任大小的,平均承擔賠償責任。支出超出自己賠償數額的連帶責任人,有權向其他連帶責任人追償。”此條規定模糊了承擔連帶責任后如何確定各侵權行為人之間的最終責任,不利于司法實踐操作。而在之前《侵權責任法(草案)》三審稿中規定:承擔連帶責任后,連帶責任人根據各自責任大小確定相應的賠償數額;難以確定的,平均承擔賠償責任”對此有的專家提出,“承擔連帶責任后”的規定對于承擔賠償責任的侵權人來說,有時會不公平,使其責任過重[4]。筆者同意此種觀點,連帶責任是一個整體責任,每個共同侵權行為人都應承擔責任,因此,應將連帶之訴與分擔之訴分離更有利于保護被侵權人,但是在一些共同侵權人確定且人數不多,并且都具有足夠的承擔責任能力的情況下,可以合并審理以簡化訴訟。
3.確定承擔連帶侵權責任后的內部各自責任。關于承擔了連帶責任后內部求償關系中各侵權人責任分擔依據有以下幾種原則:(1)根據各自過錯分攤。過錯原則是侵權責任法的一般原則,將過錯程度作為確定連帶責任人直接責任的,能夠體現公平的原則。確定各自責任時,應當比較個侵權行為人的過錯程度,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等較大過錯的,承擔的賠償數額較大;過錯較小的,可以承擔較少的賠償數額;(2)根據原因力進行分攤。原因力是指在構成損害結果的多個原因中,每一個原因對于損害結果發生或者擴大所起的作用。此種方法主要是依據各個行為對損害結果所起到的作用程度不同而對責任進行分擔 [5];(3)平均分攤賠償數額。如果根據過錯和原因力難以確定連帶責任大小的,可以視為各連帶責任人的過錯程度和原因力大小是相當的,在這種情況下應當由連帶責任人平均承擔賠償責任。
參考文獻:
[1] 楊立新.侵權責任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110.
[2]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民法室.《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條文說明、立法理由及相關規定[M].北京:北京大學出
版社,2010:139-140.
[3] 奚曉明.侵權案件指導案例評注[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0:106.
[4] 王利明.人身損害賠償疑難問題(最高法院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之評論與展)[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180.
[5] 楊立新.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精解)[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0:70.[責任編輯 陳鳳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