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彬
摘要:由于存貨在流動資產中占很大的比重,存貨管理在企業財務管理特別是資金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零存貨”的提出可以解決存貨管理中的部分浪費現象,企業通過實現零存貨管理,可以降低庫存管理的成本,減少庫存資金的占用。零存貨管理方式在日本、美國廣泛推廣,其應用足跡也遍布歐洲、大洋洲等世界各地。“零存貨管理”作為一種先進的存貨管理方式,已經在很多企業中得到應用,知名的格蘭仕集團和海信公司都從這種管理方法中受益匪淺。但是實施“零存貨”管理并不是容易的事,它要求企業必須實現均衡生產,企業供、產、銷各部門必須實行統一計劃、精心安排和合理配置。目前情況下,零存貨模式在運用過程中還存在著許多問題,需要不斷地改進。
關鍵詞:“零存貨”模式;財務管理;庫存管理;儲存成本;質量
中圖分類號:F27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32-0109-02
在新的市場經濟條件下,高科技的網絡技術得到廣泛應用,電子商務平臺也得到了迅速發展。在這樣的前提下,企業完全有能力、有條件改變傳統的生產經營方式,不用再儲備材料準備生產、儲備庫存商品等待銷售,甚至可以不儲備庫存以減少由于庫存帶給企業的資金周轉壓力,提高資金利用效率。因此,“零存貨”管理模式也就成為了企業有效地進行財務管理的一個新課題。
一、零存貨管理模式的概述
1.零存貨管理模式的內涵及實質。“零存貨”模式是指在物資有充分社會儲備保證的前提下所采取的一種特殊供給方式。它并不是不要儲備和沒有儲備,而是通過實施特定的存貨控制策略,盡可能實現存貨量的最小化。其管理核心在于有效的利用庫存料,快速生產產品,并需要有反應迅速的營銷系統與之配合,將生產、銷售周期壓至最短,力求避免無效庫存。因而,零存貨狀態的控制核心在于增加企業、部門間的信息交流與共享,減少不確定性因素對存貨管理的影響,增加存貨管理決策信息的透明度、可靠性和實時性。零存貨的提出可以解決庫存管理中的部分浪費現象,企業通過實現零存貨管理,降低庫存管理成本,減少庫存占用資金。
2.實施零存貨管理模式的必要性。首先,零存貨管理模式能夠很大程度的降低企業的庫存,從而加快資金的周轉速度,加大資金的利用率。其次,采用零存貨模式后,由于加大與供應商的密切合作,并且需要與供應商長期頻繁訂貨,所以零存貨管理降低了物資采購的價格。再次,零存貨管理模式降低了企業存貨的儲存成本,減少相應管理費用的支出。另外,傳統的質量管理方法都是依靠事后檢驗來保證質量的,但是當庫存很低甚至是零時,假如前面某道工序出現質量問題而沒有檢驗出來,則會生產出大量的不合格產品。因此,加強了質量管理,廢品就可以減少很多,相應地就降低了產品的生產成本,提高了產品的利潤,進而增強了產品的市場競爭能力。“零存貨管理”必須要注重企業的質量管理,注重企業的質量管理會為企業帶來更多的收益。
二、“零存貨”模式在財務管理中的應用現狀
1.委托保管方式。企業通過一定的程序將庫存物資交給專業物流公司管理,并向物流公司支付相應的代管費用。物流公司接受用戶的委托后,利用專業庫存管理知識、高水平的管理技能、較低的庫存管理費用代為管理用戶委托的物資,從而使用戶不再設有倉庫,從而實現零存貨。這種方式使受托方能以較低費用的庫存管理提供較高水平的服務,也可以使委托方能夠集中精力和資金從事生產經營活動。但是這種庫存方式實質上是庫存位置的移動,并未減少社會總庫存。這是目前國內企業發展零存貨的主要趨勢。作為中國最大的物流企業的中國儲運集團公司就是內外委托單位提供便利、高效、專業的物流服務。
2.實施配套生產和協作分包方式。也就是應用在日本的“下請”方式和美國的“SUB-CON”方式。主要是應用在制造企業的一種產業結構形式,生產企業通過與其上游的供應商之間建立緊密穩固的配套生產關系,形成穩定的供貨渠道。供貨渠道穩定后,就可以免除生產企業在后勤保障工作上存在的后顧之憂,進而可使其減少物資庫存總量,甚至可以取消供應品庫存,實現零存貨。
3.采用“看板供貨”方式。看板方式是準時方式中的一種簡單有效的方式,最早出現在日本豐田汽車公司,主要應用于零組件的管理上。指在企業內部各工序之間,或在建立了供求關系的企業之間,采用固定格式的卡片,由下一環節根據自己的生產節奏向上一個環節提出供貨要求,看板上記載著什么時候生產、生產多少、運往何地等作業指令,上一環節則根據卡片上指定的供應數量、品種等及時組織供貨,以此為前提,每一個工序按照看板的指示向先行工序一次索取組件,然后向后續工序送達,在具體操作過程中,可以通過增減看板數量的方式來控制庫存量。
4.按訂單生產方式。企業的一切生產活動都是實行采購、制造、配送的,倉庫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儲存物資的倉庫,而是物資流通過程中的一個“樞紐”,是物流作業中的一個站點。物資是按訂單信息要求而流動的,因此,剔除了呆滯物資,從而也就消滅了“庫存”。
5.JIT配送方式。JIT配送是屬于定時配送的一種,它強調準時,即在客戶規定的時間,將合適的產品按準確的數量送到客戶指定的地點。JIT配送多采用小批量、多頻次的送貨方式,目的是為了降低庫存,減少浪費,滿足客戶多樣化、個性化需求。
6.水龍頭方式。用戶隨時提出購入要求,采取需要多少就購入多少的方式,供貨者依靠自身擁有的物流設備,以自己的庫存和有效的供應系統,通過多種方式配送,保證及時供應,從而使用戶實現零存貨。但是,這種方法給供應商帶來一定的庫存,因為供應商要想滿足用戶隨時的購入要求,就要做好完全的準備,隨時響應用戶需求,而且社會的物資總量并沒有減少。
三、實施零存貨管理模式需要注意的問題
1.不是所有的企業都適用零存貨管理模式。關于零存貨的可行性問題,大家眾說不一。是否能夠實現零存貨以及能否應用在日常經營中,實際上需要全面的考慮需要為此付出的代價,綜合考慮衡量要付出的成本以及所能帶來的收益。因此,實施“零存貨管理”,必須堅持從“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這一思路出發。這是企業引進“零存貨”管理方式的前提條件。
2.零存貨化需要良好的管理環境來支撐。實施“零存貨管理”,必須依賴于先進的技術、先進的管理水平和管理環境等。這是零存貨模式得以成功實施的關鍵因素。庫存管理及其他經營活動的速度都是通過信息的傳遞來實現的,現代庫存管理面臨更大量的信息處理,也就對速度和準備獨有更高的要求。要進行購、存、供、產、銷等各個作業環節的整合,要實現存貨管理系統的綜合管理,必須有計算機和電子商務等高科技手段,否則難以實現。同時,要采用包括VMI管理系統、聯住投入管理、以及按訂單采購、制造、配送等先進的供應鏈庫技術與方法,努力提高管理水平。同時在此基礎上,對原材料采購管理、日常生產管理、銷售管理、信息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等都必須管理全局的思想作指導。要想實現零存貨,只有很好的“軟件”是不行的,還必須有與之配套的“硬件”設施做支撐。
3.零存貨管理模式容易受周圍某些因素的影響。零存貨的成功實施需要有穩定和理想的客觀環境作保障。因此,在實際操作中,零存貨也暴露出這樣一個問題:當周圍某些與之相關的因素突然發生變化時,零存貨便會在短期突然增長的市場需求面前顯得不堪一擊。因此,必須防范周圍相關因素的突變性。市場因素方面,生產型企業所面對的市場包括物資資料采購市場和產品銷售市場,這兩個市場影響的因素是不一樣的。對于銷售市場,產品就是它所面對的終端,它是一個時時刻刻都在變化的。這就要求企業要建立穩定的銷售網絡,提高市場占有率。“零存貨”管理強調以市場為導向,以銷定產。
4.實施“零存貨管理”,必須要有創新精神。在國內,也有很多企業積極地實施零存貨管理,并進行不斷的創新。一些制造企業的個別部門結合自身特點,在部分零部件上實現零存貨。例如:唐鋼的設備機動部結合自身的特點,并借鑒同行業的先進經驗,制定了《設備材料、備品備件零存貨管理辦法》,在公司范圍內大力推行零存貨管理模式,并取得了顯著成果。將已實現集中管理的設備材料部分物資,具有一定通用性、用量較大的備品備件,各單位專業性較強、有一定用量或占用資金較多且周轉天數較長的備品備件,如軋機軸承、液壓缸閥門、減速機等,作為零存貨推進工作的重點。
科學的存貨管理對于企業經營和發展至關重要,零存貨是當今企業存貨管理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企業綜合管理實力的體現。零庫存的成功實施是建立在穩定和理想的客觀環境基礎之上的。在實際操作中,零庫存也暴露出這樣一個隱患:當周圍某些與之相關的因素突然發生變化時,零庫存便會在短期內突然增長的市場需求面前顯得不堪一擊。但是,對于“零存貨”必須具備足夠的條件才能夠很好的實施,實現零存貨需要供應、生產、銷售等眾多環節的緊密配合。企業必須努力做到投入小于產出,因為企業總是要有盈利才能夠生存。總之,企業在進行零存貨管理時,應該以務實求真的態度,權衡建設成本、管理成本與庫存節約成本,提高庫存管理能力,積極地思考,不斷的改善,從企業的實際出發,不能盲目實踐,爭取最大的收益,逐步向“零存貨”目標邁進。
參考文獻:
[1] 彭勝平.“零存貨”模式在財務管理中的應用[J].商場現代化,2008,(34):131-132.
[2] 劉建青.“零”目標管理——企業財務管理新理念[J].發展,2007,(10):107-108.
[3] 劉建青.“零”的追求——企業財務管理新理念[J].蘭州商學院學報,2003,(1):90-93.
[4] 殷俊明.現代財務管理中的“零理念”[J].財會月刊:理論版,2006,(6):2-3.
[5] 易青峰,曹湘平.試論存貨零存貨管理的優越性[J].經濟師,2007,(1):198-200.
[6] 劉建英,覃小芳.實施"零存貨"的設想[J].上海會計,2002,(6):18-19.
[7] 王佳林.零存貨管理在實際工作中的運用[J].冶金財會,2010,(3):31-32.
[8] 向美英.企業零存貨管理淺析[J].中國市場,2009,(45):27-28.
[9] 張家善,張彥,王世明.淺析"零存貨"管理[J].沿海企業與科技,2006,(9):38-39.
[10] 雷榮瑞.以會計的視角看企業“零存貨”管理模式[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09,(8):140-141.
[責任編輯仲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