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曇飛 倪偉
摘要當前,部分高校學生消費文化主導,非理性消費突顯,其中攀比消費是一個重要方面。分析高校攀比消費文化的成因,探索對策,結合家庭、學校和社會等多方面的力量,幫助大學生樹立適度、合理、科學的消費觀,有助于塑造良好的校園文化、培養大學生健全的人格。
關鍵詞高校攀比消費心理問題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人們生活的世界被“豐盛”的“物”所包圍,這“驚人的消費”不僅改變了人們的日常生活模式,也改變了人們對世界的認知。隨著我國經濟飛速發展,人民物質生活水平極大提高,大學生消費群體中炫耀、攀比、盲目等不良消費傾向也日臻明顯,其中攀比消費更是潛伏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冷面殺手。
1攀比消費文化凸顯
攀比消費已成為高校校園中不爭的事實,為表現個性、追求時尚、凸顯“高品位”,90后大學生不惜揮霍父母的血汗錢與人攀比。有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傳統攀比,也有在社會及媒體大力宣傳推動下的時尚攀比。請客吃飯講排場、擺闊氣;穿上千元一件的名牌服飾;高檔手機、平板電腦都早已不只是電子產品,而是一種“消費符號”,是身份和品位的象征。“貴族化消費”日益泛濫,攀比之風愈演愈烈。
2攀比消費文化成因探討
造成攀比消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與高校、家庭及社會都有一定的關系。
(1)高校消費教育引導缺位。一方面,在高校課程設置中,“兩課”教學涉及消費行為、心理和消費觀的課程較少,不能有效地針對大學生實際消費情況進行教育引導。另一方面,高校教育管理中普遍存在認為學生的消費水平隨著經濟的發展也需相應提高,學校不應對學生的消費行為過多干預的認識誤區,客觀上對攀比消費風氣的形成沒有及時遏制。
(2)家庭教育引導方法不當。目前多獨生子女,家長溺愛,一味滿足其消費需求,缺乏獨立自強意識引導,普遍“重養育,輕教育;重智育,輕德育”。
(3)社會消費文化的影響。網絡的普及以及西方文化的入侵,社會中“月光族”、“周光族”甚至“日光族”等消費主義生活、行為方式有很大的消費示范作用。再加上廣告傳媒的銷推波助瀾,使大學生的消費行為隨傳媒導向亦步亦趨。
3攀比消費文化心理原因分析
攀比消費心理的產生往往是個體盲目追隨與自身存在極大相似性的參照體,導致自身被尊重的需要過分夸大,甚至產生極端攀比行為。結合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圖1),攀比現象存在心理依據,當代大學生在滿足低級需求的基礎上,就轉向自我實現和社會認可,期望在別人心目中塑造出好的形象以求得自尊的滿足,所以攀比是在試圖建立自尊和他尊體系。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Festinger在其《論社會比較》中講到個體參照群體的反應或狀態以確定自身是否恰當,這影響著人們的觀點、情緒和行為,當自己的反應或狀態與別人出現偏差時,人們會產生偏離焦慮。這種焦慮促使人們矯正自己的反應或狀態,使其更接近參照群體。這種相互作用、相互比較是互動的過程,最終會使一個群體達到高度的一致。這種“群聚效應”促使了攀比心理滋生。
其實自尊和自我價值的問題就是中國傳統中的“面子”問題。“面子”一詞最先由中國人類學家胡先縉介紹到西方。攀比越來越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這其中爭臉、維系體面構成了重大的驅動力量,反過來又對周圍的同學產生影響,于是攀比文化如細菌般傳染。
4攀比消費文化對策初探
攀比消費是一個相對普遍的現象,其外因與社會、學校、家庭等因素相關,而內因則與大學生人生觀和價值觀、虛榮心和自尊心、自控力等心理因素有關,因此除了結合社會、學校、家庭三方面,更需要依據攀比消費的心理成因,從學生個體本身探討解決對策。
(1)學校、家庭和社會共同加強對學生的教育引導。高校需高度重視學生消費觀教育引導,走出漠視消費觀教育的認知誤區,通過學生參與度廣的網絡微博、論壇和校刊等宣傳途徑,將合理消費理念融入日常教育管理中,在潛移默化中改變學生的不良消費理念;家庭是大學生消費的主要來源,也是基本的消費單位,其行為和觀念對孩子有著很深的影響,家長自身要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合理引導孩子,注重培養孩子勤儉節約的習慣;社會要完善各項政策法規,將消費教育納入高等教育教學當中;加大對輿論媒體監管,向學生傳播正確的消費觀念、行為和方式。
(2)將攀比文化向競爭意識提升。攀比是正常的心理活動,攀比的正確與否取決于人生觀是否科學。一個追求卓越的人經常會把最優秀的人作為比較對象,用與他人的差距來激勵自己,從而起到提高自身成就動機的作用。反之,比安逸享樂、排場闊綽,最終導致攀比消費。應改變傳統的“說教——聽從”教育模式,輔助科學的心理輔導,引導學生將攀比消費科學合理轉移到“攀比”學業、能力等其它積極方面上來,學會理智“攀比”。
(3)加強個人及團體心理輔導。攀比消費文化是因認知上存在誤區,導致極端行為結果,依據心理學理論,結合科學的心理治療手段,改變個體不合理情緒和錯誤認知,能夠糾正錯誤行為。因此可加大心理咨詢機構建設,積極建立心理咨詢室,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通過科學的訓練方法改變學生不健康心理。通過電話咨詢、網絡咨詢等方式對全體學生進行心理輔導教育。另外,應積極建立心理健康教育隊伍,培養一批有心理咨詢師資格的高素質輔導員隊伍。其次,大學生攀比消費群體特征明顯,存在極大的相似性,可通過團體心理輔導、心理健康講座、開設心理健康課程等途徑對大學生心理健康進行群體輔導。
本論文受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資助(supportedby“theFundamentalResearchFundsfortheCentralUniversities”),項目編號K5051299005
參考文獻
[1]徐劍,李靖茂.新時期大學生消費心理與行為特點分析與對策研究.高校教育研究,2009(5).
[2]費利.當代大學生離軌消費芻議.學理論,2010(2).
[3]季靖.解讀當代大學生的符號消費[J].新聞界,2006(4).
[4]鄭霞.大學生攀比現象透視與引導策略研究.大連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