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 崔永紅
摘 要:五泉鎮是楊凌區一個重要建制鎮,大力發展五泉小城鎮建設,對促進整個楊凌城市建設具有作用,就五泉鎮目前小城鎮建設存在問題進行詳細闡述,以期為小城鎮建設提供參考。
關鍵詞:小城鎮建設;科學規劃;楊凌區
中圖分類號:F29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36-0165-02 改革開放以來,自楊凌被確定為國家唯一的農業高新產業示范區后,經過十二年的發展,已取得了顯著成績,縱觀楊凌近幾年來城市化建設的進程,城市面貌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并且帶動了周邊村鎮的發展,但也面臨不少困難和問題,五泉鎮小城鎮的建設相對滯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楊凌城市化的快速發展。
1.城鎮規模小,聚集能力較弱。五泉鎮由于地處楊凌城區西北郊10公里處,總面積只有26.64平方公里,由于城鎮規模較小,常住人口只有3.15萬人,發展相對緩慢,和省內其他小城鎮相比,五泉鎮發展明顯滯后,根據報道指出:根據小城鎮的人口分布、經濟發展、社會效益、資源狀況、環保條件等因素考慮,小城鎮的規模小,必然造成發展空間和輻射區域狹小,當常住人口在5~10萬人時,才能充分地體現出小城鎮的輻射作用和聚集功能,才能帶動周邊鄉鎮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而五泉鎮農村小城鎮遠達不到適宜人口的要求,這也是五泉小城鎮建設發展緩慢最主要原因之一。
2.經濟不發達,且發展不平衡。由于楊凌是一座以農業為主的新城市,主導性產業較少,經濟發展仍然較緩慢,新上的項目,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帶動作用不強,沒有充分利用資源配置,導致區內大部分企業無稅無利,大面積虧損和倒閉,這種狀況不符合區域經濟合理布局的要求,從鎮內工業來看,產業目前仍然單一,鄉鎮企業容量也有限,多數鄉鎮工業化程度很低,很難擴大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機會。
3.小城鎮建設缺乏合理布局和科學規劃。近年來,五泉鎮在小城鎮建設方面缺乏總體規劃,城鎮工業區和生活區布局不合理,城鎮建設規劃特色不強,并且隨意性和盲目性較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總體規劃不合理。多數小城鎮是按行政區建立的,缺乏區域規劃的統籌安排,而不是按照經濟合理的要求從省、市、縣等更大的區域范圍來規劃,導致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與城鎮建設規劃完全脫節,從而影響了小城鎮的長遠發展;(2)規劃水平不高,布局分散,缺乏地方特色,十字路,步行街,商業、工業及住宅等功能區設置上缺乏合理性;(3)沒有生態環境保護,在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建設上沒有科學合理的規劃和建設,隨有規劃,但劃水平較低,沒有從長遠出發,沒有明確發展的目的和方向,另外,基層干部也缺乏生態環境保護意識,缺少環保方面的宣傳。
4.現行戶籍制度改革不配套,嚴重制約小城鎮建設與發展。2001年1月份,中國公安部就向國務院提請了《關于推進小城鎮戶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見》,從2001年10月1日起,正式向全國兩萬多個小城鎮開始推行戶籍制度改革,對在小城鎮長期居住、打工或經商農民不再實行計劃指標管理。意見明確要求,農民在小城鎮擁有固定收入和合法居住,及外來流動打工人口長期居住該地均可辦理小城鎮戶口。這一政策加快了城鎮化進程,對促進中國經濟發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然而,相繼出現了一些現實問題,一旦進入城鎮后,在原居住地權益、土地承包等問題,這些問題的產生涉及到小城鎮戶籍制度改革后農村土地流轉、社會保障等制度和政策在配合上的差異,嚴重影響小城鎮的建設與發展,使好多地方小城鎮出現了即非農民,又非市民的尷尬局面,形成城鄉兩棲的游離階層,使他們很難獲得與城鎮居民同等身份的待遇。
5.融資渠道單一,基礎設施資金缺乏,主要依靠政府投資。小城鎮的建設和發展是一個非常龐大和系統的工程,需要投入大量資金,目前,小城鎮的投融資體制雖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但是,資金來源仍較匱乏,主要還是靠政府投資,企業參與投資的較少,融資渠道過于單一,在吸引社會資本上缺乏有效的機制,加之,基礎設施建歷史欠賬較多,沒能充分調動社會閑散資金投入到小城鎮建設中來,原計劃投資在基礎設施上投資1.2億元,目前只到位一小部分,致使鎮內主要道路、供水、通訊、環衛、消防等基礎設施進展緩慢,排水管網計劃埋設的7 810米,只完成了828米,無公(下轉174頁)(上接165頁)害果蔬批發市場,“一街兩區”等建設項目只進行了規劃、選址等初步基礎工作,沒有實質性地突破,這樣,在吸引企業和農民向小城鎮集中起來就比較困難,使小城鎮的舒適度、安全性等不盡人意。
6.農民自身的文化水平較低。五泉鎮由于經濟和歷史原因,大部分農民文化素質整體偏低,根據調查顯示:通過對楊陵區農村農民文化程度進行走訪調查,結果顯示:文盲和半文盲占7%,具有小學文化程度的占33%,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3%,具有高中文化程度占11%,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僅占6%,絕大多數的農民只會務農,沒有其他特長,只有一小部分考慮外出打工,由于文化水平有限,外出務工的農民大多數從事的都是技術含量較低的工作,大部分仍然留守在農村,部分即使是在城市里做生意,但也不敢完全放棄農業耕作,這種情況,一旦受國家大的宏觀經濟調控的影響,很容易形成農村剩余勞動力大量回流農村的現象。
[責任編輯 吳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