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嬌嬌
摘要有效的課堂程序管理利于提高教學的實效性以及幼兒在有序的環境中形成規則意識。本文根據教師在課堂程序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解決策略。
關鍵詞幼兒教師課堂程序管理
中圖分類號:G47 文獻標識碼:A
1觀察緣由
程序是指做事的習慣方式,是使課堂順利運轉必要的常規。有效的課堂程序管理符合學科特點以及幼兒實際,在保證幼兒主體性、活動性、游戲性、自由性的同時保證課堂有序進行。通過課堂程序管理創設有序的學習情境,幫助幼兒在有序的環境中形成規則意識,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使其成為“自治”的人。
2觀察過程的設計
2.1確定觀察對象
筆者采用時間抽樣觀察法,對象是某幼兒園大、中、小、托各一個班的主班教師(均為高級教師),觀察時間是周一至周五早上一二節,每班觀察三周共計十二周。觀察時研究者以實習生的身份進入,其結果都是在教育教學的自然情境下的觀察,以保持觀察結果的真實性。
2.2設計觀察量表
本觀察量表引自AmericanFederationofTeachers“課堂程序清單”,并根據幼兒的學習特征及所觀察幼兒園的實際情況編制出以下幾個維度對課堂程序管理進行觀察和討論:(1)活動開始和結束(①例行公事、②“熱身”活動、③材料的儲存和分發、④活動結束);(2)全班或小組教學(①互動、②幼兒上課的注意力、③室內活動、④材料);(3)活動轉換(①計劃之外的空閑時間、②講解與操作間的轉換、③過渡語的使用);(4)自由操作(①合作學習、②請求幫助、③離座的規程、④匯報展示);(5)其他(課堂發生的特殊情況)。
2.3分析觀察結果
(1)活動開始與結束。該園教師活動開始的例行公事通常有:檢查幼兒出勤、調換座位、確保空氣流通等。進入活動的方式:音樂游戲、班級口令(如“誰的小手放得好”)、表揚法等。材料的分發和儲存:提前準備,檢查材料,分發材料。活動結束:鼓勵幼兒延伸活動內容(如伴著音樂分享內心感受),最后提醒孩子排隊小便、洗手、喝水。總體說教師能把握幼兒的心理特點,但也不乏有不科學的引導方式(如采用口令式的開端)雖能暫時控制幼兒的好動行為,但并未考慮兒童的主體性特征以及幼兒學習中感官并用的重要性。
(2)全班或小組教學。互動行為主要集中于教師領導班級,對幼兒的關心理解和幼兒自由磋商的機會較少,個別幼兒主導課堂參與嚴重;教師都是“要求”幼兒認真聽講(如采用提醒、批評),指令性提醒并不能使幼兒注意力持續集中;組織室內活動時為了維持好的秩序和紀律以及最大化每個人的學習機會,要求幼兒在自己的位置周圍活動,活動完成后徑直走向自己的座位,在材料的分配和使用上,教師建立一套室內物品的使用規則,如教師在講解過程中不得使用材料。
(3)活動轉換。據觀察顯示在幼兒園的課堂中平均有5~6次活動轉換,在此期間,幼兒出現問題行為和浪費時間的可能性很高。在活動轉換的空閑時間中幼兒極易出現的問題有:趁機講話、起哄、交頭接耳,對教師的指令置之不理,老師都是要求幼兒自由討論,形式單一且未經指導。在講解與操作的轉換過程中,教師的語言務必要簡潔、明了的說明操作規則。教師過渡語除了實現教學目標,它還是教師與幼兒實現心理交流,保持氣氛融洽的手段。
(4)自由操作。自由操作活動一般采取小組合作的形式,教師介紹完用具的使用,安排各小組內的成員后讓所有幼兒都能找到自己的角色,告訴幼兒在小組內該完成什么任務,這對幼兒掌握自己的操作進程有幫助;當幼兒遇到問題或者需要幫助時,讓他們舉手示意,每次只允許一個幼兒提問;為了減少操作時不必要的走動,教師需要告訴學生什么時候可以離開座位,什么時候取材料等;在操作完后,教師要求幼兒到教師前面展示自己的操作成果,每次一個小組或一個幼兒。
(5)課堂其他特殊情況。課堂特殊情況有:園長、教師在教室外巡視;校外見習學生聽課;其他人進入打斷課堂;幼兒家長門外走動;幼兒生病、尿褲子、流鼻血等。教師每天都面對大量的突發性事件而很少教師會考慮有效的解決策略,反之擴大化突發事件對教學活動的影響。
3研究結果的評價與反思
3.1幼兒的主體性地位得以凸顯
課堂管理中,教育者通過啟發引導受教育者內在的教育需求創設和諧、寬松、民主的教育環境,充分發揮主體的能動性和主體潛在的創造性,把他們培養成能動的實踐的社會主體。雖然主體性原則在幼兒的課堂管理中實現有一定難度,但教師應考慮幼兒的年齡特征(活潑、好動、好奇心強),抓住幼兒這些特征開始和結束活動并在活動過程、自由操作中松弛有度,以人為本與無為而治共存,既是尊重幼兒的主體性也能開啟一次高效的教學活動。
3.2構建清晰的行為期望
羅森塔爾效應表明教師的期望是孩子出現積極行為的一種重要方式,幼兒從教師的語言、動作甚至眼神中發現和認識自己進而出現不同的行為。從活動開始到結束每一環節教師表現出期待幼兒出現的行為,可以是語言上的激勵、面部表情的變化,身體動作的暗示等。在自由操作環節,讓孩子明確教師的要求,盡可能發揮兒童的自主性和活動性。在教師自身的行為期望不符合教學的實際情況之時,切勿強行要求孩子聽從自己,順勢改變自己的行為期望,給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間,讓活動在自然而融洽的氛圍中繼續進行。
3.3增強程序管理的前瞻性
活動開始前給幼兒創造愉悅的活動氛圍,幼兒自然進入活動情景、順勢結束活動,避免因幼兒情緒帶來的活動混亂;活動過程中教師盡量從幼兒的需求出發,活動設計時考慮兒童的年齡特征及經驗儲備,教學方式新穎、教學內容有趣、教具設計獨特,避免因單調乏味而讓幼兒有違紀的機會;環節轉換時充分利用空閑時間,過渡語準確科學;自由操作時巡回指導并及時解決幼兒的疑惑;采取干預方式中最簡單、干擾性最小的一種來解決課堂突發事件。
3.4教師形成積極的行為反應
課堂的違紀行為或特殊情況往往激起教師的不良情緒,首先,教師形成良好的心理機制,尊重兒童的多樣性和個性化,幼兒之所以出現問題行為是由他們的年齡特征決定的,才會去理解兒童的行為幫助其健康成長。其次,教師盡量用積極性行為應對,如禮貌、表揚、獎勵、協商、建議。再次,使用最小干預處理原則,切勿把問題升級,當然最理想的狀態是把課堂出現的特殊情況轉化為課堂資源,最大化地減少不良行為帶來的影響。
參考文獻
[1]Mcleod,Fisher,Hoover.課堂管理要素[M].趙麗,譯.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6.7.
[2]吳剴.觀察法在教育研究中的作用[J].教育科學研究,1992.6.
[3]李軍靠,李延.基于有效教學理論的課堂管理研究[J].教育探索,2009.2.