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立新 吉亞力
摘 要:政府信用是社會信用體系的基礎,是實現政權穩定、促進和諧社會政治文明的重要內容。加強政府信用建設,提高政府信用度,既是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關鍵,也是建設公共服務型政府、責任型政府和法治政府的必然要求。日益增多的群體性事件正在考驗著中國基層政府的信用,為此必須建立健全中國的法律監督制度,提高政府官員依法執政的能力。
關鍵詞:政府信用;群體性事件;職能;建構
中圖分類號:D6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36-0227-02
據昆明信息港報道:2008年7月19日,云南孟連縣部分膠農因不滿個別縣鄉干部在處理經濟糾紛中偏袒橡膠企業,圍攻前來抓捕膠農的警察,由此引發2死61傷的嚴重警民沖突事件。
另據南方報網報道,2011年3月25日,云南綏江2 000余村民因不滿征地拆遷安置政策,采取聚集縣政府、堵路等極端方式反映訴求,共持續102個小時,導致17名公安干警與多名工作人員被打傷的慘劇。
云南“孟連事件”、“綏江拆遷事件”原本都屬于經濟糾紛,博弈的雙方盡管強弱不等、利益懸殊,卻并不是沒有協商解決的余地。然而,當群眾的利益訴求得不到解決而引發群體性對抗時,當地政府不是認真傾聽群眾意見,不是平等看待同樣擁有主體地位的農民,而是沿襲一貫的思路,不假思索地站到群眾利益的對立面,采用簡單粗暴的方式動用大批警察強行制裁,從而引發了悲劇。正如云南省委副書記李紀恒所言:“在協調各種利益關系時,一些黨員干部往往擺不正位置,沒有站在大多數群眾的利益一邊,不能做群眾的主心骨、代言人,屁股很容易坐到比群眾強勢的既得利益群體一邊?!逼斩形N?、副市長楊亞林在深刻反思孟連事件發生的根本原因時指出:“一些干部思想上背離宗旨,立場方法上脫離了群眾”。很顯然,這兩起事件不是偶然發生的,其背后都折射著政府信用缺失的背景。
從總體上看,當前中國政府信用行為的主流是好的,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由于堅持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物質文明建設、政治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政府的信用度正在穩步提高。但是,我們也必須清醒地看到,由于體制方面的原因和認識上的偏差,政府信用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亟待我們解決。
一、轉變政府職能,建設服務型政府
政府職能包括階級統治職能、社會管理職能及社會服務職能?!皞鹘y政府的職能重心是統治和社會管理,而現代政府職能的重心則是社會服務”,因此,中國政府的社會角色定位需要從“管理者”向“服務者”轉變,改變從前官民不平等的社會現狀,充分尊重群眾,善于聽取群眾的呼聲和要求,切實關心群眾的切身利益,重視民眾希望和合法期待,堅決杜絕違背民意、誘發矛盾的決策隱患。并在服務型政府建設中凝聚人心,提升政府的影響力和號召力,從而增強民眾對政府的信任度。政府信用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行政人員的個人素質和道德修養。這就需要各級政府官員轉變觀念,牢固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相信群眾,依靠群眾,堅持三個有利于標準,努力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政府的信用問題。
二、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
政府要成為遵紀守法的典范,嚴格依法辦事,不得濫用公共權力,更不能不恰當地介入市場競爭性行業與民爭利,這既是對政府信用的最基本要求,也是提高政府信用的有效途徑和中心環節。
首先,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完善制約和監督機制。加快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府與市場中介組織分開,規范行政行為,形成權責一致、分工合理、決策科學、執行順暢、監督有力的行政管理體制。同時,充分發揮人大和政協的監督職能,廣泛利用新聞媒體、網絡、社團等的影響力,完善制約和監督機制,保證人民賦予的權力始終用來為人民謀利益,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堅持用制度管權、管事、管人,建立健全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既互相制約又相互協調的權力結構和運行機制。其次,加快構建政府問責制,嚴格問責追究制,建立失信懲罰制度。十屆人大四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建立健全行政問責制,提高政府執行力和公信力?!?建立行政問責追究制,是構建責任政府、服務政府、效能政府、法治政府的必然要求,對提高政府信用具有重要作用。各級政府要按照各自的行政職責、經濟運行規律和社會發展目標要求,明確其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各種政治法律權力,把它牢牢地限制在一定范圍內,并為其設定嚴格的責任,通過選舉、罷免等手段落實政治責任,及時徹底地處理錯誤的行政行為,對嚴重的政府失信行為人進行法律制裁,以警戒其他政府公務人員。
三、擴大政治參與渠道,實現公民政治參與的制度化
只有公眾廣泛參與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執行過程,才能保證公共政策符合公眾利益,才能有效的實現權力的制衡,更好的規制權力,實現“權為民所用”,增強民眾對公共政策和“公權力”的信任。這就需要政府積極拓寬民眾的利益訴求渠道,使他們有機會參與到社會政治活動中去。
首先,完善中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政治協商制度,以黨內民主帶動公民的政治參與,深化、改革和創新這些民主制度,比如創立人大旁聽制度、聽證制度、人大常委會主任接待日、人大代表聯絡區、人大信息網、人大信箱、信訪制度等。這樣可以讓公民根據自己利益需求選擇不同的訴求方式,表達建議和意見。
其次,利用互聯網拓寬民意反映渠道。政府設立專門的網站,以供人民直接參政議政,也便于領導及時了解基層民眾的意愿,調整和制定出符合人民利益的政策,真正做到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四、營造信息對稱環境,建構透明政府
首先,建立良好的政府信息溝通渠道和機制,打造透明政府。政府機關應把自身的活動以及公共信息向社會公開,包括政府機構設置、人員安排、職責權限、權力運行規則和程序都要讓社會公眾知曉。其次,政府機關的活動,從政府決策、政府管理、行政行為到提供資訊以及社會服務等,除了必須保密以及涉及個人隱私的內容外都要向社會公眾開放。這不僅是政治民主化的要求,也是解決政府與公眾信息不對稱的矛盾、樹立政府信譽、塑造誠信政府的必然選擇。最后,加大信息公開的力度,讓人民群眾知道政府的工作動向,尤其是在涉及公眾切身利益的問題上更要做好宣傳。通過建立陽光政府,實施政務公開,把政府的工作置于社會監督之下,促進政府工作的自我改進,實現“公權力”對“私權利”的保障。社會成員擁有了知情權和訴求渠道,就可能及時消除誤解,減少群體性事件的發生。
五、提高政府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程度
正確決策是成功做好各項工作的重要前提。各級政府要在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廣泛集中民智的基礎上,作出符合人民利益的決策,推進決策科學化、民主化進程。各級政府決策機關都要完善重大決策的規則和程序,建立健全社情民意反映制度,防止決策的隨意性。政府作為人民群眾的的代言人和公共權力的執行機構,“要始終把人民群眾的愿望和要求作為決策的根本依據,在決策過程中務必通盤考慮和統籌協調各方利益,緩解不同社會群體之間的利益矛盾,努力維護最大多數群眾的利益,著力避免因決策失誤和工作方法不當引起群眾不滿和抱怨?!?/p>
六、加強行政文化建設
首先,加強誠信建設,培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誠信理念,真正形成“人無信,不可立世”的社會氛圍。這不僅是公民道德建設的目標,也是以德治國方略的需要,更是誠信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公務員的誠信建設對社會起著表率作用,因此,應引導他們樹立誠信服務理念,堅持依法行政,重視履行職責,努力做到言必行,行必果,使誠信成為公職人員最基本的義務和行政道德。其次,加強政府工作人員尤其是領導干部理想信念和廉潔從政教育,使之牢固樹立正確的權力觀、地位觀、利益觀。轉變工作作風,客服官僚主義與形式主義,強化履職盡責的公仆觀和勤政廉潔的人生觀,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
良好的政府信用的建立和提升是一項長期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從現階段中國行政生態環境的實際情況出發,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進一步改善政府治理狀況,推進政府與公眾的良性互動,增強政府對公眾的責任感和回應力,從而使政府信用得到有效提升。
參考文獻:
[1] 顏海娜,李小錦.打造信用政府[J].蘭州學刊,2002,(5):90.
[2] 崔光勝.中國政府誠信問題研究[J].公共行政,2005,(6):68.
[3] 論中國政府信用的現狀及其建構[J].秘書之友,2007,(5):84.
[4] 劉新梅.建設誠信政府提高政府公信力[J].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4):59.
[5] 伍開昌.中國政府信用的缺失與重構[J].江蘇省行政學院學報,2010,(5):48.
[6] 張旭霞.現代政府信用及其建構的對策性選擇[J].南京社會科學,2002,(11):54.
[責任編輯 王玉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