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利翻
摘要高等學校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合格人才,需要科學、高效以及完善的教學管理制度作保障,建設一套科學、高效及完善的教學管理制度也是當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本文結合專業的人才培養特色,以不斷健全和完善教學運行的各項規章制度、評估指標,強化教育質量為目的,提出幾項教學管理制度的改革措施。
關鍵詞高等學校教學管理制度改革
中圖分類號:G47 文獻標識碼:A
1建設內容
高校建設發展的中心環節是教學,學校的一切活動都必須圍繞“教學”展開,這里所提及的“一切”自然也包括教學管理。高校教學管理是高校開展教學活動、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保證。在專業建設過程中,要積極更新教學管理理念,加強教學過程管理,形成有利于支撐綜合改革試點專業建設,有利于教學團隊靜心教書、潛心育人,有利于學生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相輔相成的管理制度和評價辦法。我們根據電路設計人才培養的經驗,配合學校和學院,結合本專業的人才培養特色,不斷健全完善教學運行的各項規章制度、評估指標,強化教育質量保障和監控機制。①
2建設措施
2.1更新教學管理理念,傳承與創新并舉
新形勢下,伴隨著教育改革、發展,教學管理也要與時俱進,既要創新也要傳承,找出關鍵點、平衡點。“教學”和“管理”的基本是“人”,要改革必須以人為本。要實現教學的高效化管理,就要切實增強人員的創新和改革意識,這樣才能有效地參與到教學管理改革活動中來,把創新思維貫穿于整個過程。首先,加強信息技術運用。本專業將根據自身情況,進一步完善教務管理系統,實現網上教學系統、教師在線課程管理和教務管理的有機結合。其次,改進教學管理方法,高度重視教學管理設備的更新。要實現高效的教學管理不僅需要一套精確、精準、精細化的管理方法,也需要一套強有力的工具——硬件設備及環境,以保證高效的教學管理質量。本專業將秉承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的理念,不斷更新管理方法,加大硬件設施投入。
2.2加強教學管理隊伍建設,強化專業培訓
高校的教學管理制度要改革要發展,就要實現傳統管理向現代化、信息化管理的平穩過渡,而一支組織結構合理、政治素質合格,業務素質過硬的教學管理人員隊伍,是使教學管理工作更加規范、完善,教學管理制度更加科學、健康的根本保證。核心課程建設要求對單門課程師資隊伍的建設以梯隊的形式進行,梯隊建設代替個人建設,為每門課程搭建一支在年齡結構、學歷結構、專業結構和學科結構上合理搭配的師資梯隊。②政策性強、業務性強和服務性強是高校教學管理工作的基本特點,教學管理人員的素質直接決定著教學管理工作的水平。本專業的教學管理人員必須具備較強的業務能力,熟悉本專業的建設目標、建設措施、課程設置等相關內容,做到成竹在胸。依據教育部“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計劃”,全面實施拔尖優秀人才和開發應用型工程技術人才的培養計劃,構建一套比較成熟的以工程師素質培養為特征的人才培養方案,形成多元化的人才培養模式。
2.3加強教師團隊建設
傳統的教學觀念中,教師的個人魅力在教學過程中起到相當大的作用,績效考核和激勵制度也以老師個人表現為基礎,強調個體,勢必削弱團體,在教學管理實踐過程中,教學團隊的整體力量顯示不出來,團體建設得不到重視。③而事實上,團隊是一種重要組織形式,它增強的是本專業或是高校的團隊協作能力、整體優勢及組織效率。
就高校的教學管理工作而言,教學計劃的制定、課程的設置、組織的實施等等需要的是團隊的合作,而不是靠一個人就能完成人才培養任務的。本專業經過十余年的建設,已經形成一支知識結構合理,以老帶青,老、中、青結合,中青年教師起骨干作用的高水平教師隊伍。在教師隊伍建設上,一方面,青年教師需要有經驗的老教師的“傳、幫、帶”,以促其成長;另一方面,老教師也需要青年教師的新觀念、新知識、新方法的共享。要秉承“以老帶新”的傳統,為青年教師配備老教授或資深教授作為指導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由老教師對年輕教師進行業務指導,負責教學質量監控、傳授授課經驗。④
在教師隊伍的培養中,要將教師隊伍培養成學術水平高、實踐技能強、教學能力優的高素質隊伍,建立一整套科學嚴格的選拔、培養、考核和激勵青年教師的機制,使教師的學歷學位結構、學緣結構、職稱結構、年齡結構更趨于科學合理,形成一支老中青結合的高素質教學梯隊。
2.4課外教學環節管理
近年來,隨著我國高等教育規模的不斷擴大,高等教育已從精英教育步入大眾教育,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也呈現多樣化特征,尤其對既有扎實理論基礎又有較強實踐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復合人才的需求更為迫切。傳統的重理論知識教學、輕實踐能力鍛煉的培養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社會的需求。加強實踐性教學環節,形成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的課程教學體系,彌補原有理論教學的不足。突出實踐性/實驗教學環節,提升學生動手能力。⑤
2.5加強學風建設
高校的學風建設不僅關系著學生的學習、成長,關系著老師的生存、發展,更關系著學校的聲譽和發展壯大,是保證教學質量、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保證。本專業學風欠缺的主要是專業興趣不濃,一方面是學生在選擇專業時很少按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主要是聽從家長愿望或是按專業熱門情況選擇,學習時淺嘗輒止,不能精鉆細研;⑥另一方面,教師在教授過程中,由于各種職稱考核、業績考核等等都與本人發表論文掛鉤,主要精力大部分都投入到發表論文上,在授課過程中只教授基礎理論,不能增強學生的專業興趣,自身在疲于發表論文的時候反而對專業本身產生厭煩情緒。
在教學管理改革中加強學風建設是勢在必行的。首先要激發“教”與“學”的熱情。通過興趣小組、學科競賽等活動,濃厚專業興趣,提升專業能力,增強實踐能力,激發創新能力;其次塑造身邊典型為榜樣。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以身邊能力強、風氣正的人為楷模,加大他們示范作用和影響力的宣傳,營造在專業教學和突破上你追我趕的良好氛圍;再次,做好職業規劃,使之成為學風建設的有效載體。不管是教師還是學生,有明確的職業規劃,才能時刻保持對現狀的清醒認識,對專業的深入了解,培養憂患意識、危機意識、進取意識,從而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⑦總之,學風建設是高校教學管理的一項基礎性、長久性工作,是一項培養和塑造優秀人才的系統工程,我們要在加強中改進,在繼承中創新,不斷探索學風建設新模式,開創教學管理新局面。
注釋
①王玉錦.當代高校戰略聯盟研究[J].現代企業教育,2011(12).
②夏東民.聯盟化:高等教育發展的優化之路[J].中國高等教育,2010(22).
③李敏.關于學生社團對大學生個體影響的分析和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12(37).
④李振東.關于新階段我國本科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考[J].繼續教育研究,2010(10).
⑤胡建華.大學教學改革與創新型人才培養[J].中國高等教育,2009(9).
⑥黃金聲,楊曉寧.大學學風的豐富內涵與學風建設的途徑[J].文化學刊,2008(1).
⑦王慧,孫國杰.高校學風建設探索與實踐[J].學理論,20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