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伍珍
【摘要】 隨著國家和社會對高等教育需求的增大,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由此引發的資金短缺及高校財務管理問題日益加劇,加深了高校財務風險。文章從分析高校財務風險成因入手,介紹當前研究高校財務風險的作用和意義。通過對國內各高校財務風險管理現狀進行調查,提出對高校財務風險防范與控制的一系列措施和手段,旨在為建立高校財務風險控制模式提供一點理論參考。
【關鍵詞】 高校; 財務風險; 防范; 控制
財務風險是市場經濟條件下資金運動的必然產物。隨著我國高等教育事業改革的不斷深化及高校擴招、擴建等辦學規模的日益擴大,高校在國家撥入資金不足的情況下,為了改善辦學條件,積極拓寬籌資渠道,因而加大了籌資風險。同時一些高校管理層風險意識不強、財務管理制度不健全及以收付實現制為記賬基礎的高校會計核算,無法全面真實地反映高校的負債情況,也給高校帶來一系列的財務風險。因此,高校財務風險存在于高校運行和管理中,當前探討高校財務風險防范與控制是很有必要的。
一、探討高校財務風險的作用和意義
(一)為管理部門提供宏觀管理的決策依據
加強高校財務風險的控制有利于政府部門及時掌握和預測高校潛在的財務危機,及時采取措施扼殺財務風險,幫助高校化解財務風險危機,減少財政資金投入的壓力,促進國家信貸資本市場的規范和健康發展,為高校管理者提供一個辨別風險的途徑,科學指導高校發展。
(二)有利于高校加強財務風險防范與識別
通過一系列的高校財務風險指標分析,尋找影響高校財務狀況的核心指標,并對高校經濟運行過程中出現的財務風險及時進行防范與控制。有利于高校加強自身財務管理,建立健全的財務制度,拓寬經費籌措渠道,加速資金周轉,提高資金使用效益。最大限度地規避風險,提高高校應對財務風險的能力,確保高校健康、持續、穩定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高校財務風險成因分析
(一)大規模擴招及市場機制增加了高校財務風險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和高等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競爭機制逐步引入高校,由于高校市場運作能力低,加之教育部在對各本科院校的評估工程中,對高校基本建設規模、設備狀況、學生數量、生均四項教育經費等都有明確的量化指標,推動了我國高校大規模的合并、擴張及擴招。由于政府對高校投入不足,社會對高等教育投入又缺乏熱情,各高校為了改善辦學條件和順利通過評估,不得不舉債興建基礎設施,負債運營來滿足國家、社會的各項要求,由此所帶來的巨額債務壓力和教育經費緊缺的問題也日益突出,增加了高校財務風險。
(二)缺乏財務風險預警系統
由于高校對貸款風險準備不足或缺乏“財務預警系統”和有效的監管,未建立有效的財務風險防范機制,造成財務狀況失衡,資金周轉困難,直接影響了辦學效益,加劇了高校的財務風險。
(三)高校會計制度有待進一步完善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體制改革不斷深化,高校資金籌集出現多元化的格局,以收付實現制作為會計核算基礎的高校制度,不能反映那些當期已發生但尚未用現金支付的隱性債務,從而夸大了可支配的資金。另外,高校固定資產不計折舊,不能準確計量教育成本,不編制現金流量表,高校基建貸款等基本建設資金不在高校財務會計報表中反映等,使現行高校會計核算不能真實反映高校的經濟狀況,直接影響了高校資產負債的真實性,不利于防范和化解高校財務風險。
三、高校財務風險防范與控制
風險控制是在風險發生前或者風險發生時,采取必要的措施和策略控制風險走向,減少風險發生幾率或者風險損失,增加風險收益的管理活動。高校財務風險主要是指高校在運營過程中因資金運動面臨的風險。目前高校財務風險主要有兩大類:一是高校財務狀況總體失衡引起的財務風險,二是高校舉債發展形成的債務風險。
(一)高校債務風險防范與控制
1.控制高校舉債規模,避免盲目擴張
我國高校的債務風險是由于高校的跨越式發展而產生的。針對當前高校貸款規模增長過快的情況,各級主管部門應對高校發展趨勢和規模進行合理的規劃、引導。對要擴招和擴建的高校,要求學校提交詳細的擴招、擴建方案,并成立專家組對貸款額度、使用方法、貸款成本、使用效益等進行科學論證和嚴格審批,制定嚴格的還款計劃,以確定適合不同高校的辦學規模和發展規劃,避免高校盲目擴招擴建,減少高校不良資產。同時,控制高校貸款規模的過度擴張,避免資金閑置,合理預計高校貸款的償債能力,使高校負債規模控制在自身能力承受范圍內,這是防范債務風險最有效的措施。
2.設定風險預警線,建立債務風險預警系統
為進一步加強對高校貸款行為的規范和管理,教育部和財政部2004年聯合下發的《教育部、財政部關于進一步完善高等學校經濟責任制加強銀行貸款管理切實防范財務風險的意見》一文中“高等學校銀行貸款額度控制與風險評價模型”,為建立高校貸款風險防范機制提供了量化指標。為了計算高校貸款控制額度,模型引入了限定性收入和非限定性收入兩大類,只有非限定性收入才能作為高校償還債務本息的資金來源。文件認為高校實際貸款余額占貸款控制額度的比重即為貸款風險程度,比重越大,風險程度越大。同時,文件指出現有貸款風險指數等于累計未償還貸款余額與n年期累計貸款控制額度之比。如現有貸款風險指數大于1時,則說明高校在該期間內暫無貸款能力,不能再增加新的貸款。另外,高校資產負債率指標一般以30%至50%為宜,不能超過50%,警戒線是60%,當資產負債率大于60%時,應發出預警信號。同時,高校流動比率可以反映短期償債能力。流動比率越低,短期償債能力越差,財務風險越大;流動比率越高,短期償債能力越高,財務風險越小。但并不是越大越好,可選取1.5作為警戒線,如果流動比率小于1.5,則應發出預警。還有負債總額與辦學收入比率、負債與自有資金比率等,這些比率越高,償債能力越弱。高校應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建立償債能力監測指標體系,增加預警機制,防范財務風險。
3.建立債務風險問責機制
目前我國高校的最大投資主體是政府,高校主要經濟來源是政府撥款,學校的資產歸國家所有。一些高校領導盲目擴大高校貸款規模,增加了學校負債辦學風險。因此必須明確政府和高校在高校債務風險中所承擔的責任。如果高校在舉債中造成了風險,給國家和高等教育本身帶來了損失,高等學校的校長是高等學校的法定代表人,理應對償還債務負有法律責任;違反法律法規的,要依法追究法律責任。作為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對高校的發展負有重要的領導責任,如果高校因債務造成了國家損失,主管部門應承擔相應責任。因此,高校債務風險管理還需要建立嚴格的風險管理問責制度,有效地防范和控制高校債務風險。
4.拓寬經費籌措渠道,增加高校收入
高校債務風險產生的主要原因是教育經費投入不足,教育主管部門要逐步加大對高校各年專項財政投入,確保國內生產總值4%的教育投入比例足額到位。要改革我國高校單一的貸款模式,多元化的籌資渠道是高校最有效的融資方式。《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指出:“充分調動全社會辦教育積極性,擴大社會資源進入教育途徑,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完善財政、稅收、金融和土地等優惠政策,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捐資、出資辦學。完善非義務教育培養成本分擔機制,根據經濟發展狀況、培養成本和群眾承受能力,調整學費標準。完善捐贈教育激勵機制,落實個人教育公益性捐贈支出在所得稅稅前扣除規定”。充分發揮高校科研優勢,獲取更多的科研經費。并通過籌資成本和籌資風險比較來確定最優方案,力爭將綜合資金成本率降到最低,促進我國高校融資規范化、多元化、法制化,從而有效地降低債務風險。
(二)高校財務狀況總體失衡風險控制與防范
1.建立高校財務風險預警系統
財務風險預警系統是指以財務會計信息為基礎,通過建立專門組織體系,采取各種分析統計方法和數學模型,對高校所面臨的運行波動和風險情況及時進行預測,分析異動和風險產生的原因,揭示財務體系所隱藏的問題,提供處理方案和措施,為管理決策和控制提供依據。財務風險預警系統主要由指標體系、預警界限、數據處理和信號顯示幾個部分組成。高校財務風險預警指標體系可分為四類:償債能力指標、運行績效指標、收益指標和發展潛力指標。預警指標體系以償債能力指標為主,運行績效指標為輔,收益能力指標和發展潛力指標為補充。風險指標確定后,就應確定各指標在不同風險狀態的臨界值。數據處理和信號顯示就是建立財務風險預警模型。高校財務風險預警多元判別模型的建立就是對高校財務風險預警指標體系中20個比率指標作相關分析,找出相關性較弱的對高校財務狀況反映最敏感的幾個指標建立判別函數,通過函數模型分析判斷各高校的財務風險狀況,發出財務風險警情預報,有效地防范高校財務風險。
2.強化經濟責任制
高校財務總體失衡的風險與管理層決策失誤有著密切的關系,高校經濟責任制應按校內管理層次建立,將組織收入、控制支出的權利和責任落實到崗位。對基建項目尤其是一些金額較大的支出項目,必須進行反復縝密的論證,嚴格按國家規定的基建程序辦事,實施項目管理責任制,確保規劃嚴格,資金運作安全。
3.加快高校財務制度改革,提高財務監督
隨著我國高校資金籌集多元化格局的形成,以及高校職能的擴展,規模的擴大,高校現行財務會計制度無法真實反映高校的經濟狀況,不能適應高校發展的需要。必須強化高校會計制度改革,參考國內企業會計核算基礎及國外高校會計核算制度,建議將高校基建賬戶并入高校會計核算中,增加現金流量表,加強對高校教育成本的核算和固定資產的管理,推行固定資產折舊制度,探索適合我國高校發展需要的新型的高校會計制度,提高財務監督。
4.樹立風險意識,加強財務管理
市場機制下的高校經濟活動必然具有風險性,要正確認識高校財務風險潛在的危險性,加強財務風險的防范和控制。首先,建立科學的預算管理機制,嚴格執行預算,確保學校預算經費分配科學合理。同時,加強高校成本管理,準確計算資本成本和資本成本率,使學校能夠以最低的成本和較低的風險籌措到高校所需的資本。加強固定資產和無形資產的管理,確保高校資產價值得到應有的保值、增值。加強現金流量的管理,完善經費使用內部稽核和內部控制制度,提高學校資金使用效率。完善教育經費監管機構,強化內部審計職能,提高學校規避財務風險的能力。
總之,對高校財務風險防范與控制的探討,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利用必要債務進行高等教育跨越式發展,使債務的利用效益最大化,并通過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手段加強財務風險的控制,更好地規避財務風險,確保高校資金穩健、高效地運作。
【參考文獻】
[1] 李百超,等.高校債務風險防范與化解問題研究[M].知識產權出版社,2010.
[2] 張煒,等.高校新校區建設籌資模式與財務風險管理[M].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07.
[3] 帥相志,毛有高,傅慶明.高校負債辦學風險的規避與償還對策[M].科學出版社,2009.
[4] 陳繼林,紀莉莉.地方高校擴張財務風與控制[M].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8.
[5] 教育部,財政部.教育部、財政部關于進一步完善高等學校經濟責任制加強銀行貸款管理切實防范財務風險的意見(教財[2004]18號)[S].2004.
[6]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S].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