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峰
摘 要:川陜革命老區作為典型的后發地區,經濟發展并不快,但發展的潛力與優勢明顯。從資源環境上看,川陜革命老區是國家未來重要的戰略性資源接續區,是國家極為重要的生態資源富集區,是聯結南北旅游資源的景觀走廊,具備成為國家未來低碳經濟示范區的優勢條件。
關鍵詞:川陜革命老區;資源;優勢;潛力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36-0159-03
川陜革命老區位于川陜渝兩省一市交界的秦嶺與大巴山區,分布于今四川巴中、達州、廣元、南充、綿陽(4個縣)和陜西漢中5市及重慶城口區,包括川北18個縣,川東4個縣,重慶1個縣,陜南3個縣。這一老區至今還是連片貧困地區,亟待加快發展步伐。以往對川陜革命老區的研究更多關注于其為革命付出的巨大犧牲,作出的歷史貢獻以及當前發展的現實困難等層面,淡化或忽視了對其自身所具有的發展潛力和優勢的深入探討。川陜革命老區雖然現在經濟發展還較為滯后,但卻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優勢,這是其加快發展彌足珍貴的起步條件和支撐因素。在資源環境已成為全球性重大難題的背景下,如果能找出一條合理的路徑將川陜革命老區的資源潛力和優勢開發出來,轉化成經濟優勢和產業優勢,則其在發展上完全可產生“四兩撥千斤”的功能與效果。川陜革命老區顯著的資源潛力和優勢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川陜革命老區是國家未來重要的戰略性資源接續區
川陜革命老區礦產資源十分豐富,它是中國重要的有色金屬、貴重金屬礦藏區。例如,陜南漢中市已探明儲量的礦產有37種,153處礦區,潛在價值1 558.76億元,其金屬礦產保有儲量占陜西省的26%~43%,潛在價值為260.83億元,約占陜西省金屬礦產保有儲量潛在價值的28.25%。漢中南鄭縣礦產資源已發現的有24種,礦產地139處,有探明基礎儲量及資源量的礦產10種,礦產地24處,礦產資源中金屬類有鐵、鈦、釩、銅、鋅、鎳、鈷等8種,其中鐵礦儲量達882萬噸,潛在經濟價值約為754億元[1]。四川省巴中市境內可供開采的金屬和非金屬礦產主要有鐵礦、銅礦、金礦、大理石、花崗石、霞石礦、石灰礦、石黑礦等29種,其中煤炭儲量6 190萬噸,磁鐵礦8 355萬噸,霞石礦2 100萬噸,花崗石10億立方米,極具開發潛力[2]。廣元市的資源優勢明顯,石英砂、石灰石等分布廣泛、儲量巨大,極具開采價值;天然氣、水能、煤炭等資源富集。茲以煤炭資源為例,廣元煤炭資源豐富,僅“廣旺煤田”橫跨東西兩端,走向170公里,傾斜寬度1 000米,現已探明儲量4.6億噸[3]。廣元境內的旺蒼自然資源更是豐富,被譽為“川北聚寶盆”。現探明礦產70余種,主要金屬礦有鐵等,非金屬礦有煤、石墨、石棉、白云母、鉀長石、花崗石、大理石等。
川陜革命老區天然氣資源富集。據了解,四川省達州市普光氣田已探明儲量2 510億立方米,是全國最大的海相整裝天然氣田。在達州宣漢縣境內,已探明各類含氣構造46個,連片儲層達3 750平方公里,預測資源量1.5萬億立方米,位居全國第二。而整個達州天然氣儲量達3.8萬億立方米,已探明的儲量為5 100億立方米。預計到2020年,達州將建成面積30平方公里的天然氣產業區,產值和稅利將分別達300億元和50億元[4]。廣安市現已探明天然氣儲量約5 100平方公里,境內天然氣遠景可探明儲量為6 000億立方米,僅廣安市廣安區就已探明天然氣儲量有1 000億立方米[5]。川陜革命老區是全國三大天然氣區域之一,可依托天然氣資源優勢,爭取大政策支持,加快建設天然氣工業園區,優化發展天然氣化工,引進一批產業鏈長、附加值高、帶動力強的天然氣化工項目,有條件在“十二五”末建成集勘探開發、綜合利用、精深加工于一體的中國西部重要的天然氣化工基地,成為川陜革命老區經濟加快發展的增長引擎。
川陜革命老區水利資源藏量豐富,分布合理。陜南是國家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水源區,也是陜西省內南水北調的主要水源地,水利資源優勢明顯。如陜南漢中平原位于秦嶺、巴山之間,為山間盆地河谷平原,該區氣候屬半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溫14.1℃~14.5℃,多年平均降水量800mm~1 000mm。年平均徑流深316mm,多年平均自產徑流量5.28億m3。漢中市可控制利用地表水12.26m3,人均水量952m3,耕地畝均水量965m3,其地下水層分布廣,埋藏淺,富水性較好,可開采量達4億m3[6]。從總體上看,漢中平原水資源比較豐富。它為工農業生產的發展提供極為有利的條件,也預示著山區資源的綜合開發面臨著十分廣闊的前景。還有川陜革命老區四川境內的廣元蒼溪水資源也比較豐富,蒼溪境內境內有主要河流8條,水能蘊藏量45萬多千瓦,可開發量在10萬千瓦以上,地表有人工小型水庫31座,塘1 408口。因而,川陜革命老區是一個有巨大戰略性資源潛在優勢的待開發區。
二、川陜革命老區是國家極為重要的生態資源富集區
據專家調查確認,川陜革命老區有種子植種三千余種,野生動物四百多種。陜南漢中位居中國地理版圖中心,是國家級生態建設示范市,是地球上同緯度生態環境最好的地方之一,是暖溫帶和亞熱帶的交匯處,是國寶大熊貓和“東方紅寶石”朱鹮的棲息地,還是國家南水北調中線調水工程的水源地,有西北小江南、秦巴聚寶盆之稱。這里有黑米、香菇、木耳、桔柑、西瓜、櫻桃等地方特產。陜南的安康蘊藏大量可供利用的綠色寶藏,所屬平利、鎮坪、嵐皋、寧陜等縣都有大片森林資源和天然宜牧草地,發展畜牧業得天獨厚;境內的金桔、柑子等水果,高山綠色蔬菜,核桃、板栗等干果,香菇、木耳等食用菌,具有申報綠色食品的極佳條件。同時安康地處西安、成渝、江漢經濟帶結合區,擁有較高素質的消費群體,隨著綠色食品備受關注,加上媒體積極宣傳,形成了綠色食品消費“新熱點”。川東北廣元境內原始資源保存完好,動植物資源豐富,物種繁多,珍稀植物有銀杏、天麻、紅豆杉、香樟等10多種,有豹、白鶴、黃鸝等飛禽走獸200多種。廣元境內的旺蒼生態資源更是密集。這里有植物4 940種,其中灌木408種,經濟林木17種,藥材1 500種,出產有富硒富鋅且享負盛名的有機綠茶——“米倉山茶”。旺蒼境內有動物307種,云豹、紅腹錦雞等14種屬國家二、三類保護動物,光霧臭蛙是全國獨有品種。巴中市的南江縣,森林覆蓋率62.2%,森林綠化率98.5%,擁有830平方公里原生態旅游景區、41萬畝原始森林、3萬畝冰川時期的植物“活化石”——巴山水青岡。這里有野生動物195種,珍稀植物46種,是四川盆地北緣山區重要的生物基因庫。同時,南江又是中國金銀花之鄉、中國核桃之鄉、中國黃羊之鄉、中國富硒茶之鄉、中國紅葉之鄉。達州市的萬源100余種農產品天然富硒,現已發展富硒茶葉基地鄉鎮48個,茶園總面積近20萬畝,茶葉年產量達1 000噸以上,總產值近億元。萬源市舊院黑雞以“世界少有,中國稀有,萬源獨有”而揚名,屬中國地方禽優良品種,入選“天府十寶”,并通過國家有機產品資格認證。萬源市香菇、木耳等食用菌年產量達萬余噸,有“耳菇之鄉”之稱,地道中藥材1 200余種,面積達12萬余畝[7]。
憑借有利的生態資源優勢,川陜革命老區有潛力加快建設特色種植業基地、特色林業基地和特色畜牧業基地,并依托特色農產品基地,建立加工示范園區,引導和推動現有加工企業向園區集中,培育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突出發展畜禽、糧油、茶葉、食用菌、蠶桑、中藥材、林產品等八大類農產品精深加工。
三、川陜革命老區是聯結(整合)南北旅游資源的景觀走廊
川陜革命老區所屬秦巴山區是南北旅游對接地區,也是游客南下北上的景觀走廊,特別是在高速交通網絡形成后,區位優勢更加凸顯。旅游業是最“綠色”的富民產業,川陜革命老區獨特的自然生態資源、歷史人文資源和豐富的紅色旅游資源,為抱團發展旅游業,做大做強旅游業提供了可能。川陜革命老區可在將秦巴山區自然風光、川東北美食文化、巴蜀民俗文化、歷史古跡、紅色文化等旅游資源進行整合的基礎上,開發創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商品,使旅游業成為區域內的支柱產業。
陜南漢中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國家生態示范建設試點城市,內有世界人與自然生物圈1個,國家級生態景區(點)7個,省級生態景區(點)16個。據統計僅2011年1—6月,漢中市就接待國內外游客955萬人次,旅游收入38.5億元,同比上年分別增長40%和52%,接待海外游客1.05萬人次,旅游創匯438萬美元,同比去年分別增長23%和27% [8]。漢中還是油菜優生區,每年種植面積都在100萬畝以上,特別是漢江兩岸、秦巴腹地連片種植,層次分明、氣勢壯觀,花開時節,變化萬千,花姿、花影、花霧、花流、花潮,使人陶醉。2011年漢中成功舉辦中國最美油菜花海旅游文化節,僅4天時間就接待游客77.15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2.04億元。漢中的南鄭縣緊扣“山水南鄭、詩畫家園”的定位,著力加強旅游景區建設、品牌打造、旅游服務、形象宣傳,促進了旅游業快速發展,旅游經濟收入年均增長43.36%,遠遠高于同期GDP增幅,旅游業成為縣域經濟發展最具活力的行業。廣元市有6個國家4A級旅游景區,僅次于成都,未來還將打造3個4A級旅游景區,旅游業最近幾年以近35%的速度增長,在四川省21個市(州)的旅游收入排名中位居第二,游人增幅居四川省第一。在全國8個主類、31個亞類和155個基本類型旅游資源類型中,達州主類8個,全國各類旅游資源在達州都有分布;亞類26個,占全國總量的84%;基本類型88個,占全國總量的57%。
四、川陜革命老區具備成為國家未來低碳經濟示范區的優勢條件
川陜革命老區已經具備成為低碳經濟示范區的條件。川陜革命老區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和生態優勢,同全國其他地區相比,有條件走上綠色發展之路。當前,川陜革命老區正處在發展轉型的關鍵階段,可以建設秦巴經濟區為載體,率先把川陜革命老區建成全國第一個環保特區,低碳經濟示范區,探索保護與發展的體制機制創新,著力構建具有川陜革命老區特色的生態旅游經濟,變潛在的資源優勢和生態優勢為現實經濟競爭優勢,逐步成為中國綠色發展的先行地區之一。
橫亙東西的秦巴山地是中國南北氣候重要分界線,境內茂盛的森林資源,素有“中華綠肺”之稱,不僅為人類提供大量清新空氣、潔凈水源,而且是天然空氣凈化器,每年吸收大量二氧化碳有效地抵御了全球變暖。川陜革命老區所屬市縣普遍生態環境較好,例如達州綠化率達到38%以上,綠地率達33%以上,人均公共綠地占8平方米以上[9]。漢中自然景色秀麗,風光迷人,素有西北“小江南”和“金甌玉盆”之美稱。漢中的四區四湖四園和十多個國家級的生態景區風景綺麗、各具特色,是生態休閑旅游的好去處,內有原始森林64萬畝。廣元森林覆蓋率達70%,神秘的溶洞、奇麗的峽谷、機靈的青猴、生物活化石大鯢等點綴其間,被譽為“秦巴大草甸”。川陜革命老區自然條件最好的萬源地處中國南北氣候分界線上,屬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日照充足,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雨熱同季,山地立體氣候特征明顯。這里森林覆蓋率達61.36%,被稱為大巴山天然氧吧,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候宜人,多年平均氣溫14.9℃,最高年平均氣溫16℃,最低年平均氣溫14.1℃。特別是盛夏7月,這里的平均氣溫仍保持在25℃左右。
川陜革命老區整體森林覆蓋率超過50%,生態資源豐富,可以打好綠色牌,發展生態經濟,堅持生態立區,促進資源節約,強化節能減排,注重生態文明建設,逐步形成綠色生產和綠色消費新模式,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努力建設成為國家級低碳經濟示范區。
川陜革命老區地處廣袤的秦巴山區,雖然在發展過程中存在諸如物質基礎薄弱、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滯后、遠離中心城市的帶動和輻射,民生等社會事業建設不足等多方掣肘,但其卻有一些無與倫比的特色資源優勢,發展潛力巨大。考慮到川陜革命老區橫跨兩省一市,單省單市的區域發展規劃畢竟有限,如果可以在國家層面加以調控和引導,最好是可以出臺一部像陜甘寧革命老區那樣的振興規劃,則川陜革命老區完全有條件成為新文化、新經濟模式的先驅,實現社會經濟發展的后發趕超。
參考文獻:
[1] 佚名.陜西省漢中市(南鄭)礦產資源簡況[EB/OL].中國選礦技術網,http://www.mining120.com/html/1004/20100407_18204.asp,
2010-04-07.
[2] 吳平華,肖建斌,李文靜.四川巴中:“十一五”構筑秦巴經濟走廊[N].中國經濟時報,2006-01-26.
[3] 李宗靜,任小昌,金林.打造川東北優勢煤炭產業[N].廣元日報,2007-07-16.
[4] 胡衍民,鄒渠,王飛.“氣”壯山河起秦巴[N].四川日報,2006-10-10.
[5] 廖琴.“氣”壯山河映賨州[N].廣安日報,2007-05-26.
[6] 王敬義.漢中平原水資源合理開發利用的探討[J].陜西水利,1991,(5):24.
[7] 王永明.萬源:打造秦巴山區區域發展新“地標”[N].達州日報,2011-07-18.
[8] 王建安,李衛.上半年漢中旅游經濟發展迅猛,全市接待國內游客955萬人次[N].陜西日報,2011-08-09.
[9] 李罡.達州:打造秦巴地區山水宜居中心城市[N].華西都市報,2010-08-06.[責任編輯 陳鳳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