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娟 董春法 賈小杰
摘要本文通過文獻的收集與綜述,界定了大學生非正式群體的概念,再對其特點及其產生的原因進行分析說明,最后提出部分對大學生非正式群體進行正確引導管理的建議,旨在對大學生非正式群體做一個相對全面的介紹,并為其管理提供一些依據。
關鍵詞大學生非正式群體引導管理
中圖分類號:G47 文獻標識碼:A
1大學生非正式群體的概念
關于“大學生非正式群體”:蔣文禮在《大學生非正式群體初探》中認為是未經官方規定,自發形成的,沒有正式明文規定的群體;牟德剛、潘從玉在《大學生非正式群體的調查與分析》表述為成員自然結合的、成員活動和成員相互關系無明文規定,組織結構無固定形式的群體;謝相勛《大學生非正式群體及對策研究》則認為它是情投意合者自發形成的友伴群體,是指沒有明文規定,以成員之間的共同利益、共同興趣或共同認識為基礎形成的群體。綜上所述,非正式群體是指除班、團、隊等正式學生組織外,在學生群體中實際存在著的,由于興趣、愛好、思想觀念相同等原因而自發地結合在一起的無形組織。大學生非正式群體便是相對學生班級、學生會、社團等各個高校中的正式群體而言的,是在心理相容的基礎上產生的,它沒有固定形式和條文的限制,志同道合是非正式群體所追求的目標。①
2大學生非正式群體產生的原因
2.1社會環境層面
每個人都生活在社會之中,社會環境對于各種組織群體的形成功不可沒,而互聯網日益發達對大學生非正式群體的形成影響深遠。首先廣大學子網民通過聊天平臺、論壇社區等交互性媒介,得到了表達和表現自我的機會。其次對網絡的使用可以按學習閑忙進行自由調度,所以通過網絡來緩解學習和精神壓力成為一個很好的選擇,網絡大學生非正式群體的形成便是得益于此。
2.2校園環境層面
校園環境成為大學生非正式群體形成的又一因素。首先處于同一學校,統一、同步的學習和自由時間,使大學生有充分的接觸機會。其次高校中雖然有著很多正式群體,但無法滿足所有大學生的全部需要。他們便在正式群體以外尋找好伙伴,形成各種公開或不公開的非正式群體。再次,高校教育制度的改革使學生班集體意識日趨淡化,跨學院、系科、年級組建的新群體逐漸形成。
2.3學生個體層面
大學生的個人需要是大學生非正式群體形成的土壤。當人們在規定的群體中無法獲得歸屬感時,自發組建的非正式群體可以補充正式群體的不足。興趣、愛好、生活習慣以及行為方式相近的一群人會為了彼此交往的需要也會建立非正式群體。在非正式群體中能夠滿足一些大學生的發揮自我才能、優勢的需要,他們甚至成為具有影響的核心人物、領袖人物。②
3大學生非正式群體的特點
(1)更加明顯的社會助長作用。社會助長作用就是“只要是其他人在場的情況下,即使個體相互之間互相不認識或者沒有競爭存在,也可以對一個人的行為產生助長的影響”。學生在大學階段,比較關注自身和他人,而相互模仿、影響和學習,也容易產生共同感受。
(2)更加明顯的自發趨群性。趨群性是人類的本性,在青年時代更加明顯。處于青年時期的大學生結群的主動性、積極性更高,他們容易在交往中主動了解,相互認同并結成對自身具有各種不同意義的群體。
(3)更大的情感約束力。對于成員來說,非正式群體本身并沒有明確的行為準則,主要由情感來維系。所以積極密切的交往、對彼此的依賴被默認為是群體接納的信號。而情感約束力比較高的非正式群體穩定性也相對比較高。
(4)更加明顯的從眾行為傾向。大學階段是人生命力最旺盛的階段,卻也是缺乏社會經驗、對自我認識不完善的階段。大學生的情緒不穩定,自我維護的欲望強烈,對他人的評價敏感,容易接受暗示。所以對群體的依賴也就更加強烈,從眾行為的傾向也更加明顯。③
4大學生非正式群體的管理建議
第一,對于大學生非正式群體存在的客觀性及必然性要充分認識。非正式群體作為客觀的一種社會存在,它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現代管理學認為,忽視其存在及作用會帶來工作損失。從霍桑實驗開始,人們便開始不斷認識了解非正式群體。高校中只要有正式群體存在的地方,就存在著非正式群體,所以對存在和管理有意的忽視,會直接影響學生教育管理的成效。
第二,對于非正式群體在高校工作中的補充性和廣泛性要充分發揮。非正式群體在高校的存在是廣泛的,其類型也豐富多樣。應該針對非正式群體自身所具有的特點和問題進行工作。在為學校人才的培養目標服務的過程中,要合理地利用非正式群體。可以通過利用其成員間感情親密、信任度高、共同語言多的特點,來增進學生之間的團結,進而培養學生的集體觀念,達到促進學生思想水平、工作能力的提高的目的;通過利用非正式群體當中信息傳遞的快捷,并且容易溝通等方面的特點,來收集和了解學生的意見,從而增進師生之間的溝通;也可以通過利用非正式群體成員特長突出、聯系緊密的特點,使學生的能力得到更好的發揮,也可對正式群體的不足進行彌補。
第三,對于正式群體在高校學生工作中的有效性和嚴密性要努力地營造。在對非正式群體的管理過程中,我們首先要認清非正式群體和正式群體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如果想達到削弱消極的非正式群體的凝聚力和權威的目的,就只能對正式群體在學生工作中的主導地位和作用進行強化。通過對正式群體的凝聚力和影響力的增強,創造一個積極向上的氛圍,進而衍生出良好的人際關系和工作學習環境。讓學生能在正式群體中找到屬于自己的位置,滿足自身的需要。從而實現學校的育人目標,構建和諧校園。
第四,合理利用非正式群體核心人物的權威性和方向性。每個非正式群體中,基本都有自發形成的、權威性較強的人物。做好非正式群體核心人物的工作是很必要的。這樣可以強化非正式群體成員的集體、紀律觀念等,有助于營造團結向上的氛圍,實現維護學校秩序及穩定的作用。工作中利用核心人物的人際關系,建立起學生的信息反饋系統,便能及時掌握非正式群體成員的思想動態,提高工作的時效性、針對性。對于擔任非正式群體中的核心人物的學生骨干、學生黨員、入黨積極分子等,要明確地提出工作要求,使其在雙重角色上保持頭腦清醒。而素質較好、確有發展前途的核心人物,則可以讓其在正式群體中擔職務,從而獲得高層次需要,強化其在正式群體中的角色。
注釋
①許浩.非正式學生群體的形成與高校和諧校園的構建[J].社科縱橫,2006(7).
②黎萬和,胥宗勇,王德平.大學生非正式群體的成因及對策[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4(1).
③潘從義.大學生非正式群體特征研究[J].當代青年研究,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