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萍建
摘要學習是學生自己的事,只有充分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課堂教學才是高效的。但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關鍵取決于教師主導作用的落實。
關鍵詞學生主體發揮教師主導落實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識碼:A
學習是自己的事,要掌握知識,要養成習慣,要提高能力,必須要通過親身實踐才能達到目的。只有自己才是內因,其它的一切都是外因,所有的外因,都只能通過自己這個內因才能起作用。
課堂教學的過程從本質上來講就是學生學習的過程,學生作為學習過程的主體,同樣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其主體意義體現在對信息的接收和加工,對客觀規律的認識和把握,對自我認知結構的不斷完善和建構。
落實好學生的主體地位,是進行課堂教學改革的出發點、依據和歸宿;是教學過程中實施素質教育的核心要求;是踐行新課程理念的重要標志;也是評價一節課好壞的重要而又根本的標準;只有真正落實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課堂教學才能夠面向全體學生,才能夠真正使學生全面發展,主動發展。
要落實好學生的主體地位,總的要求是讓學生主宰課堂,把課堂還給學生,把時間還給學生。將學生導入思考的世界,讓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教師要樹立科學的教育觀念,必須明確教是為了學,課堂教學不是看老師教得怎么樣,而是看學生學得好不好。教要圍繞學生的學來進行,既要仔細思考教師怎么教,更要精心設計學生怎么學,真正做到因學論教,以學定教。教師要誘導和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要使學生認識到自己才是學習的主體。長期以來傳統的課堂教學大多以教師為中心,教師講學生聽成為模式。學生養成了依賴教師的心理,只是被動地去接受教師和教材,根本無法主動地學習和思考,主體地位也就無從形成。當學生認識到自己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自己的引路人,在知識的海洋中只有通過自己努力才能到達勝利的彼岸時,才能真正主動地投身到學習中去。教師要努力構建民主開放的課堂,讓師愛永駐課堂,讓課堂充滿情感,面向全體學生,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得到應有的提高。
要落實好學生的主體地位,必須要面向學生的實際,包括動力、基礎、習慣、方法和能力的實際,一切脫離學生實際的做法都是錯誤的,沒有效果的。動力的激發、基礎的夯實、習慣的養成、方法的掌握、能力的提高是交織在一起的,通過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來滲透和培養。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我們必須創設能讓學生自主學習的課堂,堅持預習在課堂、練習在課堂,而不是將預習和作業放在課外;堅持讓學生在課堂上主動的寫、大膽地說,而不是使學生消極地抄筆記、被動地回答問題;堅持讓學生在課堂上熱烈的交流、激烈地辯論,而不是讓課堂過度沉悶、使學生一言不發;堅持讓學生在課堂上認真地思考、積極的表現,而不是使學生思維停滯、整體麻木。一句話,就是要把課堂的時間和空間都還給學生,讓學生理解和掌握好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學習方式,通過自己動手、動眼、動口和動腦,在教師的幫助下全面完成好課堂教學的目標和任務。
學生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是毋庸質疑的,但學生主體地位的落實,則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作用的發揮,這兩方面是相輔相成和辯證統一的,是同一矛盾的不同方面。教師的作用發揮好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就能得到更好的落實。因此,課堂教學中如何發揮教師的作用,也就成了課堂教學改革的中心議題之一。
在課堂教學改革的過程中,教師們產生了諸多的困惑,離開傳統的老師講學生聽這一教學模式,不少老師感到很不適應,無所適從,甚至束手無策。有的老師擔心完不成教學任務,不能按計劃執行教學進度;不少老師面對不愿學、不想學甚至厭學的學生無能為力,回天乏術;有的老師被新的教育理念所倡導的新要求、新做法、新措施以及不斷派生出來的新問題弄得眼花繚亂,有招架之心,無招架之力。抓不住主要矛盾,理不清工作頭緒;還有的教師不相信學生的潛力,也不培養學生的能力,課堂上大多是學生被動智力參與,有的學生甚至是零智力參與;更有甚者,則干脆穿新鞋走老路,把新要求當形式,讓新做法走過場。還是緊緊抱住“注入式”“滿堂灌”不放,消極應付,以教師完成講授任務為目的……面對如此多的困惑,作為教師如果不端正態度、提高認識、理清思路,則很容易被問題所阻攔、被困難所擊倒,將會以失敗者的心態痛苦地面對著未來的工作和生活。課堂教學改革的過程,是實踐的過程、是探索的過程、是思考的過程、是解惑的過程、是提升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只有真正發揮了教師的作用,改革才會有進展,效果才會很明顯。
課堂教學中要發揮好教師的作用,首先是教師必須具有積極的心態和正確的理念。其次是課前備課中的深入鉆研和精心設計。這兩個方面都不是今天我們所要深入探討的話題。
課堂教學中要發揮好教師的作用,必須要研究教師在課堂中的“講”。新的課堂教學改革要求教師每節課講授時間不超過十分鐘,盡量多地把課堂的空間和時間都還給學生,讓學生主宰課堂,做課堂的主人。要做到這點,確實很不容易,沒有正確的教育教學理念,沒有精深的功底,沒有課前精心的備課,要掌握和控制好這“講”的時機和時間是很難做到的。要保證這“講”的質量則就更難了。精深的功底,精心的準備,一要吃透教材,二要吃透學生,三要認真設計,四要有較好的語言功底,五要有較高的課堂應變能力。做到教學有法,但無定法;教學有模式,但無固定僵化的模式;一切從學生出發,一切從實際出發。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好教師“講”的作用。
教師的“講”對學生來說是一種接受性學習,但接受性學習也可以分為積極和消極兩類,若教師的“講”是在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之時或是在學生經過充分思考之后進行的,能夠調動學生思維積極性的,則這種接受性學習是積極的,有意義的,有效果的。反之,則是消極的,沒有效果的。具體來說,以下兩大類“講”比較適合新課堂教學的要求。
(1)激發與鼓勵,調控和規范。預習前的“講”。明目標,重激發。在學生自主預習前,教師可采取各種方式,引導學生明確本節教材的教學目標。對預習提出明確的要求。創設新課學習的教學情境,運用激勵性語言,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欲望。預習(練習)中的“講”。施調控,關差異。在學生自主預習(練習)中,教師一般不宜講,以免干擾學生的注意力,影響學生的思維。如果整體預習(練習)氛圍不佳,學生預習(練習)紀律存在問題時,教師可及時實施調控,話語不可多,但要切中要害,切實提高學生整體預習(練習)效果。在預習(練習)過程中,教師要密切關注學生的預習(練習)情況,對預習(練習)習慣較差,存在較大預習(練習)障礙的學生,教師要面對面地加以個別指導,培養他們良好的預習(練習)習慣,提高自主預習(練習)的信心和能力。環節轉換時的“講”。提要求,立規范。在教學環節轉換時,教師要簡要地評價上一教學環節并予以肯定和表揚。對下一環節提出明確要求,規范學生的學習行為。為完成各環節的教學任務創造良好的條件和環境。小組討論中的“講”。觀動態,勤提示。教師要仔細觀察各小組開展討論的情況,看學生是否積極參與,合作交流;看小組討論的程序和規范是否得以落實。發現問題,要有針對性地進行提示,保證小組討論的實際效果。學生展示中的“講”。看表現,多鼓勵。在學生板演(表演)展示時,教師不僅要看板演(表演)學生的展示,更要看大多數未參與展示學生的表現。教師要努力營造好學生參與展示的氛圍,要對參與展示的學生適時進行鼓勵。
(2)點撥與提示,啟發與指導。在學生閱讀預習、做預習題(檢測題)、小組討論、板演(表演)展示等環節的學習中,由于學生的個體差異,都有可能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和問題,教師適時精辟的講解,將起著啟迪思維、畫龍點睛、釋疑解難的作用。由于學生的個體差異和認知局限,對文本豐富的內容、深刻的含義、精妙的語言理解不透,即閱而不明。此時,有效的講解或點撥誘導就成為必要。與文本對話,引發對文本蘊含的思想感情的品味,從而獲得對文本內涵的深刻體驗,這是閱讀的目的。可這種體驗在學生閱讀實踐中往往難以獲得,因此,引導學生通過品味語言來感受是學生獲得較好體驗的途徑。當問題深、難、泛時,學生探究起來會有一定的困難,會不完全,會卡殼。此時,教師就要提供資料,適時引導、啟發、講解,指導學生推動探究的進程獲取問題的結論。通過各環節的學習,總會有一些靠學生們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這些問題一般是課程的難點所在,此時,教師要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學生充分思考的基礎之上,對這些問題進行明確深入的講解,此項講解的時間,最好能控制在十分鐘以內,以期較好地完成教學任務,達成好教學目標。
課堂教學中要落實好教師的主導作用,具體來講就是要發揮教師的引導、調控、激勵和指導作用。引導就是帶領,帶領學生向著目標行進。教師要引導在學生明晰教學目標時;引導在教學環節轉換時;引導在學習方法運用時;更要引導在知識能力系統建構時。調控就是調節控制。一是要不斷調控課堂教學氛圍;二要及時調控課堂教學的紀律和秩序;三要宏觀調控課堂教學的進程與進度;四要注重調控學生的習慣與思維。激勵,簡而言之就是激發和鼓勵,要實施好激勵,要以獎為主,以懲為輔,多使用正面激勵;要完善激勵評價體系,建立長效激勵機制;要抓住最佳激勵時機,掌握適時激勵藝術和技巧;要講究激勵的針對性,實行個人激勵與集體激勵相結合;要將激勵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全過程,始終使學生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和高度的專注力。指導就是指示與教導,這是教師課堂講授內容的重點,課堂教學中教師集體指導所用時間不宜超過10分鐘,既要有個別指導更要有集體指導。要指導在學生思而不解、啟而不發之處;要指導在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之時;教師的指導要通俗易懂、言簡意賅、畫龍點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